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怎么说的: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非独善或独恶。所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观点,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来看,他们的眼神清澈无邪,似乎充满了对世界的善意与好奇。大多数婴儿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会表现出本能的同情,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泣,自己也会跟着难过,甚至想要去安慰,这种天然的同情心体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而且,在很多社会公益活动中,不少年轻人积极参与,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图回报,只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正义感,希望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这无疑是人性本善在社会生活中的彰显。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人性中也有恶的一面。在动物界,弱肉强食是基本法则,人类虽已高度进化,但这种生存竞争的本能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水源或生存空间,人们可能会产生争斗、抢夺等行为。例如,在一些严重干旱的地区,因争抢为数不多的水源,邻里之间可能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职场中,为了晋升机会,有些人会不择手段地排挤竞争对手,背后诋毁、设计陷害等行为屡见不鲜。这都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在生存竞争压力下所暴露出的人性之恶。
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本善或性本恶。人之初,或许善恶的种子皆已种下,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善念得以滋养茁壮成长,或恶念在某些诱因下破土而出。我们应正确认识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努力弘扬善的一面,抑制恶的一面,通过道德教育、法律约束等手段,引导人们在生存竞争中秉持善良与公正,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