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美国,到底受不受欢迎?一项心理学实验给出了答案

问念心理 2021-11-26 17:21:19

当你在国外旅游,遇到老外时,他们常常对你点头微笑,这些行为表明他们真的欢迎你吗?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给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

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实验”

在1930年到1933年期间,拉皮尔带着几位中国的朋友,一起在美国进行长途旅行。这一路的旅行并非单纯的玩耍,拉皮尔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美国人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是否言行一致。但是,为了不影响本次研究的效度,拉皮尔并没有告诉同行的外国夫妇他的研究。拉皮尔对他们每到一处所受到的接待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同时,为了尽可能排除自己在场带来的干扰,拉皮尔经常让同行的中国朋友单独去处理一些人际交往的场景,从而更纯粹的观察美国人对他们的态度。

通过观察记录的结果发现,在他们曾经光顾到访过的251个旅馆和餐馆中,他们只受到过一例态度冷遇的情况。除此之外,他们都受到了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待遇。实验对他们所接受的服务进行了等级评定,结果表明,在面对面的场景下,大多数地方的接待与他们所预期的一样甚至更好。

接下来,实验的第二步在旅行结束后的第六个月开始,拉皮尔将通过邮寄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性统计一下沿途遇到的这些美国人,到底在心里是如何看待外国人的?从餐馆、咖啡馆共返回了81份问卷,旅馆返回了47份问卷,回收率为51%。此外,拉皮尔还在同一地区的其他没有接待过这对外国夫妇的旅馆和餐厅做了同样的问卷调查。

问卷的统计结果中,90%接待过他们的旅馆和餐馆都回答他们将不会接待外国人。另外,那些他们未到过的地区的问卷,基本上也给予了同样的回答,他们将不会接待外国人。

在将近3年前后的实验之后,拉皮尔得出了态度与行为常常不一致的结论。也就是说,在很多社会场景下,不能单纯的依据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来判断他的实际行为,或简单的通过行为来推测心理状态。

中国人对这样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言行不一。人作为社会化关系的宿主,对环境的依赖度极强。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对等的阶层地位,都会对人们之间的交互形成“非客观”的影响。再加之文化、种族、教育、意识形态等层面的差异,人们之间的认知和理解,势必会有鸿沟与冲突。

【心图小总结】

我们常说言行一致,但很多时候却是心口不一。人是复杂的,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则更为错综复杂。心理态度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推断因果。对比上面这个1930年的心理学实验,当下中美之间的竞争博弈,舆论环境的渲染,您认为,中国人在美国是否受欢迎呢?

心图探秘,有趣有用的心理学科普!欢迎您的关注与交流~

0 阅读:6

问念心理

简介:问心正念的专业心理服务,心理测试,性格分析,情感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