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一席话定调,中方精准打击挑事国家,给欧盟留出体面退路

深度武备 2024-11-29 09:23:16

在中欧关系经历了电动汽车贸易摩擦后,双方似乎都找到了一个更理性的相处之道。王毅外长近期强调"中欧不是对手"的表态,王毅此番表态虽然看似平常,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却颇具深意。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传递了三个层面的重要信息:

其一,这是对中欧关系定位的战略澄清。在电动汽车贸易摩擦最为紧张的时候,欧盟内部一些声音开始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对手",这种定位显然偏离了中欧关系的本质。王毅选择在此时重申双方非对手关系,既是对前期贸易摩擦的"降温",也是对未来关系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

其二,这一表态的时机选择极具外交智慧。就在各方密切关注电动车关税谈判进展之际,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透露双方正在就"最低价格承诺"方案接近达成共识。王毅此时强调非对手关系,显然是对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官方确认。这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中欧已经找到了一条化解贸易分歧的可行路径。

从今年9月开始的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争端,实际上暴露了欧盟内部的深层矛盾。当欧委会启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时,德国等主要汽车制造国就表现出明显的犹豫态度。这种犹豫并非没有道理: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利益盘根错节,贸易战的代价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120万辆,但进入欧盟市场的比例并不高,欧盟的贸易保护措施更像是一种"未雨绸缪"。然而,这种防范性措施带来的副作用却不容忽视。以比亚迪为例,该企业已在匈牙利建厂,如果欧盟坚持高关税政策,反而会影响到欧洲本土就业和产业链发展。

在经历了密集的磋商后,欧盟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展开全面贸易战的代价。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透露的最新消息表明,双方正在就"最低价格承诺"方案接近达成共识。这一转变背后反映出三个关键认知:

第一,贸易战无法解决竞争力问题。这次电动车贸易摩擦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启示,或许不是关税谈判的具体细节,而是对中国竞争力的深刻认知。德国专家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即便完全排除补贴因素,中国电动车在制造成本上仍然保持着15-20%的优势。这个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贸易壁垒所能抵消的。

欧盟最初启动反补贴调查时的姿态颇为强硬,似乎认为通过施压就能迫使中国在贸易问题上做出单方面让步。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不得不被动接受不平等贸易条件的国家。在拥有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完整产业链和最活跃创新生态的背景下,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进行平等对话。

事实证明,欧盟最终不得不调整其谈判策略。从最初的威胁加征惩罚性关税,到现在讨论"最低价格承诺"方案,这种转变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的中国,威压式外交已经不再有效。只有带着诚意和可行方案来谈判,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展现出的是建设性态度而非对抗姿态。比如,中国企业主动提出价格承诺方案,并愿意在欧洲建厂创造就业,这些都显示出中方在寻求互利共赢方案上的诚意。这种务实理性的态度,与某些国家动辄以制裁相威胁形成鲜明对比。

脱钩代价过于高昂。截至2023年,中欧贸易总额已超过80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破坏这种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无异于自伤。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持续的情况下,欧洲更需要稳定的经贸伙伴。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场贸易摩擦的处理颇具启发意义。中方始终保持克制,通过外交斡旋和技术磋商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急于采取全面的反制措施。并且中国对欧洲的打交道方式非常了解,中国在面对欧洲关税政策上施加的反制措施,都精准打击了给关税政策投同意票的国家,对德国等投反对票的国家几乎毫发无伤,并且也算是为欧盟提供了体面的退路。

0 阅读:48

深度武备

简介:冷静客观中立,既是学者的使命,也是对未来负责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