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又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而这次的导火索是菲律宾一系列近乎“步步紧逼”的挑衅行为。中国的回应显得格外明确。
12月2日,中国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关于黄岩岛领海基线的声明,同时附带相关海图。这不仅仅是一次主权宣示,更被解读为中方传递出的强烈信号,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多线博弈让他的处境愈发尴尬。
12月2日,菲律宾“渔船”编队突然闯入鲎藤礁附近海域,这并不是普通的渔业活动,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从渔船的编队特征、携带的补给物资到配备的记者团队,无一不显示其目的性明显。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与菲律宾此前在仁爱礁和黄岩岛上的挑衅方式如出一辙,意图显然是想故技重施效仿当年的“坐滩”行为,以试探中国的执法底线。菲律宾此举是希望能够“赖”在鲎藤礁,或者即使失败,也可通过媒体制造所谓“中方欺压弱小”的负面舆论。但是,中国海警快速行动,果断依法管控,直接击碎了菲律宾的企图。
而这一挑衅行为只是近年来中菲南海博弈的一个缩影,自马科斯上台以来,与前总统杜特尔特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亲美的立场让菲律宾对中国的挑衅可谓一再升级。从仁爱礁的争端到黄岩岛的骚扰,每一次都是有意制造摩擦。
特别是今年6月,在中方海警新规施行后,仁爱礁成为中菲冲突的焦点。菲方不仅企图突破中方执法,还试图借助外部势力为自己撑腰,当时,中方在执法过程中收缴了菲方非法物资,并强有力地应对了菲律宾的挑衅。但是,菲方依然执迷不悟,不仅没有吸取教训,还继续借《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试图对中国施压。
所以,在鲎藤礁事件发生的同一天,中国通过外交途径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向联合国递交了关于黄岩岛领海基线的声明以及相关海图。这一举动看似低调,但却极具战略意义。按照国际法的规定,沿海国家有权划定领海基线,并将相关文件交存联合国。
中国的这一行动,不仅明确标定了黄岩岛的领海范围,更以法理为依据,宣示了南海主权。这份声明是一份主权宣示,更是一则“免责声明”:中国的主权范围是明确的,任何侵犯行为都可能引发必要的反制措施。之前,可能一直想着和平解决的想法来的,但菲律宾现在实在是得寸进尺,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是菲律宾试图通过域外势力介入南海事务的长期策略。今年以来,菲律宾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想要让菲律宾成为美国在南海的“马前卒”,美军甚至在菲律宾部署了堤丰中导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菲律宾试图在南海问题上获得更大的筹码。
但是,美国的军事支持并不意味着菲律宾可以高枕无忧,就在“林肯”号航母打击群计划进入南海时,中国的军事布防已经就绪。055万吨大驱和歼-11战机的联合部署,明确表明中国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挑衅。南海局势因此愈发紧张,而菲律宾却显得越来越孤立。
与此同时,菲律宾还因与俄罗斯的摩擦进一步陷入外交困局。11月28日,一艘俄罗斯“基洛”级潜艇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外约148公里处浮航。尽管这一行动只是因为天气原因短暂停留,但菲律宾方面却又像以往那样夸大其词,将其定义为“入侵”,甚至声称俄罗斯的行为“非常令人担忧”。
这一不实指控,不仅未能引发国际共鸣,反而进一步暴露了菲律宾外交政策的短视。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更多是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程导弹的直接回应,而菲律宾的指控,显得毫无根据且无力。
相较之下,中国的应对方式显得更加稳健且有力,从黄岩岛领海基线声明的发布,到不断强化的军事部署和海警执法,中国在法理和实际控制上逐步稳固了对南海的掌控。这不仅是主权的体现,更是对区域和平稳定的责任担当。中国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则显得苍白无力。
并且,对于菲律宾来说,当前的局势可谓内外交困,在国内,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斗争让他焦头烂额;在国际上,菲律宾一边试图依赖美国,一边不断挑衅中国和俄罗斯,结果却是四面楚歌。
东盟国家对于菲律宾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满,而美国的支持也并非无条件的。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能力,中国通过法理宣示和实际行动,已经向世界表明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而菲律宾的冒险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