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儿子刘恒,最不受父亲待见,他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

历史安利官 2024-10-15 14:16:19

汉文帝刘恒在驾驭群臣、开创基业方面不如汉高祖刘邦,在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方面又不如汉武帝刘彻。

但是,为什么说他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帝王之一呢?

拨乱反正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中子”,具体来说是第四个儿子。

刘邦有8个儿子,分别由曹夫人、吕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等所生,由于生母的不同,他们的命运和结局也各不相同。

刘邦死后继位的不是长子刘肥,而是次子刘盈,因为刘盈是吕后所生。

刘盈即汉惠帝,吕后为巩固他的地位,对刘邦的其他几个儿子纷纷加以迫害,如曹夫人所生的长子刘肥,不仅没能坐上皇帝的位置,还被吕后猜忌。

汉惠帝二年(前193)刘肥进京朝见,与汉惠帝、吕后在宫中饮宴,汉惠帝因为刘肥是自己的兄长,就按家礼让其坐在上首,吕后大怒,要杀刘肥,幸亏刘肥假装醉酒才寻机脱身.

事后听从齐国内史士的建议,刘肥把自己一部分封地让给了吕后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才躲过追究。

刘邦的其他几个儿子则多数没这么幸运:三子刘如意曾与刘盈争过太子,15岁时被吕后毒死;五子刘恢被迫娶吕氏女,原来的宠妃被吕后逼死,刘恢殉情自杀;六子刘友也被迫娶了吕氏女,但宠爱别的姬妾,被吕后幽禁而死;八子刘建死在封地,儿子被吕后派人追杀。

汉惠帝七年(前188)刘盈也死了,无子,吕后先后立了两位少帝,以皇帝年幼为名实行临朝称制,打破“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盟誓,大封吕氏诸王。

吕后称制前后共8年,她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对吕氏专权不满,设计夺取了兵权,准备重新迎请一位刘邦的儿子为皇帝。

这时大家才发现,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了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二人,刘长的母亲赵姬当年也死于吕后之手。

刘长年幼丧母,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保住了性命,但也由于这个原因,周勃、陈平等觉得由他继位不合适,于是刘恒成了唯一的人选。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是秦末魏王魏豹的一名妾,魏豹被杀后薄姬入汉宫,因一个偶然机会被刘邦临幸,生下刘恒,但从此便很少能见到刘邦。

她崇信黄老之学,与世无争,反而被吕后所忽视。

刘恒后来被封到偏远的代地为王,薄姬随儿子去了代地。

刘恒听到众人拥戴他为帝的消息,心里并不感到欣喜,反而有深深的不安,他仅带了宋昌等6名心腹进京,一直小心翼翼。

初步稳定后,他施展出了过人的政治手段,通过封赏功臣、广封刘氏子孙为王、预立太子等手段.

不仅进一步清除了吕氏的影响,而且削弱了功臣集团的力量,同时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才任能、诏举贤良、奖廉惩贪,使皇权得以巩固。

经济改革

汉初,经济有所恢复,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辛,朝廷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

《史记》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当时的物价水平也很高,曾出现过“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的情况。

汉文帝把发展经济放在突出位置。

他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继位不久即下诏强调“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他“躬身玄默,劝趣农桑”,为此专门创建了“藉田”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下田耕作的皇帝。

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为天下臣民做出了表率,这项制度为历代帝王所效仿。

为鼓励农耕,汉文帝还从税收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将之前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使朝廷收取的田租标准降低了一半。

对比一下,秦朝的田租是“十税一”,汉高祖、汉惠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降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期所执行的田租标准仅是秦朝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自汉文帝十三年(前167)起还全部免去田租,这项政策一直实行了十多年。

汉文帝“偃武兴文”,下诏“丁男三年而一事”,也就是将成年男子的徭役由每年一次改为每三年一次,这样的减役力度也是封建时代少见的。

减租、减役,目的都是为了把更多的劳动力吸引到农业生产上来,使“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史记》记载“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粮食价格急速下降,“粟至十余钱”。

“一国两治”

汉文帝继位后还遇到过一个挑战,涉及国家统一问题。

秦朝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等3个郡,有个叫赵佗的人趁秦末战乱之际先控制了南海郡,继而又将其他二郡征服,之后“绝道聚兵自守”,他自称“南越武王”,将“国都”设在番禺,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汉高祖很想将这个南越国征服,但因民生凋敝,国力不足,于是接受陆贾的建议封赵佗为南越王,命赵佗“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吕后称制后汉朝与南越国关系变差,吕后一怒之下命令“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赵佗不服,公开称“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郡,吕后下令毁了赵佗父母在中原的坟墓,同时派兵讨伐,却无功而返。

就在这时吕后死了,这个棘手问题交到了汉文帝的手上。

如果此时继续出兵南越,不仅存在军事上的风险,而且即便取胜也将付出巨大代价。

汉文帝认真分析了赵佗称帝的原因,认为其本意并非是想从中原王朝分离出去,于是命人重修了赵佗父母的坟墓,派兵守护、进行祭祀,又把赵佗在中原的亲属找来任命官职。

之后,汉文帝仍派赵佗的“老熟人”陆贾出使南越,让陆贾带去了一封他亲自写给赵佗的信,信中汉文帝主动放低姿态,拉近与赵佗的距离,同时也强调如果战火不幸燃起,对双方都是一场灾难。

汉文帝对赵佗说,如果他肯撤销帝号,重新接受汉朝的分封,朝廷答应“服领以南,王自治之”,等于同意实行“一国两治”。

赵佗接受了汉文帝的建议,主动放弃了“南越武帝”的称号,重新被汉朝封为南越王.

一直到汉武帝时他才去世,历经汉朝几位皇帝,至死都以汉朝藩属的身份守护岭南,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关心民生

汉文帝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也信奉黄老之学,他主张仁政,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废除肉刑。

肉刑起源于早期的部落战争,后来形成了黥(脸上刺字涂墨)、劓(割鼻子)、刖(砍掉脚)等残酷刑罚。

秦朝法网严密、刑罚严苛,肉刑是其威慑臣民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项政策到汉初仍继续延续。

齐国有个叫淳于意的太仓令犯了罪,按律要被处以肉刑,他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缇萦陪着父亲来到长安,缇萦向汉文帝上书,愿做官奴以赎父亲的肉刑。

汉文帝很受感动,他想到《诗经》所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于是命丞相张苍等人研究肉刑改革方案。

最后朝廷颁布诏令,将黥刑改为剃去头发罚做苦工,将劓刑改为“笞三百”,将刖刑改为“笞五百”或罪行特别严重的判处死刑。

这次改革后肉刑逐渐被废除了,它是中国古代刑罚从野蛮时期到文明时期的转折点。

废除肉刑只是汉文帝关注民生的一个方面,他还下令抚恤长者,每位80岁以上的老人都由官府按标准每个月配给米、肉、酒等,每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还增发麻布、绸缎和丝棉。

汉文帝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带头节俭,吃穿都很简单,甚至穿着草鞋上朝堂,更不搞劳民伤财的事。

他曾打算建一座露台,有关部门报上预算,汉文帝一看要用“百金”,相当于当时10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他于是放弃了这个项目。

结语

没有汉文帝就没有“文景之治”,没有“文景之治”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汉武盛世”,汉朝得以延续400多年,汉文帝的贡献最为关键。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汉文帝比他的父亲汉高祖和孙子汉武帝仍有所逊色,这也许是由于汉文帝不好大喜功的缘故,也与他内敛、谦和的性情有关。

正如曾国藩所说:“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外戚传》:“(薄姬)遂幸,有身。岁中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

【2】《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诏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违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3】《汉书·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

1 阅读:322
评论列表
  • 2024-10-19 22:24

    诛杀吕氏捧汉文帝上台,汉文帝半毛钱功劳都没有,圣君?整个国家的意志都是诛杀诸吕功臣发出来的,跟汉文帝有什么关系?

  • 2024-11-14 18:11

    文景之治

历史安利官

简介: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既然来了就吃本官一发历史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