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不断变化的当下,国际上的制造业巨头也顺应潮流调整了自身的战略布局。
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将工厂搬到印度,例如富士康、福特、通用等等。
因此,外界一直有传言称,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乃至全球制造业的中心。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最近,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机构的一份调查泼了印吹一头冷水。
数据显示,仅去年前十个月,印度外流的资产就超过了2万亿卢比,折合240亿美元。
而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也就是说,制造业巨头正在逃离印度。那么,这些搬迁出去的工厂,又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据近期《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世界工厂正在迁往中国西部,而非墨西哥和印度。
看到这里,印度人大呼失望,原来制造业的中心一直在中国,只是从东部沿海转移到了西部内陆而已。
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深耕西部,贸易战下的战略抉择《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接着解释说,近年来,由于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
出现了土地租金上涨以及薪资水平提升等原因,越来越不适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存。这使得海内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被迫寻求新的优势区位。
更重要的是,2018年之后,美国还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了关税,这进一步压低了沿海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由此诱发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有的转移到了越南,有一些转移到了印度,但更多的,还是中国西部。
这是有数据可查的。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的出口总额翻了一番,暴增90%。
从2022年8月到2023年8月这一年的时间里,这些省份的累计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6300亿美元之多,而同一时期的印度却只有4250亿美元。
就连墨西哥、越南这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其出口总额也排在中国西部省份之下。
除此之外,中国目前的高端生产基地虽然依然留在东部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转移到西部的都是一些像家具、服装这样的初级代工产业,还有以锂电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全球制造业的新动态。西方媒体据此得出结论称。
产业迁移速度加快造就中国西部地区的出口繁荣,下一个“世界工厂”,应该就出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
那么,制造业巨头们为什么会选择将中国西部作为新的生产基地呢?印度不好吗?
首先,单从个别几项指标来看,印度确实不错,很有潜力。一些指标甚至不下于中国。
例如,印度的适龄劳动人口多,社会抚养比低,平均年龄比中国少了近十岁。颇有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当年的风范。
可虽说印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环境却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印度的电力、交通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不便。
最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常常出尔反尔。这种不稳定性,使得企业在投资决策时难以预测未来的风险。
最典型的就是小米公司,深耕印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小米公司在印度辛辛苦苦赚的钱,被印度执法部门几张罚单就豪取强夺了。
再如富士康与印度国有企业合资办晶圆厂,来之前承诺有优惠。
可是厂子第一批货都交付出去了,印度政府却以晶圆的制程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为由,迟迟不肯发放补贴。
对本土企业护犊心切,对外国企业又极尽盘剥。恶劣的营商环境名声在外,又有谁敢在他们的地盘上投资呢?
毕竟,比起优惠多少,外资更看重的是政策的稳定性。因为政策优不优惠,一算账就算出来了,只要能赚钱,就有人投资。
可问题是政策的最终解释权掌握在当权者手里,怕就怕当权者别有所图。因此,一旦政策不稳定,优惠这笔账就没有基础。
起初,确实有很多美资厂商头铁,不信这个邪,投资印度。但那都是在中美贸易战的特殊背景下做出的抉择罢了。
拜登上台后,随着中美摩擦的加剧,美国越发担忧对中国的依赖,于是拨出巨款,提供补贴吸引制造业厂商与中国脱钩断链。
说通俗一点就是不要跟中国的供应链有交集了。所以,这些厂商才会转而投资印度这类美国“钦点”的“友岸国家”。
但结局也看到了,印度代工厂生产出来的苹果手机不是镜头沾灰,就是芯片发热。新机外身甚至还会漏色掉色,玷污了苹果作为高端手机的形象。
因此,印度若是想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先改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中国西部为何能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相较于印度。中国包括四川、重庆、陕西等地的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区位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地区不仅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而且供应链较为稳定。
供应链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最大优势之一。所谓供应链优势,是指一家企业能够以低于竞争对手平均水平的成本,打通上下游,获得生产制造所需的零部件。
而最具备这一优势的国家,无疑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制造业不仅体量大,而且门类众多。
几乎涵盖了企业所需的一切组件生产。相反是其他国家,还得从中国拿货,工厂才能运转下去。
因此,与其迁到其他国家,徒增关税和运输成本,还不如直接把厂设在中国,这样运输也方便一些。
说到运输,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不同。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铁路、公路、动车等,都分布得非常均衡。发达地区有的基础设施,西部地区也同样拥有。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把持了大部分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以至于即便是在亏本的情况下。
中国也愿意出于民生方面的考量,拨出预算在欠发达地区修桥铺路、牵线搭网。
这就让当地的交通物流更加畅通便利,便于零部件的引进和制成品的出口。
除了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发达之外,西部地区的电力、水力资源也开发得当,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的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旺盛,这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建厂,还能在开拓新市场中抢占先机,占据有利地位。
政策方面,中国正在积极地鼓励更多的国内外制造业企业落户西部,并在税收减免、贷款利率降低、工业园区低价租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中国之所以会推动这样的布局,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资本流动的逐利性,而去创造优势区位条件,更多的是为了补足中国的短板,实现共同富裕。
都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而这个西部地区恰恰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最大短板。只有把这个短板补足了,才能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实现全面富裕来说,西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生产基地落户西部后,西部地区的就业岗位将得到显著增加。
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全面富裕。
其次,制造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吸引全球制造巨头投资设厂,西部地区将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结语:综上所述,全球制造巨头们之所以选择搬迁到中国西部而不是印度建厂,是基于多种因素考量的结果。
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全球的供应链布局,也为我国的制造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制造业内迁的持续进行,东部沿海地区将更加专注于高端领域的生产研发,西部内陆则发展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