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小米技术发布会在手机行业、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科技行业的期待中正式举行。虽然不是小米汽车正式的上市发布会,但一直以来关于小米汽车“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相关产品点终于有了一个官方的权威解读,也算是满足了大家求知若渴的好奇心。
小米汽车首款产品命名“SU7”,定位“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造车”。在雷军3个小时左右滔滔不绝的演讲中,小米汽车的技术轮廓逐渐清晰起来,用他的话说,小米SU7是要媲美保时捷、媲美特斯拉的Dream Car,是一台好看、好用、舒适、安全的移动空间,甚至是一款100项全球第一、全球唯一、全球之最的车。虽然实际情况要上市了才能知道,但事实就是,一家以手机为主导的顶流科技公司跨行业造车,一出手就必须要造精品,也只能造精品,毕竟已经吸引了非常高的期待度,市场不会给它什么试错机会了。
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小米SU7上雷军所说的“全球之最”。小米SU7的设计由宝马全球首位中国设计师李田原,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仇臻,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共同操刀完成。虽然最终呈现的结果见仁见智,但“众星捧月”的身份也增加了不少噱头。而在直接决定电动车性能的电机方面,SU7搭载的自研HyperEngine V6和V6s两款电机,转速可达21000转,这也是目前量产最高的电机转速之一。不过在发布会上,雷军又额外公开了另一款转速更快的电机V8s,转速更是高达27200rpm,属于行业天花板水平,不过要到2025年才能量产。在智驾赛道上,雷军更是放出豪言, 2024年小米自动驾驶要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其他关于续航、安全、智能座舱等领域,小米SU7也基本属于行业顶级水平,而这些技术都是来自于小米自研。
小米SU7亮点十足,大家都在赞叹小米研发实力的强大,佩服雷军的勇气和能力,这种赞扬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跨行业造车,没有任何造车经验、没有任何造车积淀,从2020年官宣到技术发布会也不过1000多天,要知道汽车行业最具规模的大众集团也去年9月才宣布要将新产品的开发时间从54个月缩短至36个月。但在说雷军的过人之处和小米公司的研发实力前,更多的应该感慨中国汽车产业链强大的基础,为小米汽车营造了一个“万事皆备”的孵化环境。
为什么中国有速度?因为中国有基础!
今日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汽车工业体系,而光辉亮丽的背后,却是几代人一路走来的心酸历史。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一步要追溯到1953年,当时技术以及市场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然而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靠敲敲打打的一腔热血是无法满足汽车生产所需要的工业基础,再加上当时缺乏产业配套、关键零部件无法自主生产,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汽车生产基本是以仿制或废弃零部件组装而来。
到后来前苏联撤去援助,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近30年的“闭门造车”,直到改革开放,国外车企纷纷来华寻求合作,中国汽车开启“以市场换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借助西方先进技术,零部件国产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车国产化率得到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汽车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传统燃油车,和最早的新能源车,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这段时间积累的汽车产业链和开发模式。到今天,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与国外品牌的博弈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汽车产业链配套的制造业也羽翼渐丰,巩固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自主性、安全性及可控性。不仅满足国内汽车制造的需求,同时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在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而新能源汽车的“盛世”,早在2009年就埋下了种子。2009年,国内首次开始以补贴整车销售的形式,推动公共交通的新能源化,补贴对象主要是出租车和公交车,但公共交通的规模毕竟有限,无法带动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于是从2014年开始,新能源免征购置税政策正式出台,进入车型补贴目录的车型必须满足更高续航里程、百公里能耗及其他指标,这一政策促使电池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同时也制定了国补逐年减少的计划。到2018年,新能源产品以及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在这段时期,正如消费者所见的,大量的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出现,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等配套技术供应商开始发展。2023年上半年,在国补完全退出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已经达到了28.3%,即将突破30%,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大众消费时代。到了这个阶段,供应链已经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扶持造车企业快速的推出新的产品,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那小米的成就很好复制?不是,而且不是钱的问题!
作为汽车工业中的全新物种,新能源汽车将全球产业链串联,以高度智能化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用车方式,同时也带动了庞大的汽车产业升维,比如宁德时代这样的能源巨头就应运而生。不仅仅是电池,电机以及电控等核心部件也在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形成的强大技术创新中,跑出了“中国速度”。正是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融合多年手机及互联网生态发展的经验,在1080亿元资金储备的支持下,造出一辆成功的车似乎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是,其实强大的基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传统的造车逻辑下,造车是分步骤进行,而新能源车不像传统又车有大量可共用的零件,所以造车效率会被传统造车方式所“拖累”。其实,小米汽车最厉害的是整合供应链,抛弃传统造车逻辑,让供应商参与到造车本身之中。短短几年内,小米汽车已经先后投资了150多家企业,在芯片、电动、智能、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都进行了布局,形成了整零环绕协同生产关系,在这个逻辑下,零部件制造商可以深度参与小米汽车的研发设计,新车研发和生产时间将被大幅缩短,这种模式是传统垂直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所无法应对的。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小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整合资源,创造了一个只属于手机公司,只属于中国的奇迹。
苹果造车失败,华为仅提供汽车软件支持,可以说小米是第一个造车成功的数码企业。虽然产品尚未上市,无法过早对品质下定论,但是它已经依靠强大且全面的中国制造业做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企业做到的成果。小米汽车可以说是一首送给中国制造业和产业链的赞歌,不管你是爱车人士还是爱数码人士,此刻都可以起身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