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育迎来“艳阳天”?

美术报 2020-12-04 14:56:18

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已经在几个省份进行试点,有望在2022年复制推广经验,进入全国实施阶段,这既增加了人们对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和唯成绩论泥沼的期待。也让全社会弥漫起如何面对崭新考试的紧张。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将会在全社会掀起一阵艺术热,也可能出现其它难以预料的美育综合症”。

美育不是可有可无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广义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公民,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除了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特别是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丰满,关注艺术成为必然,推进美育也就变得迫切。

孩子体验良渚文化手账课

艺术欣赏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个体文明程度和生命质量。爱因斯坦把音乐当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牛顿用他艺术性的思维对苹果落地展开想象,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还是跨界音乐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喜欢拉小提琴,核材料专家陈念念擅长拉京胡唱京剧,艺术为锦上添花的例子不一而足,美育的作用在各个领域重大成就者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如王国维认为的那样,美育是完全之人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实是指出了艺术在完善人格上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经济和科技是社会这架机器的硬件的话,那么文化和艺术就是其中的润滑油。一个完善的人必定需要有健康和高尚的审美,这预示着具备人文属性的艺术课程有其潜在的重要性,美育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的刚需。实际上,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同时也发展感知力,加深理解力,促进创造力,对于智育还有直接推动作用。此外,美育还可以让学生于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调整思维节奏,放松身心以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文学、美术、音乐、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应该在中小学课程体系里占有足够重要的位置。

少儿美育不同年龄的教学课程及考试设置

雷声大雨点小

虽然文化课程和各类社会实践中也有美育,但是对于人类美的遗产继承和发展,对于美的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靠艺术课程进行,这就需要通过普及艺术教育实现,所以学校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就现实条件来看,影视、戏剧、多媒体等艺术课程在中小学阶段还无法开设,中小学阶段的美育重担往往落在音乐、美术、书法等几门基础艺术类课程上。

然而,回顾我国二十几年的中小学美育历程,美育之路并不顺利,从广大家长到学校领导和老师,再到学生自己等教育参与各方,对于美育的热情并不高。 新一轮的美育动员总是被新一轮的应试教育覆盖,美好的愿望总是碍于现实的困难而雷声大雨点小。

绘画课堂

目前,艺术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挣扎”,它们在中小学阶段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副课”,这足以显示窘境。具体地看,小学阶段普及型音美课程能够开足,但开好”还远未实现全覆盖,书法、舞蹈等课程依然可有可无;初中阶段由于明里暗里的分层教育致使未开设或者少开设艺术课程;高中三年由于冲刺高考则更有理由将艺术课程搁置一边。这其中还有很多挤课占课等音美老师被生病”现象。再看一看硬件设施,如音乐课,很多学校除了一架琴,音响设备、影音资源、稳定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艺术活动都无法提供。再如专业舞蹈、美术、书法教室和相应器材器具等都不具备;更甚的是师资力量的短缺,专业老师无法完全到位,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多情况下都由非专业老师兼任。 由于美育课程不列入考试,艺术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很大程度上沦为表面存在。

一剂猛药吗

这种现象究其根本还是源于艺术课程的自身特点,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讲曾说:就实用这个词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作为人文学科,美育的标准难以数据化、具体化,很多时候效果是隐性而非显性的,是长期的而非立竿见影的,与国人实用主义处世哲学存在矛盾。再加上升学率、分数线等硬性评判标准的残酷挤压,柔性”的美育课程生存空间可想而知。教育体系里德智体美劳”的末位格局设置,也使得这些课程的地位先天性不足,美育课程的有效推进存在现实挑战。

少儿美术作品

此次《意见》明确了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尤其是规定了各个阶段的具体美育目标,比如中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意见》还明确了艺术基础知识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把准了艺术教育的脉”,对普及型艺术教育从目标到路径做出了具体规定,促进美育落地和扎实推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然,更重磅的是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并于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举措,如果能付诸实施,推进力度之大在我国美育历程中前所未有。把美育纳入中考和高中招生计分目录,切中了美育教育薄弱的要害,可以说是下了一剂猛药,将匡正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偏颇和不足之处,有可能迎来中小学美育的艳阳天。但有识之士激动于推进美育终于要动真格了的欣喜之余,也不免产生新的担忧。

美术教室

欣喜之余新的担忧

首先,在师资无法完全到位,硬件并不完备的现实条件下,如何短时间内补齐短板,最大限度落实艺术教育,为考试做足准备。

其次,艺术课程的考察如何进行,分数怎么计算才能减少人为干扰因素,破解人文学科的不好量化特点,建立科学的测评标准,实现相对科学的测评,这大概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也是纳入中考最棘手之处。

游学活动

再者, 把美育纳入中考计分考察,会不会演变成另一门应试课程?比如对各类艺术课程知识划重点、考记忆,掉入美育的另一个陷阱 。还比如,考试如何平衡城镇和农村、不同级别城市间的艺术教育差别,会不会对教育发展落后地区造成新的不公平等等。

对于美育,只有将其列入考试目录才能触动人们神经,引来人们足够的目光,这本身就反映了它的惨淡现状。但不论如何,以考试的方式推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发展,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笔者惟愿当人们重新再谈中小学美育的时候,不要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而要像他本来该有的样子那样绵远悠长,众深推进,最终能够达到与新时代社会文明发展相匹配的美育高度,为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开启崭新的征程。

作者刘昌玉(艺术时评人)原文刊载于《美术报》 2020.11.28 时评版 略有改动

编丨ZYJ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