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07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美国寇蒂斯P-40“战鹰”是中国战场中后期使用地域最广泛、服役时间最长、声名最显赫的战斗机。二战期间美《租借法案》中,P-40共援外5492架,英国得到2799架,苏联获得2069架,中国仅获得了377架,位居第3。虽然美国飞行员认为它是”“哪方面都不出色”的战机,可它在中国却大放异彩。
中国空军获得的P-40包括E、K、M及N等四型,其中以N型最多,达299架。中国空军第4大队在1942年10月获得27架E型,这是P-40在中国故事的开端。随后美国援助逐步到位。P-40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许多著名王牌的战果都是用P-40取得的。1943年11月1日中美混合联队在桂林成立,下辖装备P-40E、K型的第1、3、5战斗大队,与美第14航空队抽出的3个大队共同作战,随后又先后使用过P-40M/N各型。
进入中国
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福斯签署秘密命令,允许美国陆、海军的预备役航空人员参加美国志愿航空队,纳入中国空军序列赴中国参战。中国政府为美国志愿航空队提供了100架用45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的P-40战斗机。
这些飞机本来是为英国皇家空军制造的,名为Hawk81A-2,在P-40B基础上增设了装甲及自封式油箱,装有美式的无线电台和一些英国设备及4挺英国制式的7.7毫米机翼机枪。皇家空军称之为“战斧”Ⅱ型,基本上相当于美军装备的P-40C。英军对该机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其性能与德国的梅塞施密特Bf109E/F型有较大差距,于是同意将100架订货转让给中国。
这批二手货的价格是每架4.5万美元,在当时算是相当贵的,但这却是中国空军获得的第一种现代化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可以与日本战斗机一较高下的飞机。订购之初,中国空军3大队由罗英德大队长率领前往缅甸接收P-40,但因中国飞行员不习惯P-40C的性能,因此转而等待P-43。这些P-40给了美国志愿队。
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AVG)在缅甸东瓜正式成立。1942年7月4日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志愿航空队纳入美国陆军正规编制,改编为第10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亦称美国第10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CATF),陈纳德任指挥官。
战斗在中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得到了美国《租借法案》援助。1942年初中国空军各部队除留少量人员和飞机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担任警戒之外,派出大批人员赴印度和美国受训,以备接收美国援华飞机。到1942年10月中国空军实力得以恢复,各战斗机大队换装P-40K(只有第4大队装备了少量P-43A“枪骑兵”)。P-40成为中国空军战斗序列中的绝对主力。
1943年中美混合联队成立,下属的两个战斗机大队装备了P-40E/K。它们和中国空军第4大队一起投入了常德会战,还不断出击南海港九一带,配合中美混合联队第1大队和第14航空队的B-25扫荡敌海上运输线。随后中、美空军在华中、华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制空权争夺战。
浴血奋战之后中国空军逐步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从1944年5月起中国空军的作战重点逐步转移到支援陆军作战和对敌二线重要目标的轰炸、遮断上来。机体坚固、火力迅猛的P-40担当起护航战斗机的职责。自1944年初开始P-40还掩护B-25轰炸机对敌占区多座桥梁,尤其是对京汉、京浦线上的日占铁路桥梁进行了连续轰炸。
进入1945年后中国空军(含中美混合联队)逐步换装性能更加优越的P-51,以致P-40部队参加的大仗略微减少,但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有一半以上王牌飞行员的主要战功是在P-40上创造的。它陪伴中国人民度过了最危机的时刻,也洗雪了中国空军“黑暗时代”的耻辱(1940~1941年期间,由于中国空军人、机损失惨重,且与日机性能差异过大,遇有日机轰炸,我空军只能“跑警报”),在走向胜利的日子里,它又担当了大部分对地攻击任务。
中国空军P-40部队
中国空军最早装备P-40的是第4大队23中队。他们于1943年3月赴印度改装P-40K,随后参加了鄂西会战,并诞生了周志开、高又新等空战王牌,其中以周志开最为英勇。
隶属中美混合联队的第5大队26、29中队于1943年12月底赴印受训,第17、27中队则在1944年3月赴印,接收了大批在美进行飞行训练的笕桥航校第13、14等期学员。随后全大队驾驶新改装的P-40N战斗机回国进驻桂林、柳州,后来又转驻芷江,以此为基地投入长衡会战和豫湘桂战役。
第11大队所辖4个中队则于1944年3月起分批赴印接受P-40N训练,6月间进驻西安参加豫湘桂战役的中原会战,7月又分兵进驻芷江参加衡阳、桂林战役。11月间因国民党陆军节节败退,第11大队和第4大队一同进驻贵州清镇,出击黔南桂北之日寇。
在1944年间的各大空中战役中,除美军第14航空队在长衡会战中使用P-51及P-47新机各12架外,中美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全部使用P-40N累计战斗出动达6035架次。这一年里在P-40上又先后诞生了王光复、谭鲲、减锡兰等王牌。进入1945年后第3、4、5大队渐次换装P-51B/D。P-40主要任务转为对地攻击。第3大队的P-40在改装前共出动550架次,第5大队的P-40共出动1716架次,第4大队和第11大队的P-40分别出动183架次和615架次。
1941年的一天,警报响起,美国支援航空队的飞行员们急速奔向自己的P-40B战斗机,准备升空作战。
战斗中的P-40
二战中美国战斗机以垂直机动性能优良而著称,速度快、加速性好俯冲快、爬升率高,而日本战斗机则以水平盘旋机动性能好著称。P-40的纯盘旋性能、尤其是低空低速区的盘旋性能远不及“隼”、“钟馗”等日本战斗机。
而且P-40C/K/N在速度、爬升率等指标上也不如“钟馗”等前线战斗机,比如P-40N在1500米高度上最大速度为324千米/小时,3.3千米高度上最大速度为508千米/小时,5千米高度上最大速度为531千米/小时。“钟馗”在以上高度的最大速度都超过了P-40N,P-40N的爬升率在1.5千米高度上为706米/分,在3.3千米高度上为730米/分。
“钟馗”在3.3千米高度上的爬升率达到了920米/分,在5千米高度上爬升率达到了1千米/分,也大大超过P-40N。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P-40一味与日机缠斗,那么太平洋战争初期P-40惨败给日本海航零式战斗机的一幕将再次上演。
陈纳德从1937年以来对日本飞行员和飞机有了充分认识。他认为P-40系列的特点是机身坚固、火力强、俯冲性能好、维修容易,但爬升能力差,水平机动性能远弱于零式。因此陈纳德反复对飞行员强调:“你们必须利用你们装备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每一种飞机都有它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飞行员就能百战百胜。”
为了充分利用P-40的长处,陈纳德为飞虎队制定了一套“打了就跑”的战术原则。他告诉飞行员:“你们可利用P-40速度较快的优点,不要摇机翼,迅速俯冲,发挥火力优势,瞄准了猛打一次,然后就脱离。日机爬升、转弯能力强。如果你们用日本人的战斗方法作战,和他们兜圈子,那你必死无疑。”
这种能量型空战战术以双机编队为基本队形,利用高度、速度“一击脱离”,非常符合高速战斗机的作战规律。不过这种“除非需准确的射击之外,决不留在日本飞机的射程之内”的做法按照当时中国空军的军法属于临阵脱逃,飞行员甚至会被枪决。但这恰恰是陈纳德独到的战术,最终让飞虎队和中国空军的P-40部队在自身飞机数量质量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CATF第23战斗机大队、后来的第14航空队各战斗机部队以及中国空军第4、11大队和中美混合联队的P-40战斗机部队的,其战法都以陈纳德空战战术为基础。
下面从几个战例来看P-40是如何与日军“钟馗”、“疾风”战斗机和川崎99轻轰进行空战,又是如何进行对地攻击的。
◎川崎99轻轰偷袭梁山
P-40单机尾随追击
1943年6月6日中国空军驻扎梁山机场的第4大队P-40机20余架、军士大队(11大队)P-66机8架及23特遣队P-40机3架出动攻击敌军。任务完成后P-66降落恩施,其余返航梁山。
第4大队12架P-40(其中美机1架)袭击鄂西聂家河之敌返回,正在相继着落加油之际,恩施站报告发现日机。8架P-66悉数起飞拦截。很快,奉节站报告说8架航向不明的敌机从4点至8点方向飞来。从以往情况看奉节来报收到时敌机已临云阳;云阳来报收到时敌机已临万县;万县来报收到时敌机已临空至梁山之上了。
抗战时期中国空军装备的P-66战斗机
驻梁山场站的第1路司令杨鸿霄优柔寡断,虽各部队的分队长都要求起飞,但他仅令飞行员机前待命,而继续和重庆商议。终于收到万县情报称“F(敌机)8、3点~9点,正向梁山飞行”,杨鸿霄才下令紧急起飞,但敌飞行第33战队的14架中岛一式“隼”战斗机和第90战队第3中队的8架川崎99式轻轰炸机已经出现在梁山机场上空。
机场大乱,飞行员四下躲避。敌首批3架开始投弹。4大队23中队长周志开上尉本来正在机场西北一隅修理座机方向舵脚蹬的故障,听到警报后连降落伞也没有系就跳入机舱,滑过泥泞的地面冒着敌机的轰炸单机强行起飞。升空后周志开没有立即攻击敌机,而是尾随轰炸完毕的最后一个敌3机编队飞行,利用云彩作掩护隐蔽靠近,当逼近到200米距离上时突然开火,接连击落了两架敌军轰炸机,一落梁山县城东南山间,一落万县东北山谷间。另有一机重伤迫降于云阳。周志开完成攻击后,考虑到机场跑道已经被轰炸,敌机还可能再次前来,遂以最后的燃油飞重庆落地。
著名航空画家陈应明先生创作的鄂西战役中国飞行员周志开在梁山击落日川峙99轻轰轰炸机的水彩画
是日先后两次战报传到重庆,第一次称:“敌混合机20余架,于本日X时,偷袭我梁山基地,因我情报混乱,未及起飞迎击,当有数架在场地遭炸弹损毁,人员无伤亡。”复报又称:“本日偷袭我梁山基地之敌,于回窜中经我周志开单机追歼,颇有斩获。已查实者,计有敌轰炸机3架,先后被我击落于梁万云线上,均起火焚毁,人机全毁。我周机于歼敌任务达成后,安返重庆基地。馀续查中。”
航委会当即着周志开面询,恰好陈纳德于当日下午从昆明返回,闻讯立即前往蒋介石黄山官邸,分析战况并大为褒扬周志开的英勇。随即周志开荣获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晋升为少校。这次精彩的战斗成为他短暂战斗生涯最辉煌的一段乐章。
◎低空遇“钟馗”
P-40单机侦察遭袭
1943年11月底常德会战开始后,中国空军多次出动P-40N单机和双机侦察前线敌军。该任务对于P-40来说非常危险。中岛一式只要在低空抓住了P-40,后者既无法水平机动摆脱,也无法借助其俯冲机动性能逃脱,只有被动挨打。但由于有中、高空掩护,加之中国空军执行此类任务的飞行员通常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因此问题尚不大,但终归会有疏漏,12月14日中国空军便在一次这样的单机侦察任务中损失了精英飞行员周志开。
当日周志开单机出动,驾驶P-40N型战斗机由恩施基地前往浪县、石首、华容、安乡一带侦察敌情,途中遭4架敌85战队的中岛二式“钟馗"战斗机的偷袭,不幸于湖北长阳县被日陆军飞行第85战队细藤才击落阵亡。
中岛二式"钟馗"战斗机
根据长阳空战双方机型和任务可以推测出这样一幅场景:周志开当时正驾驶P-4ON在300~800米高度上对地侦察,注意力大部集中于飞机的左右下半球,而忽视了自己的尾后、侧背。日军4架“钟馗”可能正在执行巡逻侦察任务,正好抓住了这架单机,也可能是日机刚从某处执行遮断、掩护任务归航,路遇周志开的单机。
但不管怎样,当日机发现周志开时他肯定没有注意到敌人。而当他反应过来时,敌机已从多个方向上围攻而来。以寡敌众、且无僚机保护,加上又是遭到突然袭击,此时周志开实难反转危局。
周志开用P-40N这种水平机动性不佳的战机来执行低空侦察任务无疑是最危险的,因为为了看清地面目标,P-40N巡航速度不会超过300千米/小时。在这个速度段和1000米以下的高度上,P-40N处于绝对性能劣势,也毫无机动的余地,稍作俯冲便会撞地,而拉起爬升又比不过“钟馗”,盘旋也很容易被敌机拦截。
◎炸桥返航遭袭
P-40加速逃脱
1944年中美混合联队第3大队28中队的4架P-40护航1大队的B-25轰炸黄河铁桥。P-40负责扫射桥北敌高射火力阵地,掩护B-25轰炸机低空投弹。机群在返航途中遭日机偷袭,损失一架P-40。曾参加过这次战斗的飞行员程敦荣回忆道:
“我们在脱离铁路桥区后上升返航。由于战斗已结束,我们也有些麻痹大意,缓缓爬升,队形拉得较开。突然,我在3号机位置发现右前方有日机正向美国战友贝克特上尉驾驶的2号机接近,而且我和4号机锺洪九几乎同时发现,我俩右上方也有几架敌机。日机是由新乡起飞来拦截的,从外形看比较短粗,涂的橄榄色,像是改进的‘钟馗'式。
锺洪九和我同时向左上升转弯对着敌机飞去。他和一架‘钟馗’格斗。我完成转弯后看到一架‘钟馗’已在2号机的后上方处于射击位置,便加大油门直冲过去,在远距离开枪,一方面引起他和长机的注意,一方面想吓走日机。但已来不及了,2号机被击中坠落下去。长机发觉敌机作下滑转弯脱离。这时我已成了单机作战,但日机未发现我。在他击中2号机脱离时,我也击伤了他的飞机。
他脱离了战斗。接着在格斗中我也被两架‘钟馗’击中,翼根处中弹,风挡玻璃震裂了一块,碎片打进了脖子。我只好推机头俯冲脱离,但当时的高度已不多,速度不快。两架‘钟馗'一边一个夹着我一起俯冲。到超低空高度,我全开油门加速,两架“钟馗”始终不能追上。我看着他俩射出的曳光弹形成的光带在我下面飞过。当时我们在黄河水面上就像3机编队似的以全速飞行。不一会儿他们就不敢继续追了。”
中国飞行员从这次战斗中发现,P-40结构坚固可靠,承受打击能力强,而且采用防弹自封油箱、防弹玻璃风挡,飞行员身后座椅又有厚钢板,只要发动机的冷却液箱不被击中,即使全机满是弹孔仍可安全返航。此外P-40的火力也较强,6挺12.7毫米机枪从800米距离上开始射击,600~200米范围内能织成破坏力很强的火力网。
P-40的平飞与上升性能虽不强,但俯冲性能好,作垂直俯冲时操作性仍很好,没有抖震。中国飞行员驾驶P-40被日机攻击时常以垂直俯冲脱离,当空速表指针接近700千米/小时的极限速度时操作仍不很沉重。当然采取这种战术的前提是要有高度、速度和位置的有利条件,否则容易被日机缠住而陷于被动。
◎远程突袭海南岛
P-40横扫地面日机
海南岛是日军在中国南部的重要军事基地,也是它距西南太平洋战区最近的基地。1944年年初日本海军开始向海南岛增调空中力量。中、美空军得知后便开始对海南岛的日军基地进行一系列打击,其中以1944年3月4日的突袭行动最为成功。
3月4日9时40分,中美混合联队第3大队(第7、8、32中队)出动P-40N战斗机16架、美国第14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第75中队出动P-40N战斗机8架,掩护中美混合联队第1轰炸机大队6架B-25J中型轰炸机从桂林3个机场分头起飞,向北飞去,造成攻击北面目标的假象。机群会合后突然掉头,一路超低空飞行,直飞沙尾后入海,在海平面上以低高度向海南飞行,于12时5分抵达海南岛突出部入陆奔向海口基地,到达敌机场上空时日军尚未察觉。
战斗打响后P-40N机群先从超低空进入。几架日本教练机顷刻间被击落。P-40N机群随即展开对晕头转向的日本地面机群猛烈炸射,B-25J也进入投弹。仅少数几架日机来得及升空,但也立即遭到P-40N的攻击。
中国飞行员谭鲲、牛曾慎双机俯冲攻击,使一架日机夹带烟火直坠地面。这时中国飞行员才认出这正是零式战斗机,只是涂装由灰白色变为墨绿色。4年前不可一世的零战在中国上空如入无人之境,打得中国空军毫无招架之力。第3大队P-40编队领队徐吉骧上尉曾于1940年9月13日被两架零式夹击后重伤迫降,座机摔毁,徐吉骧却奇迹般地爬了出来,今天终于一雪前耻。牛曾慎也击落日本轰炸机一架。
零式战斗机由日本三菱重工研制,1940年服役,是二战中的主力舰载战斗机,被运用于亚洲主战场和太平洋战区。
中、美空军在空中击落零战10架、轰炸机1架,击毁地面零战18架、轰炸机2架,取得击落、击毁日机31架而自己无一损失的辉煌战绩。当时驻海南日本海军航空队几乎半数飞机都被击毁。
P-40的发动机滑油散热器位于机头,除正面外很难从其他角度命中之,再加上有机翼上6挺12.7毫米机枪的保护,因此抗战后期中国空军和美14航空队通常派P-40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这样地面高射机枪即使击中P-40也很难将其击落,而在机头正前方的高射机枪会被P-40先行压制。这也是P-40在后期空战战果较少而对地攻击战果丰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