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场正在进行中的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从国际社会的站队来看,出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支持哈马斯以及哈马斯的这次行动。即伊朗。至于公开支持哈马斯的黎巴嫩真主党等组织,它们均不能代表各自的国家。
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不管是内心支持哈马斯的,还是真心反对以色列的,均将哈马斯与巴勒斯坦分开表述。即支持巴勒斯坦的正义事业,支持巴以和平,反对哈马斯的“无差别”攻击行为。且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哈马斯只是一个地方武装组织和政治派别,它不能代表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
即便是唯一公开支持哈马斯的伊朗,也在尽量“撇清”与哈马斯这次突袭的关系,即支持哈马斯的行动,但并没有“直接参与”。
比如,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一份声明中说:“巴勒斯坦采取的果断措施是对非法犹太复国主义政权七十年压迫性占领和滔天罪行的完全合法的防御,我们坚决支持。但是,我们没有参与巴勒斯坦的反应(袭击)。因为它(的行动)完全由巴勒斯坦自己承担。”
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这份声明,被认为是对哈马斯此前一个说法的“纠正”。因为,哈马斯下属军事机构“阿布尔拜达”在其发布的视频中说:“我们感谢伊朗革命卫队向我们提供了武器、弹药和资金,他们提供了摧毁犹太复国主义堡垒的导弹,并教会我们如何使用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击毁敌人的坦克。”
人们还注意到,在伊朗代表团的这份声明中,只字未提哈马斯,而是使用“巴勒斯坦”的字号。然而,这次突袭行动完全是哈马斯的“自主行为”,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阿巴斯政府和其他派别武装均没有参加。显而易见,这是伊朗在机智地“偷换概念”。原因很简单,面对哈马斯偷袭后的异常局势,伊朗也不想“引火烧身”。
其实,当以色列的老人和儿童被杀和被掠为人质,特别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加音乐节的260多名多国青年被扫射的视频呈现在世界人们的眼帘后,已经没有任何国家“不识趣”地再支持哈马斯的这种恐怖行为和手段。因为那无异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就是说,支持巴勒斯坦不等于支持哈马斯。
直白地说,哈马斯现在肯定后悔了。因为,它绝对没有想到会面临连“金主”都在“撇清”关系的局面。它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在它的“振臂一呼”后,阿拉伯国家就会纷纷响应。然而,它失望了。比如,哈马斯前政治局领导人哈利德·马沙尔就埋怨阿拉伯国家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马沙尔发牢骚说:“内塔尼亚胡正在推行焦土政策,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的绿灯和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沉默。”他还不无威胁的呼吁阿拉伯国家在关键时刻应该清楚自己的正确做法。但换言之,你哈马斯在行动前与阿拉伯国家商量了吗?再者,这些阿拉伯国家也有自己的考量,又怎么会轻易被一个武装组织绑上战车呢?
比如说沙特,它正在谋求与以色列改善关系和建交,而你哈马斯却在此时搞了这么一次行动,等于是逼迫沙特中断这一进程。试想,沙特能没有想法吗?而阿联酋、巴林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则已经与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因此,哈马斯的行动无疑是给这些国家制造了一个选择的难题。所以,这些国家甚至会认为哈马斯是故意为之。
而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说,沙特、阿联酋、巴林等阿拉伯国家均与美国保持着合作关系,而美国在这次事件中却又是坚决力挺以色列的,美国不仅向地中海增派了“福特”号航母战斗群及其它军力和战力,而且,拜登还公开发出了其他势力不得介入的警告。试想,这些国家会无视美国吗?
客观地说,从战术角度而言,哈马斯的这次“立体式”的突袭行动可谓是高水平的。甚至有分析认为,从哈马斯以往的战例来看,哈马斯内部似乎没有能够制定如此严密、合理计划的军事人才,加之哈马斯发言人炫耀说有“神秘国家”相助。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哈马斯得到了外部支持。
姑且不论支持哈马斯的“神秘国家”是谁,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否定的,那就是以色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且一度引发了以色列的全国性惊慌失措。包括以色列的军警及安全部队在最初时也是懵圈和应对失据的。以军两名上校级指挥官战死,一名准将重伤,几十名士兵被俘便足以说明这个判断。
平心而论,假如不是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得手后的“无差别”乱杀,这次袭击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军事范例,其局面也不会陷入如此被动,阿拉伯国家也不会如此投鼠忌器,背后的“金主”和“神秘高手”也不会选择与其“切割”,整个形势都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直白地说,即便是以色列和美国的力量再强大,哈马斯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没有退路。
当然,哈马斯这个组织的性质也决定了它定然会将“好经念歪”,注定了其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战略棋子”。所以,从战略角度来说,既是哈马斯的“自我毁灭”,也是其背后“高手”的选择失误。结局就是:哈马斯被推入了火坑,背后的“金主”和“神秘力量”也是非常尴尬。因为此事过后,睚眦必报的以色列肯定会“追根溯源”。直白地说,有些得不偿失。
实际上,现在的哈马斯高层不仅已经后悔,而且开始“认怂”。比如,哈马斯的高层在埋怨阿拉伯国家“沉默”的同时,已经开始呼吁“停火”。
就在这场被内塔尼亚胡定义为“战争”的冲突爆发后仅三天,即10月10日,哈马斯高级官员穆萨·阿布·马尔祖克就公开表示:目标已经完成。愿意与以色列进行停火讨论。可是,显而易见,哈马斯的“醒悟”已经晚了。
9日晚,内塔尼亚胡向哈马斯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哈马斯“放下武器”,选择“优雅的投降”。并誓言:“这一次我们不会再离开(加沙地带)。我们占领的每一厘米土地都将并入以色列。”
而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官网10月11日的报道,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轰炸和即将地面进攻的情况下,已有近30万民众逃离该地区。而以色列的空袭已经导致数十栋建筑被毁,数名哈马斯高官“丧生”。大部分哈马斯武装人员被逼入地下工事。
另据路透社11日的报道,以色列国防部长约夫·加兰特在对军队发表讲话时说:“我们从空中开始进攻,稍后也将从地面开始。”加兰特还强调:“哈马斯想要改变,它会改变的。加沙的情况将不再存在。”
显而易见,以色列这次是“既要人也要地”。要人是指“清剿”哈马斯这个组织。高层会被“清算”,普通武装人员会被逮捕或遣散。要地是指自此后,以色列将会完全控制加沙地带。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哈马斯这个组织的“名号”还在,但也注定了在巴勒斯坦不会再有立足之地,只能在域外的阿拉伯国家“苟延残喘”。而以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现如今的国际局势氛围,这个“趋势”似乎已不可逆转。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个“结局”对普通巴勒斯坦人来说,也许意味着能够过上几年平静的生活。不过,对于哈马斯这个组织来说,无疑是一次“灭顶之灾”。
那么,是谁让哈马斯陷入了如今的万劫不复境地呢?或者说,是谁将哈马斯推入了火坑?直白地说,是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变化的推助,是世界性博弈的延伸,更是哈马斯的极端手段和不够智慧的战略错误将自己推入了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