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曹植的文学水平,网上曾经有一个评价非常贴切。
如今你刚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眼界还窄,见我如井底之蛙抬头望月。哪天你侥幸成了顶级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见我就如一例蜉蝣见青天!
至于说为啥曹植水平这么高,绝大多数人却没读过他的作品?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本当中,基本没有曹植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因为现代的大多数人,都没达到能欣赏和研究曹植文章的水平。
对于绝大多人来说,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唯一能接触到的曹植的作品,就是那篇《七步诗》。
部分地区在高中阶段,选修课文可能会接触到《洛神赋》。但是在绝大部分地区的考试纲要当中,往往不会把《洛神赋》纳入考试范围。所以上学的时候,老师最多只是提一句,不会多讲。
而除了这两篇作品之外,正常情况下,我们还能想到曹植其他什么作品的名字吗?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很难回答。
至于说《归思赋》、《释愁文》、《七哀诗》、《白马篇》,这些作品,更是只有汉语言文学这类专业,才会真正接触。而且,本科阶段也不一定接触,往往都是研究生阶段,确定专门研究魏晋文学的方向之后,才会有所涉猎。
但是,大家没接触,不代表曹植的水平不行。
相反,这是因为曹植水平太高,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达到能学习曹植文章的层次而已。
比如,我们可以从曹植的作品当中,随便摘出几句话。
‘一无成关,死尽群书半点;千索半叶,生未点章一虻。’
‘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
‘仰清风以叹息,寄余思于悲弦。信有心而在远,重登高以临川。’
这些句子,是不是读起来都很有感觉?然后,每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是这些字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我们就很难理解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古文造诣没那么高的人来说,我们很难解释曹植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只能做一个比喻。
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一座高楼。现代绝大多数人,在经历过义务教育之后,可以登上台阶,进入这座楼的一楼。读了汉语言相关专业,我们可能在一楼到二楼的楼梯上。当代的很多汉语言文学教授,可能在二楼或者三楼。
而像纳兰性德、晏几道、秦观等人,有可能在十楼,也有可能在八十楼。在后世不同的人眼里,他们所处的楼层可能不一样。
但他们的头上,还有更高的楼层。
而不管这座高楼有多高,曹植一定在最上面那一层。
其他人头上,或许都有更高的人。曹植的头上,却已经没人了!最多是环视一周之后,发现周围只有寥寥几个人而已。
曹植的文章,很多确实是以堆砌华丽辞藻而突出。但是在曹植之前,从来没有人能把辞藻堆砌到这个程度。在曹植之后,基本上也没有。
曹植的绝大多数文章,放到一般人面前,一般人连读通顺都很难做到,因为里面有太多生僻字。
曹植的文章,随便摘出一两句,放在我们的高考作文里的开头。只要不是生搬硬套,这句话的意思和文章本身对得上。光是这一句开头,就能给作文加好几分!而且,阅卷老师很有可能也不知道这句话是曹植写的。
或许,也正是因为曹植水平太高,所以后世大多数人提到曹植,只能想到两件事。
第一,他曾经和曹丕争储,然后曹丕要杀他的时候,他写了那首《七步诗》。第二,他和他的嫂子甄宓,疑似有点小秘密。
但实际上,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事情在曹植的文学高度面前,都完全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