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接班:稳定江东局势(孙权故事系列第4篇)

魏蜀吴 2024-07-14 20:44:37

原创作者:余世亮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撒手离世前,他在做一个艰难的选择:江东摊子应该由谁来掌管?

虽然谁都有一死,但是人在死神面前的表现却是各异。比如,有产者与无产者面临死神时是不一样。无产者之死,或许就是其人生的解脱;而有产者却要忧虑资产如何分配,更担心自己死后资产会不会被他人占有。

对孙策来说,就面临着自己的事业由谁承接的大问题。这也怪孙策生前太能干了,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打下江东这一大地盘,临死前他担忧着不是死亡的痛苦,而是担忧怎样才能保住江东!

一、五年策薨

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指派孙权父亲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黄祖大战。黄祖败走,就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黄祖的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

孙坚去世时,长子孙策17岁,二子孙权只有10岁。然而,时间又过了九年,死亡的阴影再次降临孙氏家族,孙坚长子、孙权的大哥孙策又被人偷袭而亡。

具体情况如下: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都,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当初,孙策杀死许贡。许贡的幼子与门客逃亡到江边。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200年5月5日),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他骑的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忽然碰到三个人,这三人都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孙策责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认识,从没见过你们。”孙坚边说边向其中一个射箭,那个人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拈弓搭箭,向孙策射去。孙策面颊中箭。

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全部杀死之后,将重伤的孙策送回军营。

二、以事授权

“以事授权”,是指孙策自知生命垂危,就将身后的重任交给了孙权,让孙权成为江东新主。

孙策伤势甚重,自知不久于人世,就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你们要好好辅佐我弟弟!”又对张昭说:“如果我弟弟孙权不能胜任,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即使不能胜利,慢慢西归,也没有什么顾虑了。”

孙策又招呼来孙权,将印绶交予他,对他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到夜间孙策便去世了,年仅26岁。当年孙权19岁。

大哥孙策去世,孙权十分悲泣,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您痛哭的时候吗?古代周公制定礼仪,儿子伯禽却不遵行,伯禽不是有意违背父亲的意愿,是当时国家有大事不能遵行啊①!更何况现在内外的坏人都将蠢蠢欲动,像豺狼一样的坏人充满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要哀痛死去的兄长,事事奉行丧礼,这就好像大开家门欢迎盗贼,这不能算是仁德啊。”

于是,张昭要孙权脱下丧服,改穿官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外出巡视军队,使江东军民明白自己有了新主子了。

孙策盛年而逝,事来突然。孙权只有十九岁,孙权只得振作精神,着手处理江东政务。

孙权躬亲政务,他才意识到自己面临一个多么严重而复杂的局面。

三、内忧外患

孙策意外身亡,孙吴集团没有任何准备,原本基础不牢的孙吴集团更因孙策去世而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也就是说,孙策死时,江东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内忧,是指孙策虽然打下了江山,却未来得及有效治理,经济实力跟不上,兵精粮足其实是句空话。另外,江东地区一直远离政治核心区域,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连孙策本人都是死于一次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暗杀行动。如此形势,站稳脚跟都很难,图谋天下更是一句空谈。外患,一方面是指北方的曹操一直对江东虎视眈眈,只要能腾出手来,迟早都要领兵来犯;另一方面西部荆州刘表处在江东的上游,对江东的威胁一直存在,且与孙权有杀父之仇。

(一)外有强敌夹攻,内有山越反抗。先说孙权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孙策占领江东的五六年间,中原群雄经过一番恶战,最后主要剩下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建安四年(199年),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进攻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一带与曹操相持了两个年头,史称官渡之战。孙策死后仅仅几个月,曹操火烧乌巢的粮草仓库,获得大胜,最后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官渡之战。

1.曹操觊觎江东。袁绍刚一失势,曹操的注意力就转到江东这一块肥肉上,想趁孙策新亡的机会攻打江东。只不过碍于袁绍势力还未彻底清除,曹操才没有立即付诸行动。

2.黄祖数次犯边。除了北方曹操之外,西面的黄祖也不可小觑。黄祖大败于孙策之后,在刘表的支持之下,迅速恢复元气。孙策身死消息刚一传出,黄祖数次指使部将刘磐、黄射进犯东吴边境。总之,孙吴集团的外部形势严峻,孙权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3.山越动乱不断。其实孙权内部局势亦不乐观。孙吴集团内部一直存在严重的反抗势力,即山越叛乱。两汉以来,浙江和安徽两省交界的山区,居住着大量的山民,史称“山越”。孙策时期对山越一律实行武力镇压,收效甚微。孙策一死,山越活动更加频繁。因此能否清除山越的反抗,已关系到孙吴政权的稳定的大问题。

4.软硬两手。为了能够使曹操暂时打消进攻东吴的计划,孙权不得不向汉献帝称臣。孙权称臣系手段而非目的,是因为孙权目的,是为了保住江东基业。这是孙权软的一手。孙权接受朝廷的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的任命,使自己对江东的执政具有合法性。而另一方面,孙权还要对黄祖和山越,采用硬碰硬的手段,既要用战争手段来赢得胜利。这是后事,文后再述。

(二)孙吴统治集团内部人心浮动。外有强敌,内有山越的反抗,新主人孙权又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未成年人(注,古人二十而冠)。为此孙吴集团内部不免人心浮动起来。

1.李术招降纳叛。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趁庐江太守刘勋出征时袭取庐江,上表任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率兵三千人镇守皖城。建安五年(200年),李术率兵攻杀曹操所设的扬州刺史严象。

孙策去世后,其弟孙权继位。李术不肯事孙权,又经常招纳孙吴内部的叛逃之人。孙权写信给李术,向他索要叛逃者,李术回信称:“有德导致他人来归,无德导致他人叛逃,我不应该再把他们还回去。”

2.孙辅暗通曹操。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孙策和孙权的堂兄。

孙策一死,孙辅担心孙权没有能力保住江东,趁孙权出行时,即派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结果孙辅暗通曹操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回来后,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张昭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有不愉快的事就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处理呢?”孙辅否认没有此事,孙权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地无言以对。

(三)监禁孙辅,平叛庐江。这时,在上游巴丘(今江西省峡江县)镇守的周瑜,因孙策之死星夜赶回赴丧,孙权便请他和张昭来商议对策。

经过商议,形成一致意见:第一,对于孙辅暗通敌国,其罪当诛。鉴于孙辅曾立有大功,又是宗室,决定免其死罪,撤职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同时决定尽杀孙辅的近臣,削减他的部曲。数年之后,孙辅去世,孙辅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依次取得官职。

第二,对于李术招降纳叛,实为叛乱行为,应当举兵镇压,以儆效尤。讨伐行动由周瑜全权负责指挥。

鉴于强攻庐江郡的皖城,吴军会有较大损失,故孙权先行“关门捉贼”之计,他故意向曹操举报,说:“昔日曹操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且严象又是我的举主,而李术凶恶,触犯大汉法律,杀害州长官严象,放肆无道,应该速速诛灭他,以此惩戒丑恶之人。如今我打算讨伐严象,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主报塞怨之仇,此是天下公认的义理,也是我夙夜所甘心之事。李术必定畏惧被诛,再次诡辩向您求救。明公居处阿衡之任,为海内所望,希望您告诫执事,切勿听信李术的话。”曹操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当年,周瑜率兵围攻庐江郡治皖城,李术闭门自守,向曹操求救,因孙权事先已向曹操请求要为朝廷清除李术,故曹操不再向李术伸出援助之手。李术只能困在皖城,城内粮食耗尽,城中妇女只能吞泥丸来充饥。最终城破,孙权屠皖城,并斩下了李术的首级,将李术部曲三万余人(一作二万余人)迁往他处。

李术之死和孙辅被囚,使那些心怀二志的人,从此不敢乱动,人心开始稳定。

四、搭建班子

孙策去世,孙权痛哭不已。长史张昭等一帮遗僚受命视事,这是孙策经过数年经营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得力的政治和军事班子,文有张昭、张纮、顾雍,武有周瑜、程普、吕范、朱治、朱然、韩当、黄盖、太史慈。江东的文武大臣齐心协力,使得孙权平稳度过执政初期。

(一)张昭和周瑜中流砥柱。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指出,孙权又是如何渡过接班难关的呢?这就得益于两个人,张昭和周瑜。就在孙权哭个没完、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昭和周瑜像两根擎天大柱,帮孙权把这片天顶起来了……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这是张昭。那么周瑜呢?周瑜从外地赶回吴县,从此留在孙权旁边帮助他。而且因为当时孙权的职务他不过是一个将军,不是君主,所以当时手下的人还有那些宾客们对于孙权的礼节是比较简慢的,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那样一种礼节而已。而周瑜带头行臣子礼,就带头把孙权看作君主,自己做臣子,这样来支持孙权②。

在此须说清楚,孙策只托孤于张昭,并不存在“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因此周瑜“将兵赴丧”,到吴郡辅佐孙权更是特别不容易。

孙策之死引起江东局势动荡,刚即位不久的孙权的领导力是不够的。特别是庐江太守李术公开招降纳叛反对孙权,形势呼唤着要有重量级的军事人物来吴县坐镇。而就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周瑜,率军赶到吴县为孙策奔丧。周瑜及时来到孙权身边,对孙权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③。

张昭、周瑜二人,“共掌众事”,有力地加强并巩固了孙权的地位。

(二)孙权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孙权同旧时代的一切明智的权力接替者一样,颇知为政之要。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孙权既要执掌权力,就必须使用和提拔文官武将,从而有效地将大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第一,继续留用孙策时期留下的文臣武将。比如,待张昭以师傅之礼,用张绂所长,常令其起草表章文书,以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帅,充分发挥老臣作用。

第二,充实孙权将军府,将鲁肃、诸葛瑾等人收留为幕府宾客,为自己出谋划策。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治今安徽定远东南),是东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建安五年(200年),鲁肃在与孙权在榻上对饮时,提出了著名的治国对策,即成为孙权集团战略总纲领的“榻上策”。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蜀相诸葛亮的同父异母兄。孙权信任并重用诸葛瑾。

第三,提拔一批地方官员和武将,夯实地方基础。比如,吴都吴人顾雍、会稽人虞翻,还重用蒋钦、周泰、吕岱、严畯、吕蒙、徐盛、潘璋等人。

第四,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破格擢用年轻人,培养领导班子的预备队。比如,启用步骘、骆统、朱然、陆绩、陆逊、是仪、胡综等人。

五、当家作主

政权交接,是一个集团最为关键的时期。新主子接过权力的担子,能不能走得稳,走得好,最为重要是开局是否打个局面。

前文说过,孙权为了摆脱北方曹操的威胁,向汉献帝称臣。既然是称臣,必然要面临一个问题,送嫡子到许县为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据《江表传》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孙)权质任子。”意思是说,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便公开向孙权勒索“任子”④(即人质),实际是在试探扬州方面的底线。

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不想送人质。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吴夫人面前议定此事。

周瑜分析道:“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受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受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

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周瑜,字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贯把他当儿子对待,你(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四日星期日写于丽水)也要把他当成兄长。”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孙权决定不送人质到许县,就等于告诉曹操,他决心走独立自主之路!这就为江东孙吴集团确立了基本方略:独立建国。

孙权此时的所作所为,可用同时代的诸葛亮的话来形容,“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在力量弱小时的孙权,自然还要弯下腰、低下头向曹操表示谦卑,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壮大力量赢得宝贵时间。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四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裴松之认为:《礼记·曾子问》中子夏说:“三年居丧期间,遇有战争之事也不回避,这是礼制呢,还是有关机构最初要求这样做的呢?”孔子说:“我听老子讲,当初鲁公伯禽就是这样做的。”郑玄注中说:“周人在丧期仍然治事,而遇到徐戒作乱时,伯禽却出兵征讨敌人,这是积极地为周王做事。”张昭所说的“伯禽不师”,就是这个意思。

②易中天著《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版,第186-187页

③2021年11月7日发表的拙作《试解周瑜“将兵赴丧”之谜——兼论军令如山》

④只不过此处的曹操向孙权提出“任子”,是有问题的。因为按《三国志·孙登传》记载,孙登是孙权长子,且出生于赤壁之战翌年(209年)。换言之,建安七年(202年)的孙权,膝下无子,又如何能被勒索到任子呢?虽然《吴书》与《江表传》一口咬定彼时孙权拒绝遣送任子,实际情况却是孙氏宗亲,因畏惧曹操淫威,纷纷与之暗通款曲。代表人物就是孙贲与孙辅。

⑤吴权、吴夫人、诸葛亮的人像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0 阅读:14

魏蜀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