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主题,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判断,比较公认的有如下几种:
一、《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钗爱情纠葛为主题主线脉络的小说;
二、《红楼梦》是以四大家族兴衰为脉络小说;
三、《红楼梦》是一部描述封建等级社会覆亡为主题的小说;
四、《红楼梦》是一部深刻剖析两性以及全面揭示“意淫”与“皮肤滥淫”的小说。
这几种都对,也各有道理,但它们都只总结了《红楼梦》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部分,如果就用一句话来总结《红楼梦》的主题,其实,它的核心就是经济问题,它的兴衰也罢、两性也好、等级等等,归根结底,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就连宝黛钗爱情,表面在说感情、姻缘问题,根子上也还是经济问题。会用经济视角看问题,是读懂《红楼梦》的关键,宝玉的婚姻问题,他自己本质也做不了主,同样是一本经济大账。
黛玉进贾府,不仅仅是人进来了,林家的可移动的家产同样跟着林黛玉进了贾府,直接的证据有两个:
一是林如海给贾政的书信,提到为贾雨村活动官复原职所需费用,原文林如海的原话说:“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这话等于说,这钱从黛玉的账上支的意思。林家是大族,已力四世列侯和一代巡盐御史,不可能让贾政养闺女再让人家为黛玉的老师花钱买官职。同样是有爵之家的林家不会将女儿送到亲戚家养,除非是双方达成一致且这里面利益攸关的情况下。
唯一的儿子死后,尤其是贾敏死后,林如海已经是半百的年纪,他应该是知道自己此生绝嗣,如此,他唯一的愿望当然是打理好女儿的人生,但庞大的财富可以为女儿保驾护航,林如海活着固然可以将家业中的金银细软等可移动财富作为女儿的嫁妆,但是,府邸、祭祀产业和田庄是搬不走的,只能由林氏远族瓜分,但是,这些财富才是可以源源不断生财的财富。
林如海的计划就是林黛玉进京,先将可移动财富带走,这也是林如海委托贾雨村护送的重要原因,为他官复原职,就是报酬。而且,让贾雨村回到金陵做长官,同样是林如海的深谋远虑,他就是要防着自己一旦不测,在贾雨村的保驾之下,林家的家业可以由贾府接管,继而成为女儿黛玉事实上的嫁妆。
如此,黛玉进贾府,带着庞大的家业,自己有底气,贾府很满意,林如海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条件当然有,就是贾林再次联姻,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元妃省亲,贾府的经济状况,其实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就是“萧疏”了,“内囊上来了。”啥意思?就是入不敷出,已经在吃老本了。但是,元妃省亲的旨意一下,荣国府眼睛都不眨地就大兴土木建设起来奢华的大观园,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这是用林家的财产建起来的。
小说当然没有这么讲,但是,林如海前脚死,元妃封妃和省亲的事就出来了。贾琏护送林黛玉葬父回京的当晚,就和贾珍、贾赦、贾政商量建省亲别墅的事了。
这是巧合吗?是,也是曹雪芹的刻意安排。让读者做这样的联想。
带着巨大财富到荣国府的林黛玉,本质上是荣国府的座上宾,因为,她的一切都参照宝玉的待遇进行,三春“暂且靠后”了。但是,元春省亲后,这笔钱差不多也花光了,林黛玉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读者细细看小说的时间线,会发现,元春省亲是在元宵节,就在之后不久的春天桃花盛开时,黛玉就进行了一场葬花,作《葬花吟》,说自己的处境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而且她与宝玉的婚姻岌岌可危,说“三月香巢已垒成,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甚至到诗的后半段,直接写到自己的死亡,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是生长在公门侯府的官宦千金,从来也不曾为生计发愁,那么,谁是风霜刀剑?谁是倾巢的黑手?污淖渠沟是什么地方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当林黛玉的财富被消耗殆尽之后,加上林如海也过世了,本质上,林黛玉的利用价值已经没有了。
于是,联姻薛家,此时更加有利于荣国府。
如此处境的林黛玉,怎么可能不忧虑?怎么可能心如止水?又怎么可能认同荣国府呢?可是,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归去的路,无论如何,也只有被欺负的份儿了。林黛玉几乎所有的心事和不快,其实就是这些,而表现形式,当然是和宝玉的姻缘。
这哪里是什么感情的事,就是经济的事,是利益的事。
不仅仅是宝玉的婚姻如此,《红楼梦》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利益纷争,都是权利的争夺。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图片来源:87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被吃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