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丽
最近,有小伙伴让我聊一下《我本是高山》。
其实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争议我看了很多,六公主的发声我也看了,我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大家的不满在于大众跟剧组和官媒的沟通是鸡同鸭讲。
大众说:
为什么张桂梅校长有那么坚定的信仰你们不拍?
反而,
要拍是她的丈夫支撑着她做这一切?
注意,大众的核心诉求是:
共产党党的信仰才是支撑张校长的核心,应该是拍摄这个代表人物的灵魂。
就像特蕾莎修女以大爱为信仰,张校长以共产党为信仰。
你拍特蕾莎修女,你会不会拍她是为了她的情人才做修女?你会不会拍她每次都是出于对情人的爱才坚持帮助别人?
我这样说你是不是觉得很可笑?
是啊,就是很多人觉得这个角度很可笑,所以就有疑问了。
但是,不管导演、主演,还是六公主,都避开这问题不回答,而去纠结一个:
你们为什么要制造性别对立?
为什么你就不能容忍男性的好?
………
这……真的很难评。
因为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你不解决为什么不的问题,而要给观众强加一个你为什么不理解我的设定,这个要求对观众来说实属无理了。
其实,电影创作是导演、编剧演员的事,观众本来无权干涉。
观众只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看或者不看,也能因为自己掏钱看了,走出电影院发表评论。
但是张校长的故事太广为流传了,太伟大太特殊了,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一个伟大的人,有伟大的信仰支撑她,这是观众对电影角色的预期。
导演在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可以艺术创作,但是你不能偏离本质。
就像你可以对霍去病的人生经历进行创作,但是你不能改掉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比如他年少成名,他威名赫赫,又英年早逝,如果你把他改成贪恋女色,打匈奴是为了抢女人,一活活了八十岁,观众一般都接受不了。
所以观众为艺术创作偏离正常轨道太远起了个名字叫“魔改”。
还记得“神拳无敌孙中山”吗?
听这个名字就想给导演找历史老师。
这是第一个鸡同鸭讲的地方,六公主明明亲自下场怼大众了,也不愿意回应关于共产党党信仰被取代这件事。
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国家的普罗大众比官媒更在乎共产党的信仰这件事,其实我是有点感动的。
第二个鸡同鸭讲的地方,就是关于酗酒的父亲删掉,而改成酗酒的母亲。
观众的疑问是:
为什么要删掉酗酒的父亲!
这是事实。张校长在采访里说过。
然后才是,
为什么要换成酗酒的母亲?明明就没听张校长在采访里说过。
但是,导演、编剧、主演和六公主全部都不回答为什么删掉酗酒的父亲这问题。
他们都在教育大家;
你们为什么这么狭隘?你们为什么看不到张校长拯救了这个酗酒的母亲呢?
观众又懵逼了。
观众首先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要删掉明明成立的事实,又要加入一个大家都完全陌生的现象。
导演和主演海清还在路演时说,他们去做了调研,发现农村很多女的酗酒,从早喝到晚。
你知道这个说法就让我更懵逼。
这等于是你有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你不用,你却为了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被大众接受,你要去创造一个事实给大众洗脑。
我老家也是农村的,我现在也是为人父母了,我年纪也不小了,说实话,我真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老家有妇女酗酒,男的就是真的有。
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你明明有一个现实可以拿来创作,但是你不要,你拿了一个跟我们身边认知完全陌生的东西来创作,假如你说我要进行艺术创作,所以我天马行空我理解,但是你非要说我描述的是事实,农村女的都酗酒。
你知道电影方给农村女性制造了一个多么大的锅吗?
你这就像什么呢?
就像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有个皇后是阿娇,你非要把霍去病变成汉武帝的皇后,然后还说,我们考古过了,他们从早到晚都在一起。
观众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不要那个事实?
但是电影方和官媒只想说;你看我们拍得多好。你们为什么就看不到我们这里那里都拍得好呢?你们赶紧去电影院看,那些说闲话的都别有用心。
观众:……………
总之,我只能说,明明大家都说的是中文,但是好像隔着一个次元,无法对话。
如果说,这是电影故意制造的营销当我没说,毕竟,黑红也是红,你做到了!现在谁还记得在上映的还有别的什么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