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先生解读“将欲翕之,必固张之”的逻辑有点混乱

问道化鸣 2024-10-14 22:50:07

任法融先生解读“将欲翕之,必固张之”的逻辑有点混乱

《道德经》36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本意是将要收敛的,必定此前张开过,只是事实陈述,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但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智谋权诈之术,高道任法融先生并未从炼养角度来理解,和大多数学者一样,他也是从权谋术角度理解的。

因为他是全真道士,因此“三教圆融”思想是他解老注老的基本定位。光是注解短短的36章,先生就以兵道《素书》、易道《周易·系辞》、道教《阴符经》、儒家的“修齐治平”为例来诠释章旨。

他解释“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如果将要收缩合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他以“长平之战”为例说,战国四大名将将之首的白起与“纸上谈兵”的赵括对阵,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秦军入侵赵国,这是典型的侵略战争,在老子看来是秦始皇暴政的必然产物,以此解老,只能是权诈之术,智力角逐而非“以无为取天下”的“道治”。

任先生解释“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说:如果将要削弱它,就必须暂时壮大它。如果将要废弃它,就必须暂时兴举它。如果将要夺取它,必须在开始先给予它。

任老的解释跟多数人一样,无视老子“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只是望文生义,将老子从自然现象的结果推知之前一定是某种状态的客观陈述,一变而成“要想如何,就必须先要如何”的阴谋论。

任老还说:事物如此变化,并非有意造作以及人为的诈术,而是天地气运在大道运化中有升沉变迁、消息盈虚之数。万物兴亡,成毁起伏,离合盛衰,自然而已。

这就逻辑难以自洽了,既然事物发展“并非有意造作以及人为的诈术,而是天地气运在大道运化中大道运化而成”,那么为何会“要想收缩敌人,就要使扩张”?这不是明显的诈术吗?且秦军一直扩张,赵军也没能实现收敛秦军的目的。

老子以“将欲,固必”的排比句式,说明这些现象其实“是谓微明”的,即可以“见微知著”的,由此,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这才是老子的陈述事实的目的:张扬、强盛、强取豪夺,必定走向收敛、衰微、落败。

任老解释“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更是把老子努力推导出来的不可暴政的思想推向了阴谋论。

任老的解释说:“鱼不可以脱于渊”,引喻“利器”示于天下不但不能修齐治平,而且会导致倾覆败丧。这好似脱了渊的鱼一样,非但不能生息,而且会枯死。

在任老看来,鱼是潜藏于深渊的,权柄意图也应该藏而不露,不能让昭示于天下,否则会带来政亡人息的后果。

其实老子原意是以鱼水关系比喻君民关系,圣人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玄同”与百姓的,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那样。所以权力要“无为”,对百姓要辅助,要顺应,而不可以对百姓动用武力。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不以兵强于天下”,就是要柔弱待民,而不能实施暴政。

0 阅读:7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