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基本上,这些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像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话,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历史追随孔子奉行“仁”,于是“不仁”似乎成了贬义词。老子此语实为超脱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泽祸害,无关万物情感与意愿。不仁,才是天地最大的公平。另外,“刍狗”指草扎的狗,非“猪狗”。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天地没有善恶之分,天道循环往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都会误解它的意思,也因此学术界产生了很多争议。
这句话透露出天地也就是宇宙,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天道循环往复,符合其规律的自然和谐共存,扰乱和干扰其运行的就会遭受惩罚。
也就是说宇宙极有可能是按照“道”来运行的超级庞大的计算机,毫无感情可言,这样看来是不是细思极恐?!
深究下去,说明善恶也是不存在的,天地无情人有情,情感、好坏、善恶都是人们赋予的定义。王阳明也参透了其中奥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在“天地”眼中,万物等同,花开花落,日落星辰,冷眼相看,任其流转演变;“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圣人眼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和荣辱,他人自有他人命,也因此悟道看破之后的高人很少涉足红尘纠葛,干涉他人因果。
当然若是高人生起“慈悲”之意,在灾难面前也会出手,做大功德事,只是有时也只能隐晦的告知,行善巧方便,因为在“圣人”眼中,灾难也是某种业力和因果使然,牵涉进入,弄不好也会遭受反噬。
老道长云游应机救难的真实故事
在那位西北人的家乡荒野山梁之上有一座古城的废墟。关于其来历,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是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国政混乱,当时的西北更是横行着许多匪帮,四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那里的百姓为了抵御匪帮,自发的修筑了一座土城。为了占据有利地形,这座土城建于山岭末端最高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土城呈椭圆形,南北略长,有百亩大小,南北各设一城门,最高处在城南墙正中,兀然突立,以了望军情。当地的人民,平时为了生活方便住在土城外,听闻土匪来时则携带财物躲入土城中。
一天,突然来了一位奇怪的老道,这位道长云游乡里,手执一个烂桃,边走边念念有词:“桃烂手不烂,桃烂手不烂。”一连数日,然而乡人只是颇觉好笑,不解其意。道长走后不久,当地人听到了土匪要来的风声,许多人,特别是有钱人便如往日一般带着值钱家当躲入城中,紧闭城门。另外还有些人则因种种原因没有入城,就留在了城外。
土匪果真来了,与往日不同:他们好像发现了财物都集中在土城中,因此一上来就全力围城猛攻,对城外之人则基本没有关注。然而土城易守难攻,土匪初期的攻击受挫后,开始细心观察,终于发现土城的弱点:水源。城中用水全靠一暗渠引自十几里外的山泉。
土匪于是切断了水源,城中用水告罄。城中之人在干渴中捱过数日,最终难耐煎熬,土城不攻自破。土匪冲入城中,不仅抢劫财物,还大肆杀戮以泄愤,可怜逃入城中的百多户人家,一时间竟都被屠戮殆尽,真是惨不忍睹啊!
土匪撤走后,留在城外的幸存者见此惨状,方才醒悟老道长说的“桃烂手不烂”的谐音是:“逃烂守不烂”,其意为:留守城外,就可保全性命;逃入城中,则家破人亡!
老道预料到城中百姓会遭受劫难,定是高人无疑,但是灾难现前,他并没有高声呼喊告诉大家预料的事情,而是以比较隐晦的暗语,提醒大家:
一是他认识到这可能本就是那些百姓要遭受的业力“果报”,再者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阻止灾难的发生,而且弄不好还会因此遭受“上天”的惩罚,只好如此,有缘人自然会明白他的提醒,若能因此躲过灾难,也是他们的造化,天意使然。
现在再来看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或许你能明白更多了吧......
世界本是空,只是人类自己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