1995年,可乐公司承诺700万积分可换战斗机,不料一学生真攒够了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11-14 04:10:42
前言

1995年,美国百事可乐为了拉拢顾客推出了一则相当诱人的广告:

喝可乐赚积分,700万积分可换一架鹞式战斗机!

实际上,百事可乐根本就没想到会有人完成这个目标,毕竟一瓶可乐才一个积分,谁会购买七百万瓶可乐呢?

可有位学生就当了真,之后还真的攒够了700万积分。

那么,这学生到最后拿到他赢得的那战斗机了吗?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一个"疯狂"的营销创意

1995年的美国,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为了在这场持久战中占据优势,百事可乐的营销团队绞尽脑汁,终于推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营销计划——"百事积分"活动。

这个活动的规则很简单:消费者购买百事可乐产品就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各种奖品。

从普通的T恤衫到时尚的太阳镜,从潮流的皮夹克到酷炫的山地自行车,奖品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

但营销团队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一个真正令人震撼的压轴奖品,一个能让这个活动在广告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奖品。

于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诞生了:用700万积分换取一架哈里尔战斗机。

在那支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广告中,一个穿着年轻人驾驶着战斗机,稳稳地降落在高中操场上。

他潇洒地跳下战机,在同学们惊叹的目光中大步走向教学楼,广告词响起:"这比公交更给力。"

这个夸张到近乎荒诞的场景,在当时引发了无数观众的会心一笑。

百事可乐的高层们对这个创意非常满意。在他们看来,这个广告完美地传达了品牌年轻、潮流、与众不同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没有人会认真对待这个明显是玩笑的承诺。

毕竟,700万积分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拥有一架军用战斗机呢?

然而,他们错了。他们低估了年轻人的执着,也低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承诺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一个固执的追梦者

在西雅图的一间公寓里,年轻的商学院学生伦纳德反复观看着这则广告。

与大多数人不同,他没有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玩笑。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

可一瓶可乐才一个积分,自己就算是大胃王,他也喝不了那么多呀!

不过转念又一想,当时这战斗机大概值3300万美元,一瓶可乐大概是一美分,要是换算下来,其实是相当划算的。

所以伦纳德决定坚持自己的这个计划,不过毕竟自己买了可乐也没地方放,他也就只能继续认真研究活动规则。

还别说,在仔细阅读了所有细则后,他还真的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十美分可以购买一个积分,只是前提是他需要凑够原始积分,而原始积分也不多,大概就15个左右。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经过详细计算,他意识到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只需要大约70万美元就能获得700万积分。

怀着这个想法,伦纳德开始着手准备。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战斗机的相关知识,甚至提前物色好了停放场地,计算了维护成本。

他的热情和细致的计划打动了一些“投资人”,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努力,到最后终于成功筹集到了所需的70万美元资金。

当时伦纳德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一张金额为七十万美元左右的支票连同详细的兑换申请寄给了百事可乐公司。

在申请中,他明确要求兑换一架鹞式战斗机。

空欢喜

当百事可乐公司收到这份申请时,最初的反应是难以置信。

他们原本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但很快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个年轻人,竟然真的集齐了700万积分,而且是用完全符合规则的方式。

公司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他们意识到,如果真的履行这个承诺,不仅在经济上将遭受巨大损失,在法律和公共关系方面也将面临严重问题。

毕竟,向平民出售军用战斗机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就算把这件事解决,自己也会惹上舆论的麻烦。

于是百事可乐迅速做出反应,退回了伦纳德的支票,并解释说广告中的战斗机承诺只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夸张宣传手法。

然而,伦纳德并不接受这个解释。在他看来,既然公司在广告中作出承诺,就应该履行义务。

于是,这场营销闹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法律战,伦纳德将百事可乐告上法庭,要求其履行承诺,交付战斗机。

这个案件很快引起了全美媒体的关注,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话题。

在法庭上,双方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一个核心问题上:电视广告是否构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要约?

伦纳德的律师团队认为,既然百事可乐在广告中明确标明了价格(700万积分),并且在活动规则中详细说明了获取积分的方式,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合同要约。

而百事可乐的律师则强调,广告中的承诺明显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任何理性人都不会认为可以通过饮料促销活动获得一架军用战斗机。

最终,法院站在了百事可乐一方,这场持续数月的法律战最终以伦纳德的失败而告终。

然而,这个案例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庭的范围。它不仅成为了美国商法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警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需要谨慎措辞,也成为了营销史上非常著名的案例。

引发的思考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案例推动了美国广告业向更规范、更负责任的方向发展。

毕竟除了百事可乐以外,其它企业估计也多多少少有想夸大广告的想法。

要知道当时的百事可乐其实已经小有名气,有这样的企业带头,有些企业很难不想跟着“大哥”的路走。

要是当时那个企业的实力不太行,还夸下了海口,说不定结果吃亏的还是他们。

所以这件事情算是给他们提了个醒,对他们也算是一种有利的事情。

而对于伦纳德来说,虽然没能如愿获得战斗机,但这次经历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毕竟吃一堑长一智,虽然自己大费周章搞了很多,但损失自己也能承受得住,花钱买个教训也不失为一件坏事。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例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商业社会中,我们该如何理解广告承诺?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广告中的内容?

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深思,因为这个案例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大的警示意义。

在社交媒体时代,各种夸张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一些企业为了吸引关注,往往会做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承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案例还在有关广告领域的行业流传至今,似乎是成为了商法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案例。

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也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与商业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

结语

这场始于一个看似荒诞的广告承诺,终于一个深具教育意义的法律判例的故事,最终成为了现代商业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它提醒我们,在商业活动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需要在创意与理性、权利与责任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当然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他们需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商业活动的基本准则,不要忽视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更不要低估一个认真对待承诺的人所能带来的影响。

参考资料:

法治周末-百事公司广告营销案及其启示

0 阅读:0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