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为太原会战系列第16期。上一期主要讲述了在日军的持续进攻下,太原城内守军终无法支撑,在权衡许久后傅作义下令从太原城撤退。本期将讲述城内的国军守军向外突围,为阎锡山等政府官员以及剩余军民打出一条逃生通道……
(本期全文约45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太原失守,撤退突围傅作义终于在8日晚上7点下达了突围的命令。
命令是下达了,但由于守备司令部与所属各部队的联系已经无法通过电话下达命令,傅作义只能派遣参谋和传令兵带着他的手令分头前往各处阵地传达。
城南守军是最先接到突围命令的部队。第213旅旅长杨维垣当时正在守备司令部内等候傅作义接见,按照参谋处长苏开元的突围计划,第213旅应立即将堵塞城门的沙包、积土清空,打开首义门和大南门,以供该旅和正在城东北与日军激战的第211旅、第218旅等部通过。
杨维垣受领任务正准备要离开,傅作义又将他叫住,并问杨是怎么到的守备司令部。杨维垣回答是骑马前来,傅作义随即表示骑马速度太慢,授权杨使用自己的私人轿车返回旅部。杨维垣随即出门找到轿车、却发现司机早已不知去向、无奈中他只能将自己的坐骑找回,仍然骑马返回旅部。
受到城东北战局的影响,城南的2处城门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之前没有撤离太原的市民和部分从城东、城西、城北三个方向跑过来的溃兵,他们纷纷叫嚷着要出城,场面十分混乱。杨维垣见此情况,命令参谋长辛立言负责首义门通道的清理,自己带着参谋主任苗逢安以及2个连的预备队赶往大南门清理城门通道。
在张进修、孙英年2位连长和200多名士兵的努力下,大南门在1个多小时后终于被打开了1个不到1米的缝隙。令杨维垣和张、孙3人没有想到的是,缝隙的打开使原本已经混乱的场面变得更加混乱。那些聚集在城门旁边的市民和散兵本来因为城门堵塞,都只是叫喊着开城。此时缝隙一出,求生的希望就更加强烈,也不知道谁第1个突破了维持秩序的士兵警戒线冲向城门,导致其余人员也都纷纷向城门蜂拥而出。一时间人哭马叫,场面混乱不堪,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拼命向缝隙处挤去。
太原首义门。
杨维垣见状,本想用鸣枪的方式控制局面,但枪响数声之后根本无济于事,他干脆命令张、孙2位连长带着士兵用铁锹、铁镐将位于城墙中层的机枪、步枪射击孔挖掘扩大,这才成功带着手头的2个连出城。杨维垣先行带着2个连沿着城墙向西转移直抵汾河,当时的汾河河面已有部分结冰,杨维垣命令所部人员每人扎2副裹腿,把鞋子脱下后直接徒涉过河。事后,他又命令部队在汾河西岸布置警戒线,等待傅作义总部人员的到来。
第425团本来应该在完成掩护友军出城的任务后再行撤离,但混乱的场面使团长李在溪先行下达了撤退命令,他带着团部人员通过炮垒射击孔出城,打算追着杨维垣之后西撤,但却走错路线,待抵达汾河时已经与旅部失去联系,只得自行渡河,等到部队在西山集结时,全团就只剩下第3营营长傅子文以下百余人。
辛立言负责的首义门情况与大南门相似,当他指挥士兵打开城门的一条缝隙时,场面已经完全失去控制。辛立言与第426团团长高朝栋一商量,决定放弃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先行出城。于是2人各自带领一部分部队放弃了由城门出城的计划,改从各类射击孔中爬出,此后同样沿着城墙线西渡汾河与杨维垣会合。
城西守军是第2个接到突围命令的部队。新编独立第1旅旅长陈庆华命令传令兵前往新6团下达命令,自己则带着旅部人员向大南门急驰,此后效仿杨维垣出城的方式前往西山集结地。
高朝栋抗战简历
新6团团长续儒林当时正因没能掌握部队而十分愧恼,他在接到突围命令后连叫数声“太原休矣”之后下达了突围命令,随后带着还能掌握的士兵放弃城防向大南门转移。当他们抵达大南门时,拥堵的城门根本无法通过,续儒林想找城门守军,却又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急得只能在原地转圈。总算是旅长陈庆华出城前留下1名副官与续儒林取得联系,新6团残部这才从城墙中段的射击孔出城而去。该团最后收容起来的士兵仅剩200余人。
傅作义是在得知杨维垣出城消息后才命令守备司令部人员向大南门转移的。新8团团长阎应禧为了赎罪,带着所部300余人在前面开路,其余如特务连、骑兵连、宪兵、警察等则在傅作义周围紧随前行。
陈庆华抗战简历
总部人员抵达大南门时,场面更加混乱,傅作义根本无法从这里出城。韩伯琴曾回忆此时“停在门洞外面的有装甲车、载重车、马匹驮骡、骆驼……门洞里边,满地是土囊,沙袋,踏烂的自行车,挤死的骆驼,死人等等。一绊就倒,有力的勇猛向前,绊倒的被践踏在地。有人哭喊叫骂,有人开枪瞎打,简直乱成一锅粥”。在这种情况下,总部人员及所属部队很快就被冲散,他们不得不自行寻找出城的办法。
傅作义在特务连10余人的死命保护下从瓮城上的射击孔里爬出城去,最后仅剩排长薛文1个人保护着他渡过汾河。在渡河时,傅作义的鞋子陷入河底沙泥中,他只得赤着脚渡过冰冷的河流。傅、薛两人上岸后不久之后碰到了1名掉队的士兵,该士兵在得知站在面前的人是傅作义后主动将自己携带的1双布鞋送给傅,但鞋子尺码偏小,傅作义只能把前鞋口割开才穿上鞋子继续西行。不久,他们又遇到了第422团第3营残部,便在营长安春山的保护下抵达突围集结地——古交镇。
续儒林抗战简历
袁庆曾出城时还有23人跟随行动,他就带着这些人渡汾河上西山。陈炳谦出城时没有找到总部人员,他干脆一个人西行,前往西山寻找部队。总部的其他人员也大都如此,只有宪兵第10队队长刘如砺始终掌握所部西撤,但他们人多目标大,很快就遭到了从汾河西岸包抄的日军步兵第16联队的阻击。混战中,刘如砺身中数弹阵亡。
第211旅的撤退命令是由第73师代理师长王思田转达的。由于该旅所属各部都在与日军混战中,很难脱离战斗,经过孙兰峰和参谋长孟昭第商议,命令各部队自行设法就近突围。这些部队中,第421团和第422团分别从首义门和大南门出城,第419团则反其道而行,从东北角的缺口突出,随后分散潜伏各自向西山集结。第211旅事后统计,成功抵达西山的还剩下不到2000人。
攻入太原的日军。
第218旅仍然坚持在域北阻击日军,由于传令兵在传递命令途中被炮击身亡,他们没能接到守备司令部的突围命令。当新3团团长姚骊祥带着百余名败兵于晚上10时左右同董其武会合时,才发现左右两翼友军的作战地域已经几乎听不到激烈的枪炮声了。
董其武急派少校参谋王步云前往总部探听消息,但王氏却在混乱中只身逃跑。董其武等了一阵不见回报,只得再命人去查探,这才得知总部已经空无一人。经过与姚骊祥商讨,他们一致认为总部和友军都已经突围而去,第218旅独力继续坚持没有任何意义,董其武于是派人向所属3个团下达了突围命令。
第218旅大部分部队都从大南门出城,办法和之前的部队如出一辙,都是从射击孔出去的,少部分部队则从城北正面突围。由于日军入城后不敢过于向南扩展,这使许多部队得以成功出城。但在此情况下,仍然有一部分部队或是不愿离开太原城,或是没有接到突围命令而继续留在城里坚持抵抗。
冲入太原巷战的日军驻屯步兵第2联队。
炮垒大队上校大队长郝庆隆是不愿撤离太原的代表人物之一。郝庆隆在炮兵指挥部接到突围命令时,当场就表示不愿离开太原。郝的理由是所部火炮全部在太原折损,所谓炮在人在、自己已经没有脸面去向阎锡山交差了。刘倚衡和李柏庆都劝他“东山再起”,但郝庆隆却明确表态愿与太原城共存亡。就这样、他在离开指挥部后前往城北收容了一批愿意继续抵抗的士兵,并于9日凌晨时分向正在道路两侧休息的日军第21联队发起自杀性的反击……至于刘倚衡等其他炮兵人员,则在全部放弃火炮的情况下,分散突围而去了。
第218旅有1个班奉命坚守军械库﹐他们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就继续依靠着军械库的库存弹药阻击日军。由于军械库的建筑坚固,日军步兵连冲几次都没有成功,他们不得不等待炮兵的支援。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赶到的迫击炮竟然没能对军械库产生有效的损毁,他们只能继续等待步兵炮的增援,这使日军在此地耽误了1个多小时。军械库的守军为友军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这个班的12名士兵却都在这里阵亡了。
日军战车大队入城接受检阅。
11月9日上午10时许,傅作义在古交镇收拢了1000余名残部、看着这些九死生的部属,他不仅感慨万分。傅作义觉得对不起这些部属,更对不起太原的百姓,他发誓要为那些在太原死难的部属和百姓报仇。
“英雄不怕死、怕死非英雄,不怕死的跟我来,继续抗战!”在傅作义的这番讲话之后,参与太原守城的部队陆续开赴中阳和石楼两地集结。途中,傅作义又接连收容到3000余人。部队整编完毕后,傅作义依靠着这4000余名官兵为基础继续与日军鏖战七年,终于迎来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曰军第21联队入城。
9日当天上午,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将太原城划分为4个扫荡区,分别由参与攻城的4个联队负责。当时滞留在太原城内的各路散兵仍有数千人之众,致使板垣在下午3时才正式宣布“肃清”完毕。11月10日上午,日军举行入城仪式,这表示着太原正式宣告沦陷。
太原城保卫战历时3天,守军参战21921人(含军官1561人),计阵亡3341人(含军官271人),伤3323人(含军官403人),失踪61人(含军官11人)。日军阵亡889人(含军官41人),伤2827人(含军官83人)。
日军入城后扫荡区域划分图。
败退的洪流自日军入侵山西以来、阎锡山指挥第2战区各路部队拼死抵抗,战局胶着于晋北,直到1937年10月下旬,突然崩溃了。
先是10月26日,日军第20师团从河北省石家庄出发,沿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攻破山西门户娘子关。守军第2集团军、第22集团军、第3军等部在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兹的指挥下,退守阳泉、寿阳、昔阳三角地带。11月1日,阎锡山决定放弃坚持了20多天的忻口,致电负责忻口方向前线作战的第2战区北路军总指挥、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要求他下令前线各部立即向太原转进。11月3日,黄绍兹也下令所部向太原撤退。
撤离太原的阎锡山。
11月8日、自忻口南下的日军第5师团在沿正太铁路西进的第20师团协助下攻陷太原。自9月中旬日军进犯晋北以来的一系列战斗暂告一段落。
接连的失败和溃退带来了向南转进的滚滚洪流。从忻口和娘子关撤退的部队沿着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和汾河两岸向南撤退,熟悉地形和交通的东道主晋绥军则向吕梁山区撤退。路边和岔道口的墙壁、树木上,或贴或刷,都是各部队的告示,每天都有掉队的官兵探头找寻自己隶属的那个部队代号。
县镇里、市集上,操着不同口音的征粮军官狮子大开口,甚至拿手枪拍到桌子上,叫喊着要求限期提供粮食菜蔬。对面的政府官员、商会代表虽然面带恐惧,却不轻易口吐然诺,只是反复地说“老总,你要的粮食真的凑不齐”。双方都不容易,军官为了弟兄们能吃饱肚子,官员和商人面对的问题更严峻——存粮就那么多,足额给了这一支队伍,下一支队伍来要可怎么应付?
阎锡山关于整饬部队军纪的通令。
在老百姓眼里,军纪是部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有的部队在撤退中依然秋毫无犯、令行禁止,有的部队在北上时已经纵容士兵小偷小摸,“老子打日本人连命都不要,吃你只鸡算得了什么”,南撤时更是肆无忌惮地翻箱倒柜,甚至开枪杀人。在这股洪流中,伤兵无疑是命运最悲惨的一群人。他们或缠着绷带、或拄着拐杖,互相扶持着,白天艰难地向南挪动,晚上随便找一个破庙歇脚。严寒中,往往一觉醒来,昨天的同伴已经成为一具死尸。他们沿途咒骂抛弃伤兵逃走的长官,但更多的却是无可奈何。他们投军的时候无从知晓自己投奔的部队卫生条件好坏,很多时候根本没法选择。
卫立煌在11月4日被任命为第2战区前敌总司令,但在随后几天也只能被裹挟在洪流之中向南撤退。直到11月9日,太原失守的第二天,他才在太原西南约100公里的汾阳,向取得联络的各集团军、军、师下达作战部署:
一、晋东敌之一部,由小店镇渡汾河右岸沿太原、汾阳公路,主力沿同蒲路,分道南进,昨(8)日与我汤军团先头在太谷附近激战,刻敌之先头,已越过祁县、交城之线续进中。介休有我第6集团军第66师刘效曾团(补充第1团),韩侯岭有我第34军杨澄源部约五团兵力,正在构筑阵地中。
二、军决于平遥、汾阳之线以南附近地区集结,准备尔后回歼深入晋中之敌。
三、各兵团之行动及任务如左∶
1.第13军(注:该军当时已扩编为第20军团,下同),应以一部确实占领子洪口,主力速进至子洪口以南附近集结,并截击沿同蒲路南下敌军之侧背。
2.第2集团军,应即赴灵石以南仁义镇集结,其主力限于11日以前到达。
3.第17军(欠第21师)附第177师第529旅,应于明日暮前接任汾阳及其附近警戒事宜,尔后如受敌压迫,不得已时向吴城镇南北山地转移,发动游击战,充分袭扰敌侧。
4.第14集团军附第94师,应于明日晚,由现地经汾阳、兑九峪、石口镇向汾西、霍县之线集结待命,其主力限于16日前到达,但移动时须通报邻接部队,并派有力之后卫。
5.第19军附第71、第68师(欠已入太原城的1个营),独立第3、独立第7旅及第61军,应以整编之有力部队,限于12日前确实占领兑丸峪附近,拒止敌之前进,其余在隰县附近整补。
6.第27路军(注︰即第14军团,下同)附第17师,应立即经汾阳、兑九峪、辛庄、峪口村,限于13日以前到达南关村附近集结,并限后尾部队于明日晚通过汾阳。
7.第47师,应即由现地驰赴兑九峪,对东北正面构筑据点工事,俟第19军到达移交后,限于15日到达汾西、霍县间待命。
8.第15军,应于明日黄昏前经孝义取捷径,向霍县西南区集结待命,限14日以前到达。
9.新编第2师及第85师,除所余战斗官兵完全编为作战部队归本部直接指挥外,其余即赴候马、曲沃征补。
10.独立第5旅,应于明日将汾阳附近警备任务交由第17军接替后,即随第27路军〔第14军团)经兑九峪、石口镇、隰县、蒲县,到达汾阳附近待命。
11.第22集团军(在黎城、长治一带)及骑兵第1、第2两军,仍服行以前任务。
12.炮兵第5团附第2师山炮营,应赴霍县,并先于韩侯岭选择阵地,但第2师山炮营已赴隰县待命,其余以前配属各兵团之炮兵,由原来各兵团妥为区处。
13.战车防御炮营,着即移驻隰县待今,原配属第61军之连,着即归建。
四、军通信,以无线电为主。灵石以南各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迅向赵城本部架设有线电,军通信队速以赵城为基地,向各部队构成通信网。
五、军补给规定如左:
1.第2集团军(含第三军)、第27路军、第17师、第15军、第14集团军、独立第5旅、炮兵第5团,均向霍县城兵站末地补给。
2.第19军、第61军、第71师、第68师,仍由晋绥军兵站补给。
3.第17军及第177师第529旅,暂发贷金,就地采购。
4.第13军仍自行办理。
5.其余各部队各就所在地仓库补给。
六、余自明(十)晚起,向赵城前进。
总司令卫立煌
从忻口和娘子关撤退之初、这些部队多被指定参加太原外围防守任务,却没能按照计划为太原城防添砖加瓦,反在与日军稍加接触,甚至是没有发生战斗的情况下,就纷纷绕城南撤。无论是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前线总指挥卫立煌、还是守城主将傅作义,都对这种局面无可奈何,事后也无法追究责任。究其原因,一是山西战局还要依靠这些部队支撑,二是这些部队的伤亡确实惨重,已经无力继续作战。
其实撤退也没能完全按照卫立煌的部署行事。卫立煌自兼总司令的第14集团军辖有第9军、第14军。其中第l4军是中央军主力,也是卫立煌本人的基本部队、所辖第10师、第83师都是调整师——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为对日抗战调整充实而成的样板部队——在忻口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这2个师每师只剩下3000多人,连长、排长级的基层军官死伤殆尽,资深军士也所剩无几,只能用上等兵充任班长。
在汉口迎接郝梦龄、刘家麒两位将军灵框的队伍。
第9军在忻口会战中损失了军长郝梦麟.第54师师长刘家麒和数千官兵,余部在太原外围仓促组织防御,又被日军击溃,困顿中沿太汾公路(太原至汾阳,在汾河以西)撤退。第54师第161旅第322团第1营营长翟洪章回忆、“中途虽遇敌机轰炸、敌骑袭击,所幸伤亡不大”,只是“两日来,人未吃饭,马未喂草,人困马乏难以行进”,几经收容只剩下4000余人。
这2个军遵照卫立煌的命令抵达汾西、霍县一线,第14军进驻该线以南、同蒲铁路沿线的赵城、洪洞整理补充、第9军军部及第54师撤退到襄城、乡宁整补。第9军第47师原在河北保定作战,归建途中忻口即告失守,只得调头南撤,之后在闻喜、绛县担任守备任务。忻口会战时配属第9军的独立第5旅,原本有3000余名官兵,战斗中伤亡1300余人、旅长郑廷珍战死,残余部队在完成汾西警备任务后,也南撤至侯马整补。
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同样损失惨重。这支部队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余脉,素以战斗力强劲著称,颇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视,其第27师是战前充实的20个调整师中仅有的2个非嫡系部队之一。七七事变以来,孙连仲率部参加华北历次作战,从北平城南的良乡一路转战到山西娘子关,又撤退到卫立煌指定的灵石以南,才获得休整的机会。第27师原辖第79旅、第80旅,计2个旅4个步兵团,在战斗中兵力损失极大,有1个营只剩6名士兵,全师只能缩编为2个步兵团,由第79旅旅长黄樵松率领,划归同样缩编为一个旅的第31师,由第31师师长池峰城统一指挥。第42军军长兼第27师师长冯安邦率编余人员前往河南洛阳、信阳接收新兵。
邓锡侯的第22集团军从四川远道而来,命运更加曲折。根据七七事变后颁布的战斗序列,第22集团军归第1战区节制,在北上途中临时拨隶第2战区,开赴娘子关参战。事发仓促,举凡被服鞋袜的供应、弹药器械的补充、粮袜副食的准备、伤病官兵的治疗运输全都没有预案。入冬之后,气候日渐寒冷,冬装却没有着落、邓锡侯只得默许官兵闯入晋绥军仓库寻找裹身之物。向晋南撤退时,川军各师没有车辆运输伤兵,也没有钱雇请民夫抬运,很多重伤官兵遭到遗弃。这些军人知道今生已经不能再回到家乡,逢人便高喊“弟兄们,我们是来打鬼子的呦!带了伤就没人管了吗?”“天呀!打国战就是这样打的吗?”还有些人在悲愤之中自杀身亡。第41军原辖第122师、第124师2个师共4个旅,退出战斗后进行整编、只能将每个旅所余官兵编为1个团留在前线,编余军官作为另1个团开回四川接收新兵。
虽然同属客军,作为“邻居”的陕西部队要从容一些。按照卫立煌的部署,原属杨虎城部的第1 7师要随第27路军前往汾西、霍县一线以北的灵石县南关村,系出同源的第177师第529旅按命令应当随第17军在汾阳担任警戒。但第529旅旅长杨耀认为反正补给要靠自己采买,不如和老大哥第17师共同行动,免得被同属陕西乡党的第17军吃掉。结果,第529旅听从第17师师长赵寿山指挥,一起西撤到晋陕交界的黄河边。第17师从黄河东岸的临县碛口渡河,回到陕西绥德进行补充。第529旅退到了黄河上的另一个渡口离石县交口,将所属士兵编组为一个团后,派遣剩余的军官渡河补充新兵。
第17军军长高桂滋也没有理会迫不得已时须在吴城镇发动游击战的指示,径直撤往离石整顿补充。这个军仅有1个第84师,辖2个旅共4个步兵团,此时每个团只剩下300多人。高桂滋一边组织收容、一边派人到对岸征募之后才恢复了战斗力。
东道主晋绥军参战时间最长,消耗也最严重。第19军和第61军所辖各师、旅,参加了雁北、平型关等会战后,又经过忻口这座血肉磨盘碾压,官兵、枪弹均所剩无几,多数步兵团只剩下200到500人不等。晋绥军第70师第215旅第430团撤出忻口时,只剩下团长马凤岗和几十名士兵了。阎锡山原想用这两个军担任太原北线防御任务,以第19军军长王靖国、第61军军长陈长捷分别担任正、副指挥,在风阁梁、阳曲湾、蝎子寨、郭家窑一带占领预设国防工事抵抗日军。但是,在撤退中疲惫不堪、零散稀落的晋绥军与日军稍一接触就溃不成军。陈长捷的指挥所一度被日军堵在阳曲湾的一个赛子里,夜深后掘开寨墙才逃了出来。
被卫立煌特别要求“所余战斗官兵完全编为作战部队”的新编第2师和第85师是损失最大的部队。以第85师为例,该师原有9000余人,战后所有士兵加起来只能组成1个营。师长陈铁只好将这个营交给第14集团军总部调配,自己带领编余军官去接收新兵。
装备精良的第20军团。
当然,也有撤退比较从容的部队,中央军的第21师不但撤出了部分伤兵,连在忻口会战中俘获的日军武器都带了出来,送到西安办了个主题展览,还把战斗中胸部被子弹贯穿、正在医院养伤的师长李仙洲请来观看。
在南撤的洪流中、也有逆向而行的队伍。从河南安阳出发的第13军,由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指挥,正沿清漳河谷经涉县、东阳关、黎城进入山西,继而沿长治到太谷公路向北挺进。在今人的印象中,汤恩伯总与“保存实力”“逃避作战”联系在一起,但查考史料并非如此,这次北上参战便是一个例子。当时汤恩伯正在筹建第85军,并获准将第13军所辖的第4师、第89师拨隶第85军序列,第13军只保留1个骑兵团以备接收新部队。第85军成立的正式命令在11月6日下发,如果汤恩伯想要保存实力,大可派遣只有一个骑兵团的第13军到山西虚晃一枪,没有人能够指责他什么。但汤恩伯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率领全部家当——2个师及骑兵团北上参战。
汤恩伯部的先头部队第89师第265旅第529团乘汽车于11月5日抵达子洪镇,并以1个营进驻同蒲铁路沿线的太谷县城。由于车辆缺乏,其他部队只能步行前进。11月7日夜,日军第20师团千余人突然进攻太谷县城,城内守军仓促应战。经过4个小时战斗,到11月8日凌晨,第529团守城的l个营损失殆尽,只有营长张志等寥寥数人逃了出来。
1个步兵营这么糊里糊涂地牺牲掉,汤恩伯异常震怒,下令将张志枪决。参谋处长苟吉堂后来评论:太谷城位于平坦的盆地之上,面对拥有优势火力的日军,原本就不是1个步兵营能守得住的。当时,各师长、旅长也以张志之败非作战不力为由向汤恩伯求情,希望能免其一死,戴罪立功。但“殊不知汤氏以军令如山,不但不肯收回成命,且对说情的将领们痛加申斥”,最后还是执行了枪决。
汤恩伯
这件事背后还有一层原因。苟吉堂认为,汤恩伯与张志不仅是浙江武义同乡,还是中学校友,关系一贯亲近。这次如果饶过张志,军中势必会有人认为他偏爱私人,在此准备扩军之际,一旦产生先例.形成舆论,日后从严执行军纪就更困难了。
苟吉堂的评论都是后话,杀张志时他不在现场。行进途中,汤恩伯曾向太原守军致电,告知还有3天即可抵达,并派苟吉堂持自己写给阎锡山和傅作义的亲笔信前往接洽。荀吉堂抵达子洪口,才从第529团团长罗芳珪那里得知太原城陷的消息。
此时,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及各部队都在撤退,情况十分混乱。地方上的县长也不知道阎锡山、傅作义撤退到了哪里。除了苟吉堂外,汤恩伯派往长官部领取作战地图的两位参谋谭瑛、汤江汉也因此滞留于子洪口。为了完成使命,荀吉堂等3人决定一同沿同蒲铁路南下、寻找阎锡山和战区司令长官部的行踪。途中,两位参谋找到了长官部,获取了所需要的部分地图,急忙返回部队复命。苟吉堂始终没有打探到阎锡山的行踪,只得返回驻在沁县的汤恩伯指挥部。
在此期间,卫立煌已经与汤恩伯取得了联系,对这支劲旅进人山西增援表示欣慰。11月9日,卫立煌所发布的作战部署中,第1项便是发给汤军团。汤恩伯立即遵照命令在子洪口至榆社一线展开部队,在这场大溃败中构筑起第一道防线。
【未完待续……】
感谢您的观看,下期将继续讲述太原会战的战斗战史,点关注不迷路
点击主页橱窗,精选的军事、历史丛书等你选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