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篇首发于《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2024年7月11日,总第993期。经作者授权转发。本文在《九江日报》发表时有删节,以下为原文。
明朝万历四年,十岁即位的神宗皇帝朱翊钧一十四岁。朝政由其母亲李太后十分信任的内阁首辅(即宰相)张居正裁决。张居正改革政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内镇压变乱,对外战事常胜,国势渐强,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但是,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与生俱来的矛盾,决定了乡村中的财富愈来愈向少数人的地主手中集中,农民却愈来愈贫穷困苦,因而,全国范围之内农民暴乱和起事事件接连不断。江西的民变时有发生,最大的当数南昌府宁州(今修水县)的李大銮、杨青山为首的民变起事。
宁州处于江西西北部,山川深重,乡蹙民穷,农民不堪官府苛捐杂税和地主盘剥的双重压迫,在世宗皇帝嘉靖初年就发生了熊舍人为头起事的民变事件,“武乡贼起,蔓延崇、奉。州牧孙芝命周季珊统官民兵五百人讨之,生擒渠魁熊舍人等十余人,斩首百余人,招谕胁从甚众,贼遂溃。”(《义宁州志·武备志·武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明朝嘉靖初年,今天修水县山口镇、铜鼓县大塅镇一带发生民变起事,并蔓延到了铜鼓全境和修水的复原、程坊、马坳、上奉、何市等乡镇。知州孙芝命令周季珊带领官员、民众、兵士五百人前往讨伐,活捉了首领熊舍人等十余人,杀死了一百多人,招降了很多被胁迫的民众,于是,民变起事被平息。
五十多年后的万历二年(1574),造纸工人李大銮、杨青山又在武乡发动变乱,占据大幽山、金鸡桥(均为修水县山口镇辖地)等地作为据点,官军多次征剿,不胜反败,被杀兵士和助剿的民众很多。
直到万历四年(1576),我们的主角,一代名将邓子龙出场。
邓子龙塑像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邓子龙(1528——1598),字云卿,号武桥,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落星桥茂溪邓村(今江西省丰城市杜市镇)人。1558年,邓子龙中武举,历任把总、守备、都指挥佥事、参将等职,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农民起义,平息湖南麻阳苗民起事、贵州黎平兵变、在姚关攀枝花破敌、在新化州(今新平)平息彝族起事、击退缅甸军队入侵,由参将升副总兵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以七十高龄赴朝参加抗击倭寇日军的釜山露梁海战,在杀死敌人多名之后,英勇牺牲,成就了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的英名。
起事两年多的李大銮、杨青山,对于江西巡抚潘季驯来说,一直都是头痛之事,是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时,跟随大帅张元勋先后讨平广东山贼巨盗赖元爵、陈金莺、罗绍清,并将贼首黄高晖从深山中生擒回来的守备邓子龙进入了潘巡抚的视野。进一步了解到邓子龙武举出身,武艺超群,本领高强,胆识过人,加上熟读精研兵书,韬略计谋出众,因而骁勇善战,常战常胜,从而成了巡抚潘季驯心中指挥平定宁州变乱的不二人选。
万历四年年终,潘季驯召见时年48岁,正处盛年的邓子龙,一起探讨宁州及周边临县形势,再次核查李大銮乱军内部情况及人数,最后定下大致方略。邓子龙挑选精锐骑兵千人,分成数营,从自己原来部下中精选军官数名充当营官,将这数营骑兵分驻乱军溃散可能出逃之路的险要地方。一营驻在万载县的黎源(今高村镇黎源村),一营驻新昌的黄岗(今宜丰县黄岗镇),一营驻奉新县的百丈(今奉新县百丈寺附近),一营驻靖安县的双坑(应在今中源乡),一营驻武宁县的黄竹(应在今石门楼镇)。又安排数十人秘密地乔装改扮,混入来往于江西湖南之间的商人之中,分别安排在浏阳、平江境内,断绝乱军西逃之路。
邓子龙《登飞山》碑拓片(局部) 图源:网络
邓子龙亲自督率亲兵骁骑一百多人,半夜突然攻入乱军老营大沩山(铜鼓县和浏阳市交界处之大围山的东面山岭),乱军根本没有想到官军会半夜偷袭老营,都在呼呼大睡。官军大炮四发,炸死乱军多人,又引发大火,余下乱军四散奔逃,官军斩得首级百多个,被大火烧死的更多,余下的果然向万载县黎源逃去,遇到枕戈以待的官军,一一被擒,无一漏网。李大銮机滑多变,趁乱带领几个亲随,不随大队向南面的万载黎源逃跑,而向东北边的安乡(今修水县黄沙镇黄港镇一带)遁去。
万历五年十一月,南昌府知府王三锡、宁州知州石汉,再次申明严格执行保甲制度,派员派兵协助各保各甲清理没有户籍的人员,不到半个月,李大銮、杨青山及其余党亲随全部被擒获。巡抚潘季驯奏请朝廷增设城堡于大沩山下的铜鼓石,并设立守备军官带兵驻扎,作为宁州的外部屏障。同时,在邓子龙破敌之前部署营兵的五个地方,设立五个固定哨营,因而黎源等处险要地方尽在掌控之中,从而造成内外互援长治久安的局面。
这样,铜鼓营就设立起来了,到了清朝后期,改成铜鼓抚民厅,1913年改为铜鼓县,这一年,铜鼓正式设县,也正式从修水县分离出去,解放后铜鼓属宜春市管辖,修水县属九江市管辖。
邓子龙在云南保山修建的濯缨亭。图源:图虫创意
邓子龙虽然是武举出身,但其文字功底深厚,文化水平很高,撰文写诗样样在行,有《枕戈集》传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的将军。他在宁州平息变乱期间,忙中偷闲写下了多首诗篇,现照录于下。
铜鼓石
定江巨石当路旁,有人疑是南山虎。
笑汉将军只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
又云此石名铜鼓,上应北辰开帅府。
英雄一剑破中坚,撑住乾坤镇吴楚。
此诗镌刻在铜鼓县城东面的铜鼓石上。
定江发源于大沩山东南坡,流经铜鼓县城后,进入修水县山口镇,在修水县城大洋洲流入修河。在铜鼓县城东面、定江河旁,有一巨石,形似老虎,又像铜鼓。此诗大意是,定江旁的大路边有一巨石,有人疑是南山下来的老虎。可笑的是汉代将军李广力气不够,一箭射中石虎,箭没入虎中,但没有贯穿虎身,不能说他很厉害。有人又说此石像铜鼓,铜鼓一响,帝都京城大帅府衙大门轰隆隆地打开。英雄一剑将巨石砍成两半,一半撑住天地乾坤,一半镇住吴楚两地。本诗虽明白如话,但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极具军事将领独具的气质和情怀。
仙羊寨
仙羊已去何年许,我来重作仙羊主。
呼仙酌酒仙童歌,仙花满壑仙禽语。
一啸仙风八面生,仙霞散作千山雨。
此诗镌刻在铜鼓县温泉镇新塘村境内岩石上。
此诗大意:仙羊已经离去不知多少年了,我今天来到仙羊寨,重新做仙羊寨的寨主。赶紧呼叫仙人来给我酌酒,呼叫仙童来为我歌唱,让仙花开满岭峦山谷,让各种仙禽鸣叫欢歌。我大啸一声,仙风顿时从四面八方生起,满天的仙霞被仙风一吹,散作落向千山万岭的雨水。
万松岭风雨催军行
应怜西事悬民瘼,长呼铁甲灯前著。
三程两程昼夜行,千山万山风雨恶。
不妨鼓角地中来,自有将军天上落。
百战烽尘社稷安,一怒乾坤星斗错。
归来烹象饮天河,何代英雄无卫霍。
万松岭在新昌黄岗洞(在今宜丰县黄岗镇),因山岭上多松树,故称万松岭。诗的大意:兵士们应该怜悯黄岗洞西边的百姓正深受贼寇的蹂躏,我们去征讨贼寇就可解民于倒悬。长声呼叫大家赶紧到灯前穿上铁甲,虽然千山万岭都是狂风暴雨,但我们还是要昼夜兼程而行,尽快赶到目的地。突然,催征的战鼓敲得天颤地动,统兵将军飞骑而来,好像从天而降。将士们面对贼寇怒发冲冠,挥戈向前,天地为之反转,星斗为之错乱,百战之后,烽烟渐息尘埃落地,江山社稷终于安定。将士们百战归来,杀象下酒,把像天河一样多的酒都喝个一干二净,我非常感慨地想,哪一代没有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英雄豪杰涌现出来呢!
金鸡桥
短甲轻兵入武乡,西风吹骨铁衣凉。
大幽山下无情水,笑问金鸡旧战场。
金鸡桥在武乡大幽山中武水河畔,武乡即今天的修水县山口、征村、漫江等乡镇。这首诗是邓子龙带兵经过金鸡桥有感而作。诗的大意:穿着短甲轻装的兵士进入了武乡的金鸡桥,从大幽山中武水之上吹来的西风吹得铁衣冰凉,吹得兵士们骨头生痛。看到兵士们被寒风吹得透心冰冷全身战栗,大幽山下的武水还是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怜惜之心。后来的人们经过这里,会笑着问别人,这座金鸡桥的周边就是邓子龙带兵平息变乱的旧战场?
从平定李大銮、杨青山变乱的战事和这期间所作诗歌,可以看出邓子龙周密部署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可以看出其身先士卒直捣巢穴的英雄本色,可以看出上马破敌下马作诗的文人底色,不愧为一代儒将当世英豪。
纪念邓子龙的施甸清平洞恤忠祠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平乱战斗已经离现在有447年了,当时炮弹的硝烟、刀剑的碰撞声兵士们的呐喊声已经远去,但邓子龙挥剑跃马横戈赋诗的英雄形象还留在宁州后人的心中。
2024年2月27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编后记】
邓子龙是一代名将,为巩固边疆、捍卫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的“抗倭援朝”战争中,他年逾七旬,仍在水战中冲锋陷阵,却被己方火炮击中而死,成为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朝鲜王朝名将李舜臣为了救援邓子龙,率军冲入日军阵中,亦不慎被流弹袭中,当场阵亡。虽然两位将军不幸双双遇难,但此战朝明联合水师几乎全歼日船,日军死亡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