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的老毛病,又犯了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2023-04-24 09:00:20

每当地方上经济紧张时,罚款创收就时不时地来一下。

上个月,某地对禁烧期处罚情况开了发布会。

当地作为农业大省,每年农业产出的秸秆量巨大,为避免焚烧污染环境,设置了禁烧期。

去年禁烧期,当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了594个露天焚烧点。

于是以管控不力为由,问责了414人,还行拘了185个焚烧秸秆人员。

594处焚烧点,共拟移交当地省财政厅罚款1.782亿元,平均下来,每个焚烧点罚了30万。

有些按时缴了罚款的,估计就没有进去,而进去的这一百多个人,大概是不愿缴罚款,或者缴不起罚款,宁愿进去,也不缴罚款。

之前某地铁饭碗被要求退款,也是类似操作,能拿出来钱退回去的,可保住工作,安稳养老,拿不出来的就只能进去。

对于当地来说,禁烧期罚款实际每年都有,但今年的罚款收入尤其多。去年11月前罚了4080万元,2019-2020年罚了4070万元,而这次却罚了1.78亿……

地方手头紧了,怎么搞钱就成了问题。

自从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收入就被大大缩减,税收基本向上集中。

近些年间,地方收入只占全国的50%左右,但支出占比却在80%左右。钱少活多,虽说每年有转移支付来调节,但分下来的钱始终有限,个别区域依旧不够用。

过去这个缺口还有土地财政在抗,但这两年房子卖不动,占了地方收入大头的卖地收入锐减,加上前两年减税降费,税收也跟着减少。

5口锅3个盖,盖子不够用,难免手忙脚乱,这时候,上面又喊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条件好点的地方还能滚着走,条件困难的地方,孩子抱不动了,就只能另辟蹊径,从罚款上开源,因此这两年花式罚款现象,屡见不鲜。

毕竟罚款不属于税收,2020年前,当时罚、收没有分离,只要不是特别规定的罚没收入都归地方所有。去年“侠客岛”还发文称,有些钱收上来充了自家“裤兜”,最后当福利待遇发给了员工,另外当经费不够,人手不够时,也有这样操作的。

后来2020年12月出台管理办法,开始实行罚款、上缴两条线,把海关、公安等机构的罚没收入上交G库,但个别还是归地方。

因此当地方遇到困难,难免有“冲动”,从一些个人或者企业身上“薅羊毛”,羊毛虽小,但讲究积少成多。

于是当“创收”变成了任务,执法人员的日子也不好过,很容易被问责,为避免被问责,只能加大力度。

就比如2021年,某地为弥补资金缺口,给管辖的地区下达了非税收任务,分派了罚收指标,后来因搞得太猛,被监管以逐利特征明显叫停,收上来6700万,被要求退回5400多万。

之前《半月谈》还报道过,北方某县一年公共预算收入1亿多,其中交通违章罚款就占3000多万,支撑起了当地1/3的收入。就因当地是煤炭运输的交通要道,有很多运煤车出入,于是演变成“靠路吃路”。

2022年7月份,还有媒体统计了111个地级市罚收,其中80个地级市罚收上升,榜单第一的北方某市,2021年罚收43.77亿,相比于2020年的19.26亿,增加了24.51亿。

因此去年8月,上面发了个文件,禁止以罚款来创收。

这样“创收”虽然能解一时之忧,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越穷越罚,越罚越穷,动不动就用罚款来搞钱,严重打击别人积极性,企业都是用脚投票,营商环境被破坏了,只会让当地资金更紧张。

但只禁止,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好比孩子快饿死了,这时候上面叫自己想办法,但不能去偷鸡摸狗,于是偷也不是,不偷也不是,大家都难。于是有脑袋灵光的地方,举办个风筝节、烧烤节的,做好配套服务,以吸引消费来创收,这才是正道。

这里是“大佛聊互联网金融”,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0 阅读:30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简介:用简单的话,聊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