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云厂商狂奔十几年,一路遥遥领先,直至从增长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增长速度才慢了下来。与此同时,身处行业第二梯队的电信运营商后半程发力,以超100%的增速追赶互联网云厂商。
云厂商竞争日益白热化,互联网云厂商主动作出调整。2月29日,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其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的官网价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涉及计算、存储、数据库等。
对此,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解释:“阿里云瞄准的是“28%之外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降价扩大规模,把降价产生的短暂损失补回来,今年我们会进行一些差异化,做出新的战略选择。”
毫无疑问,云厂商试图采用产品降价的方式来争夺存量市场,而这不是云厂商们的第一次降价,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云厂商又“打折促销”
阿里云又一次降价再次掀起市场热议,有人猜测其他云服务厂商也会跟着降价,给用户带来更大的普惠,也有人觉得降价是一种市场策略,可能会导致云计算服务质量下降。
2023年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被外界成为“史上最大力度”的降价。不曾想,未到一年阿里云又再次下调价格,力度还比上一次更大。
去年阿里云大规模降价后,京东云、腾讯云、天翼云相继发布降价的消息。京东云高呼“击穿低价,再低10%”的口号,腾讯云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移动云全线产品最高直降60%;天翼云则在首页刊登头图广告称有产品低至1折……
无论是一次降价还是二次降价,云厂商的目的都一样:吸引更多用户,增加用户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一方面,云厂商降价是快速占领市场最直接的手段。当前云计算市场缺乏创新,云计算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互联网云厂商增速趋缓,急需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而电信运营商们也需要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弥补和第一梯队的差距。
另一方面,云厂商降价可以拓展新市场,增加新的客户群体。在价格相对低廉的前提下,客户更愿意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降价策略云商可以进入一些新兴的行业,以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增加新客户群体。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云计算厂商大幅降价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传统企业上云的根本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持续发展,而云计算厂商大幅降价,降低了上云的门槛,利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得不说,阿里云又“打折促销”反映出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云厂商的增长压力和行业竞争激烈程度。
电信运营商进击
云计算市场竞争越来越卷,即便是增长势头正猛的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等电信运营商也需要认真应对。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的云服务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地位不断提升。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营收分别达459亿元、422亿元、255亿元,同比增长63%、80%、36%。
另外,据科技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规模为 535.66 亿元,阿里云凭借26.7%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但份额同比下跌5.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华为云、天翼云和移动云的份额则有所上升。
所谓“此消彼长”,三大运营商云计算业务的市场份额的增长,伴随着互联网云厂商市场份额的减少。三大运营商取得亮眼成绩反映了它们在数字化转型和云计算领域的积极布局和发展,展示了它们在云计算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一来,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资源,这使得它们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云计算服务。二来,运营商在通信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客户资源,能够为各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三来,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自研能力十分强劲。
以天翼云为例,其长期坚持IaaS+PaaS关键技术全栈,研发了定制化的宿主机操作系统CTyunOS、云操作系统CloudOS4.0、自研智能网卡、数据库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软件,夯实了云服务技术底座保证云生态的稳定。
技术领先一定程度反映产品和服务质量。天翼云已经为全球 350 万家企业用户提供超 200 个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覆盖金融、能源、建筑、工业制造等重点行业超 5000 家合作伙伴。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天翼云收入达到458.86亿元,同比增长63.4%,预计天翼云业务的收入在2023年有望接近千亿元。
当然,运营商云计算业务一路狂奔的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政务云需求。
在“央企上云”等政策的号召下,相关部门鼓励和支持企业将业务和数据迁移到云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信息安全,这给作为“国家队”的三大运营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机构统计数据表明,2023年央国企数字化市场规模为5057亿元,且年复合增速为17%。
运营商强势进击抢食,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互联网云厂商选择积极防御和反攻,以确保在激烈的云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互联网云厂商反攻
面对云计算市场增长趋缓和运营商的强势竞争,互联网云厂商迅速响应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阿里云财报显示,2023 年(自然年)的年度营收为1053.96亿元,同比2022年(自然年)年度营收1026.21亿元增长 3%。经调整 EBITA 利润为45.45亿元,同比2022年(自然年)年度经调整EBITA利润13.13亿元增长246%。
无独有偶,没有直接公布云业务营收数据的百度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云巨头,也隐隐透露出业绩回暖的信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到,百度智能云业务第四季度营收达到84亿元,较前几个季度有着近乎翻倍的增长,其中AI带来的增长是6亿元,并预期2024年达到数十亿规模。
互联网云计算大厂的业绩回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竞争格局变化之外,企业自身战略调整也十分关键。
一方面,主动降价,用低价换取增量市场。阿里云、腾讯云和其他运营商几乎都主动让利,试图通过降价推动更多中小型企业上云,挖掘新增量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有益于提高公共云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
以阿里云为例,最新一轮降价,涉及产品超过100款、500多个产品规格,其中云服务器ECS最高降36%、对象存储OSS最高降55%、云数据库RDS最高降40%。比如:云服务器u1产品,购买2C4G配置的五年版需要768元/年,降价后仅需485元/年,降价36%。
价格战是市场常见的竞争手段,但盲目下调价格不可取。
云计算企业通过下调价格,可以在吸引新客户和保留现有客户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价格敏感型企业。而阿里云作为国内市占率最高的云厂商,能够通过购买大量服务器硬件和网络设施来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所以它有底气主动下调价格。
另一方面,加速出海,稳步拓展国际市场。在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选择通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挖掘新的增长机会,从而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实现收入和风险的分散化。
时至今日,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还在为扩展海外市场而努力。据了解,阿里云已面向全球开服运营30个公共云地域、89个可用区;华为云开服运营30个公共云地域、84个可用区;腾讯云开服运营26个公共云地域、70个可用区。
面对不断变化的云服务市场,互联网云厂商需要持续创新以适应市场。无论是降价提升现有产品的吸引力,还是出海开拓新的创新领域,都是在为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客户群体、增加收入铺路。
竞逐AIGC高地
降价和出海之外,AIGC也是云计算领域的热门话题。运营商、互联网云厂商在加速拓展新市场的同时,十分关注AI大模型所带来的变革机遇,抢占AIGC高地已成为云服务商的发展共识。
首先,云服务行业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是主流趋势,大模型或将为云计算市场创造新价值、新增长点。运营商和互联网云服务商积极拥抱这一趋势,加大对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竞争力。
据网络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10月份,我国拥有10亿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的厂商及高校院所共计254家,国内已经发布了238个大模型,相较于6月份的79个,在四个月内增长了三倍,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次,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MaaS(模型即服务)成为SaaS、IaaS、PaaS等概念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服务模式,将为云服务商带来更多商机和竞争优势。
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和腾讯云等云服务提供商都在积极推动大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据了解,国内外云厂商,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京东云、微软云Azure等云计算大厂,都已经推出了MaaS服务。
再有,云厂商引入大模型技术,建立更加智能化、开放式的云市场生态,这种新生态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整个互联网云计算行业的发展。
腾讯云官方表示:“面对AIGC浪潮,腾讯云TI平台为开发者、企业客户提供全栈式人工智能开发服务”;百度智能云则公开正在内测的全球首个一站式企业级大模型生产平台“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
一轮降价潮,一场出海潮,一次技术变革,都会改变云计算的市场格局。运营商和互联网云服务商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提升能力,把握每一次机遇,应对每一次挑战,才能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