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依靠宣扬“忠诚”来留住员工、激发员工潜力已越来越不现实——因为员工已经越来越现实。企业与员工在契约的基础上,互相满足需求、共同成长才是“王道”。
员工无非是三种需求——老员工需要稳定和安全感,骨干员工需要认同和回报,新员工需要进步和成长。
企业的发展是不变的“刚需”——发展带给员工稳定、回报和成长,员工的进步必然有利于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和能力,使运行管理体系跟得上企业发展的速度。所以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成长是相辅相存、各取所需的,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新员工,还是已经入职几年的老员工,甚至一些骨干员工,都遇到这样那样成长中的“阻力”。那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员工的成长呢?
一、企业是“土地”——员工成长,企业要做什么?1、企业要清楚认识个人成长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有些企业基于短期利益出发,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契约下的“合作”关系,而是“租赁”关系——员工是企业租赁来的“工具”。比如很多创业型或生存期的企业,几乎不会投入任何时间与资金来帮助员工成长,他们招聘员工的唯一目的就是立即“变现”。
但是,哪怕真把员工当“工具”,工具不是也得打磨、修理、保养吗——也要在意识、技能等方面下功夫吧,当然不是也不必是在培养忠诚度上耗费精力。
2、企业要转变培养员工是成本、员工流失是损失的意识。员工入职培养提高能力是提高整个组织的能力;员工离职按合同办理,完全可以保持适当的联系,彼此还有合作的可能。企业真正要做的是建立机制,最大化地防止人员流失带来的损失。比如重要岗位AB角的设置;比如职能部门及时提取员工经验形成团队经验,固化为企业的知识,反过来优化现有的制度和流程。
3、企业要用薪资待遇、个人成长、发展空间等等来维系合作,员工用遵守企业价值观、努力产出工作成果来共同维系。有些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酬体系不合理,“舍不得”给岗位,缺乏量化的、较为规范的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全凭老板个人感觉。员工看不到上升的渠道在哪里,久而久之自然失去成长的意愿和动力。这样的企业容易形成所有人围着上级、老板转的现象,
4、企业要建立培训机制,营造鼓励员工成长的企业文化。比如我知道有些企业会对考取一些证书的员工报销费用,甚至调整工资等等。还有的企业会组织各种培训,甚至出资请员工参与社会机构的培训。
培训也要注意,要多在“技能”上下功夫,特别是一些通用技能——比如表达、写作技能。要注重“思维”的培养,比如“管理者思维”和“事务者思维”。同时,对骨干员工可以一人定制一个培训方案,由上级管理者一对一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