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山东威海,28张珍贵老照片,老威海人不一定见过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2-01 07:39:03

山东威海,别名威海卫。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此设卫建城,威震海疆。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才改为威海市。

那么,过去的威海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搜集了20多张威海老照片,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每一张都很有代表性。

1931年成山头灯塔

这些老照片,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当时威海的城市和人文风貌,很有年代感。原片是黑白的,比较模糊,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有些照片是第一次披露,连当地人也没见过。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1931年,站在高处俯瞰石岛。山下平坦地带,一栋栋民房鳞次栉比。远处的海面水天一色,大小船只来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石岛,自春秋时期就有人居住,元代称“码头村”。到了唐朝时期,已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清乾隆元年(1736年),石岛港开埠。它与上海、广州并列为东方三大港口。

1933年,威海卫城全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自元代起,常受日本海盗侵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此设卫建城,派兵驻屯。照片中古城墙遗迹清晰可见。

史料记载,卫城高三丈,厚二丈,周长六里一十八步。共有四座城门:德胜(南)、迎宣(西)、玄武(北),东城门名称无法考证,只知城门上方建有文昌阁。

军镇之设,使得威海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跃成为正三品要员驻节的海疆重镇,从此步入中国封建时代区域中心城镇的行列。

建成后的卫城,共有21街道。其中,两条主干道为:直街(南北街)和横街(东西街)。两条街交叉,将卫城分为四个区域。直街位于今统一路,横街位于今和平路。

这张照片拍摄于威海张村镇,这是慈圣寺戏楼前的景象。戏楼为砖瓦结构,建筑倒映在水中很漂亮。几名妇女正在河边洗衣服。慈圣寺,也叫“张村庙”,当时归姜南庄、张村、东西莱海、黄家皂五个村共同管理。

一个漂亮的威海小姑娘,站在石头墙根处,看上去有四五岁光景。她身材瘦小,穿着朴素的衣裳。镜头前的她,显得有些拘谨。

这张照片拍摄于威海卫城东街。街道尽头就是卫城的东门,城门之上矗立的建筑是文昌阁。当时,卫城西城墙上建有环翠楼,卫城东南角建有魁星楼。

1931年,开始拆除卫城东门,并重修环翠楼。1933年,北门被拆除。随后,南门和西门相继被拆除。50年代,卫城城墙全部被拆除辟为街道:东城路、西城路、解放路和昆明路。

30年代,山东威海街头,一名男子坐在板凳上休息。在他身后的绳子上,晾晒着很多带鱼。他旁边地上放着的人字形木架,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是威海城里十字口的关帝庙戏楼,与街北东侧的关帝庙斜对。戏楼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关帝庙门前矗立有照壁和高大的旗杆。一名老者正坐在路边摆摊,很有生活气息。

关帝庙戏楼,位于现在的华联购物商场附近,1931年整修道路时被拆除。京剧在清道光年间传入威海卫,并一直活跃在民间,被称为“大戏”,备受人们青睐,戏台在当地很常见。

1930年,威海卫东城门景象,城门上的建筑为文昌阁,建于清顺治时期,房檐下悬挂的匾额上“文昌阁”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谁能想到,到了1931年,随着东城门被拆除,文昌阁也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原址大概位于现在的百货大楼一带。

1931年,威海当地一名女子,怀抱孩子坐在石头上。小男孩长得很可爱,在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硕大的香囊。可见,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他非常珍爱,希望他健康幸福。

30年代,位于石岛镇的天后宫景象。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2年),坐北朝南,为三进庙堂式建筑。包括天后宫、道士祠、火神庙、商会楼四个院落。每到初一或十五,到天后宫上香拜佛的人不少,到了大年初一更是热闹。

站在高处远眺,海面上的刘公岛清晰可见。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岛上人文景观丰富。因刘公岛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1985年,刘公岛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刘公岛被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区”。

1931年的刘公岛景象,几名游客在参观古炮。自古以来,刘公岛就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清朝时期,北洋海军在刘公岛附近全军覆没。如今,留存在岛上的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仍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悲壮的历史。

一名男子带着小女儿,正在修补破渔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照片中这名小女孩,穿着粗布衣,梳着长发辫。本该是上学和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已经担负起了家里的重担,真是不简单啊。

1936年,威海三角花园景象。这座花园的外观呈三角形,花园门口的拱形门,其实用的是鲸鱼的颚骨,花园因此又名“鲸园”。1931年,在花园内竖立起"收回威海卫纪念塔"。1966年,矗立在花园门口的鲸鱼骨被移除。随着城市的发展,三角花园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30年代,国王饭店附近的运动场上,正在举行足球比赛。国王饭店始建于1902年,位于现在的东山宾馆西侧,当地人称其为“东大楼饭店”。

在当时,国王饭店是威海卫条件最好、档次最高的饭店。1945年8月16日,日军战败撤退威海时,将国王饭店彻底摧毁。

这是威海城内一条热闹的小街。街道两侧都是店铺,都在开门营业,门口都撑着遮阳布。还有一些小贩在路边摆摊。一名男子挑着扁担,从街上走过。市井生活气息很浓郁。

1935年,矗立在海边悬崖上的金线顶灯塔。该灯塔又名旗杆嘴灯塔,始建于1891年。位于刘公岛客运中心东侧不远处,为进出威海湾的北洋海军舰船指引航向。

甲午战后,该灯塔废弃。1945年,又被日军炮火彻底摧毁。直到解放后,灯塔才逐步得到修复或重建。如今的金线顶灯塔灯,为白色圆柱形灯塔,老威海人喜欢称其为“灯楼子”。

30年代,威海附近的一个小码头上,几艘载人的帆船停靠在岸边,有乘客从船上下来。几个孩子胳膊上挎着竹筐,好像是在售卖小食品。远处,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海面上,大小船只来往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两名威海当地儿童,坐在海边的礁石上。面对镜头,姐弟俩显得很拘谨。从照片上看,姐姐很漂亮,弟弟也很帅气。少年不识愁滋味,海风吹来,很是惬意。

30年代,位于卫城南街上的“苦节天褒”石牌楼。清人陶易为其婶母所立,这座牌楼也成为卫城一景。牌楼上书“苦节天褒”四个大字,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陶易因叔父早逝,过继给婶母,婶母辛勤纺织供陶易读书。陶易考取功名后,婶母积劳成疾去世。陶易感念婶母恩情,上奏皇帝为其树立牌坊。乾隆御笔题写“苦节天褒”四个大字。

30年代,在威海的一处海滩上,几名当地人正在通过木制的绞盘,将一艘木船拖上岸修理。利用杠杆原理,四个人就能很轻松地能完成工作。不得不赞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威海一个小村子里,一名孩童从小巷里走过。巷子很窄,两侧是具有威海特色的海草房。这些房屋的墙壁用石头垒砌而成,上部是厚厚的草顶。

草顶使用的是藻类海草,这种海草能就地取材,又有很好的防腐性,能用数十年。海草房住着很舒服,冬暖夏凉,现在还能见到。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

30年代,位于威海半月湾附近的“七星楼”度假别墅区。由近代有名的英国泰茂洋行于1900年间兴建。别墅东西向,两排共七座,北四南三,似北斗七星,故称七星楼。

如今的七星楼,并非原来的老建筑,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原来的别墅毁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

在威海的一个小渔村里,一名村民正在席子上晾晒小鱼干。他们住的房子也是典型的海草房,院墙是木栅栏。

1937年,威海乳山夏西热火朝天的火龙秧歌表演。街边有很多摊位,都搭着遮阳棚。看热闹的人群熙熙攘攘,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精彩的节目表演,不断引来喝彩声,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和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1931年,威海成头山风光。成山头,又名成山角或天尽头。被誉为"亚细亚·太阳启升的地方",又称"中国的好望角"。成山头直插入海,三面环水,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结束语:时光如梭,回看30年代山东威海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过去的威海,城市建筑和人文风貌,充满了历史感。如今,威海经济更加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以相信,未来的山东威海会更加美好!

0 阅读:2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