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MBTI测试吗?你知道自己是I人还是E人么?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多少家长和孩子都在为填报志愿发愁,那选专业的时候,应该把自己是I人还是E人考虑进去吗?
填报志愿,有时候甚至比高考本身都难,人生不能重来,这其中的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
一、抓手究竟是什么其实专家们说的“不建议”,更多是一种担心,害怕MBTI测试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
而MBTI测试,是基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研发的一种人格类型评估工具。
MBTI测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公司使用MBTI进行员工测试。
而且MBTI测试在测量个体心理类型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测试结果,我们应该保持灵活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
正在填报志愿的孩子们,其实都还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和自我认知,都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能清晰认识自己的孩子,简直是凤毛麟角。
因此,他们需要要一些抓手来辅助决策。
所以我认为,MBTI测试是可以作为抓手之一的,如果孩子明显是I人,那播音主持,市场营销,社区工作者等,明显需要跟人打交道的职业,就确实不太适合孩子。
如果孩子是E人,那他们在做计算机,财会,图书管理等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时,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
当然,除此之外,填报志愿还要考虑其他抓手:
比如孩子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和天赋、擅长的学科和成绩、个人目标和价值感,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专业课程设置、学校声誉和专业认可度等等。
自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以及家人朋友的意见。
二、如何看待变化填报志愿之所以这么纠结,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变化”。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对未来负责。当下的决策,总是存在风险的。
1、社会在变化当下我们可能觉得AI是大热的专业,但谁能保证4年之后,孩子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个行业还有多少就业缺口呢?
2、孩子在变化毕竟孩子才只有18岁上下,他们在离开家,进入大学之后,会接触到很多人、很多事,这些经历都会重塑一个人。
所以如今看好的专业,不一定就是他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
面对这些变化,孩子和家长能否接受呢?
家长能不能把大学看成一个学习成长、不断探索的场所,能不能接纳孩子在其中的蜕变,这是家长的智慧。
而只有家长有了这样的智慧,孩子才能善于接受变化。
三、高考前十年应该做点啥当下孩子对于专业的迷茫,其实是在高考前的十年,缺失了关于“自己”的探索。
那些早慧的孩子,不是成绩有多好的孩子,而是早早就发现了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更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
这样的孩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特别坚定,家长也会更加省心。为此,我们可以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培养。
1、经一事长一智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品尝成功与失败,并带领孩子反思在这件事中,自己的表现,总结优点和缺点。
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和自我价值,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2、优良品质可视化家长可以用奖状、奖品、照片、视频等方式,帮孩子把优点给固定下来,告诉他:你特别擅长这个,你可以进一步探索一下。
家长的正面反馈,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增强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3、允许孩子生气更要允许孩子高兴,带孩子体验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看到坏情绪对行为和结果,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孩子提高情商。
4、多陪伴也要舍得用平时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也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
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树立归属感。
5、鼓励发展兴趣这方面家长千万别一厢情愿,可以完全遵照孩子的兴趣,让他自主探索。
在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写在最后选专业困难症,其实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中小学生对自我认知的缺失。
这事不能在高考之后再着手解决,您觉得呢?
我是@蓁蓁心理抚养,欢迎关注,了解更多家庭教育干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