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冉
编辑|小冉
前言在古代,权力斗争激烈,许多人都想取代皇帝,成为万人之上的存在。但令人奇怪的是,历史上通过下毒杀掉皇帝的案例并不多。
按道理来说,下毒看起来是个隐蔽又有效的方式,但为什么古代的人不常用这种方法来谋害皇帝呢?
是因为防范措施太严密,还是毒药不够致命?难道下毒真的比其他方式更难以成功吗?
层层把关,多重监督在古代,皇帝的饮食管理是极为严格的。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安危关系到整个王朝的兴衰,尤其是饮食方面,一旦中毒,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古代的宫廷中对于皇帝的膳食有着层层把关、多重监督的严格程序,从食材的挑选到菜肴的烹饪、试毒,都是精心安排。
皇帝的膳食从食材的源头就开始被严格控制,食材供应大多来自御用农场或指定的地方,确保食材新鲜、优质。
负责采购的官员或专人会亲自前往产地监督,确保蔬菜、肉类、谷物等食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而且在一些特定时期,如重大节日或皇帝身体不适时,食材的采购过程会更加谨慎。
历史上,清代乾隆皇帝的饮食十分讲究,他的膳食主要来自皇家御膳房,并由专人从江南等地采购上好的食材。
比如说,江南的鱼米之乡以其水质和土壤条件出产的鱼和米为上乘,就专门供应给皇帝食用。
在宫中,食材不仅经过专人挑选,还要经过多重清洗和处理,保证卫生和安全。
皇帝的膳食不能出现任何霉变或腐坏的食材,甚至连小小的瑕疵都不允许出现。特别是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或疾病的影响。
据《清宫食谱》记载,清朝时期,皇帝的膳食准备过程中,御膳房会对每一种食材进行严格筛选。
以水果为例,御膳房会先将水果浸泡在净水中数小时,再用专门的干净布擦拭干净,确保没有任何细菌或杂质残留。
在御膳房,负责烹饪皇帝膳食的厨师也是经过层层挑选的,只有技艺精湛、品行端正的厨师才能够为皇帝服务。
烹饪过程中,厨师们不仅要按照严格的宫廷菜谱操作,还要在监膳官的监督下进行。每道菜肴在出炉前,必须通过御膳监的检查,防止有歹人在饭菜中做文章。
南宋时期的御膳制度非常严格,厨师们甚至需要在膳食完成后由专门的太监和御医进行最后检查,确保没有任何食品安全问题后,才会被端到皇帝面前。
一次,宋高宗赵构在巡游期间,御膳房由于没有通过严格的检查程序,差点让一盘带有轻微腐败的鱼上了皇帝的餐桌,所幸被及时发现,避免了事故发生。
一盘腐败的鱼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毒的食物呢?
专人试吃,银针试毒在确保食材和烹饪环节没有问题后,皇帝的膳食还要经过一道非常关键的程序——试吃。
试吃这一环节由专门的人员负责,通常是御膳房的太监或者内廷信任的近侍。他们必须提前试吃皇帝即将食用的菜肴,以确保菜品中没有毒素。
明朝时期的皇帝朱元璋对于饮食非常谨慎,他的御膳房设有专门的试吃太监,每餐都有两人轮流试吃。
当然呢,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试吃不是简单地吃一口了事,试吃者必须按照规定食用足够的分量,确保毒性不会因食量小而被忽略。
试吃后,试吃者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身体是否有不适反应,这段时间通常为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只有在试吃者确认无异常后,皇帝才能放心用膳。
这样长时间的等待,也难怪傅仪会在书中抱怨,说自己做皇帝那些年,连一口热乎的菜都吃不上。
除了试吃之外,古代还有一项广为人知的试毒方法——银针试毒。
在皇帝用膳前,专门的试毒官会用银针刺入每一道菜肴中,检查是否有毒。通常,银针会插入菜肴的不同部分,尤其是汤类和粥类食物,因为这些液体容易掺入毒药。
如果银针变黑,则说明菜中含有毒素,必须立即废弃,并对煮过,甚至摸过这道菜的人,都一一进行盘查,如果最后没有揪出谁是下毒者的话,那所有人都需要受到处罚,这也是所谓的“宁杀一千不放过一个”。
不过,虽然银针试毒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它也有局限性。银针只能检测出特定的毒物,比如砒霜或某些重金属毒素,但对于植物类毒素或其他不与银发生反应的毒物则无能为力。
所以,试毒官不仅依赖银针,还会辅以其他检测手段,百分百确保这道吃食是安全的后,才会让皇帝食用。
正因为这些繁琐而细致的程序,想要通过饮食对皇帝下毒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下毒者被发现,不仅自己性命难保,甚至可能会牵连九族,后果十分严重。
避免中毒,控制夹菜量皇帝的饮食与普通人截然不同,一般人一顿饭两个菜就够了,但皇帝的地位特殊,饮食自然也是顶级配置。光是早餐就有二十多道菜,午餐和晚餐更是夸张,三四十道菜甚至更多都很常见。
这么多的菜肴,也让下毒变得更加困难。
因为菜品丰富多样,要在这么多菜里下毒,实际操作起来很不容易。下毒者不可能在每一道菜里都下毒,通常也只能选择一两道菜进行投毒。而这么多菜摆在皇帝面前,他不可能每道都吃。
一般来说,皇帝只会挑些菜品夹几口,剩下的菜根本动都没动,这就大大降低了中毒的几率。
而且,皇帝的饮食习惯也非常谨慎。虽然面前有三四十道菜,但他们并不会贪吃。
即便遇到再喜欢的菜,也只会夹上几口,不会全部吃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安全隐患。
万一其中有毒,这样的进食量不会让毒药立刻致命,留给太医时间进行抢救。因为摄入的毒素少,便不会迅速扩散到五脏六腑。如果吃得太多,中毒量过大,可能就连神仙都无力回天了。
由此可见,虽然历史上有些皇帝确实被毒害致死,但在皇帝的用膳上,层层把关和他们自身的谨慎防范,使得毒杀皇帝的成功几率极低。
也正因为如此,古代宫廷斗争中,下毒虽然是一个常见的手段,但实际能够得手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这两位皇帝,可能被毒杀?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武则天的丈夫。作为一位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李治在位期间,身体虚弱,时常生病。后期,他的权力逐渐被武则天掌控,朝政大权基本落入她手中。
而对于李治的去世,很多人都猜测,他最后很可能是被武则天下毒毒死的。说武则天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掌权,便在李治身体日益虚弱的时候,通过慢性毒药加速了他的死亡。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下毒的细节,也没有证据表明是武则天做过,但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李治的去世与武则天脱不了干系。
还有明朝的明光宗朱常洛,他即位后,在位仅一个月就去世了,史称“红丸案”。据说,这件事与他服用的一颗药丸有直接关系。
当时,朱常洛继位后体弱多病,有臣下献上“红丸”作为补药。朱常洛服用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迅速恶化,最终不治身亡。
事后,很多人认为这颗药丸可能含有毒性成分,导致了他的猝死。虽然事件真相至今无法完全查明,但普遍认为,朱常洛的死极有可能是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结语虽然皇帝的地位尊贵,享尽荣华富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算是个“高危”职业。
因为身居高位,随时都有人觊觎他们的权力,想方设法要取而代之。不管是朝廷内的权臣,还是后宫中的妃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卷入阴谋中。
皇帝的饮食、用药、日常生活都要层层防范,一点小疏忽可能就会让他们丧命。无论是下毒、刺杀,还是其他阴谋,都让皇帝处于巨大的威胁之中。
所以,虽然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皇帝也时刻活在危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