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借箭与濡须口首战(孙权故事第14篇)

魏蜀吴 2024-09-15 22:34:42

原创作者:余世亮

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雏形。之后,三国间时常发生战争,比如蜀魏之间,有汉中之战;吴蜀之间,有夷陵之战。而曹魏与东吴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吴进攻魏国的战场主要在合肥,魏国进攻吴国的战场主要在濡须口。非常有趣的是,谁进攻谁失败。吴国前后六次进攻合肥,吴国惨败;魏国前后四次进攻濡须口,魏国四次都失败。

吴魏之间的合肥战争,我曾在《孙权死磕合肥之深层次原因分析:孙权暗自与大哥孙策遗言较劲》(孙权故事第11篇)文章中作了介绍,本文主要介绍濡须口战争及相关趣事。

一、濡须口系兵争要地

濡须地区之所以屡次遭受曹魏的大规模进攻,主要是因为濡须水是江淮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水道。濡须水上接巢湖,再溯施水而至合肥,沿肥水过寿春入淮。曹魏的基本经济区域在中原的冀、兖、司、豫四州,即今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与河南省境。曹魏军队可以利用黄河以南的泗、涡、颍、汝诸水进入淮河,与肥水、施水、濡须水道相连而入长江。

如果魏军能够打通濡须水道,占领口岸,会给吴国的心腹要地造成直接威胁。如顾祖禹所言:“然则濡须有警,不特建邺可虞,三吴亦未可处堂无患也。”周南亦曰:“昔魏之重镇在合肥,孙氏既夹濡须而立坞矣,又堤东兴以遏东湖,又堰涂塘以塞北道,然总之不过合肥、巢县之左右,力遏魏人之东而已。魏不能逾濡须一步,则建邺可以奠枕。故孙氏之为守易。”由于濡须水航道较窄,沿途岸边又有丘陵山地,易于设防阻击,所以吴国在这里的防御作战屡获胜利①。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意思是说,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他的官署迁往秣陵。次年,修筑石头城,将秣陵改称建业。听说曹操要来侵犯,孙权建濡须坞水军基地。

修建濡须坞,是东吴大将吕蒙向孙权建议的。

建安十六年,曹操打算再次东征孙权,吕蒙劝说孙权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建防卫用的小堡。将领们都认为上岸攻击敌军后,可以直接洗洗脚就上船,建造防卫小堡垒有什么作用?大家质疑修建营寨的必要性。但吕蒙回应道:“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

吕蒙反驳说,战争有顺利与困难,交战没有百战百胜,如果万一有不利之时,在敌人的步兵和骑兵紧逼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时间到达水边,又怎么能进入船舱呢?因此,修建濡须坞可以作为应急避难之所,确保士兵们的安全。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后,认同了吕蒙的建议。他意识到修建濡须坞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保障士兵们的安全,还可以增加他们在战场上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于是,孙权下令开始修建濡须坞,为未来的战争做好准备。

二、濡须坞:从单一的坞堡到全水域的坞堡群

宋杰先生认为,濡须坞筑于濡须口,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南。按“坞”字本义为小型城堡,为保护居民或官吏、驻军的临时性防卫工事。胡三省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②”

不过,孙权所筑濡须坞却与它们有别,普通的城坞是建构封闭式的环形围墙,而濡须坞是在岸边筑起一道面向陆地的弧形垣墙,状如新月。据《后汉书·荀彧传》注引《吴录》称:“孙权闻操来,夹水立坞,状如偃月,以相拒,月余乃退。”故又称为偃月坞、偃月城。其临水一侧有停泊舟舰的港湾,外设木棚以阻止敌船,并留有棚口以供己方船只出入。

濡须坞是在水口两岸各立一座城堡,主坞称作“大坞”,配备有数量众多的精良武器,因此能够屡次打败曹兵的强攻。如吕蒙初次跟随孙权在濡须据守,“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公又大出濡须,(孙)权以(吕)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意思是说,后来曹公(曹操)又向濡须大举出兵,孙权任命吕蒙为指挥官,据守以前所建立的船坞,在坞上安置强弩万张,来抵御曹公。曹公的先遣部队驻扎未定,吕蒙派兵将他击败,曹公退走。

后来吴国又向北推进防线,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北的濡须山南麓筑城,派兵戍守。黄初四年(223)二月曹仁领兵来攻,朱桓在战前激励士气说:“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

朱桓对部下说道:“我和诸位所带各部官兵,共同据守高城,南边面临大江,北边背靠山陵,以逸待劳,作为主军制服客军,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

朱桓还激励部下说,“即令曹丕自己来,尚且不必担忧,何况曹仁等人呢!”

可见孙吴的城堡已经离开水口岸边的平川,迁往北边的丘陵地段。由于是依山筑城,地势较高,故被朱桓称作“高城”,这使敌兵的进攻更为困难。

孙权死后,诸葛恪又率众在濡须城以北的东关(即东兴)筑堤阻断水流。其本传云:“(诸葛)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于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

随后曹魏出动大兵,江东将领全端、留略的守军虽然人数很少,但是坞城凭借险要的地势,使敌军无法攻陷。“城在高峻,不可卒拔。”终于坚持到孙吴援兵前来,大败魏军。

宋杰认为,濡须坞开始时修建在濡须水的入江口位置,即现在的安徽无为县附近。随着吴军利用坞堡成功抗击魏军,孙权逐渐增加坞堡建设并往居巢方面北移。特别是将坞堡建在濡须山附近。

从常理来说,在濡须水入长江口附近修建坞堡,因其地势平坦,就不利于防守。若将濡须坞建在巢县东南四十里左右的濡须山附近,则易守难攻,因为此地濡须山、七宝山左右对峙,濡须水从两山间穿山而过。

实际上孙权在濡须水上游建立濡须坞更为必要,或许孙权从濡须山到濡须水入长江口几百里的水道上建设一组堡垒群。当然北面的濡须山处作为濡须坞的第一道防线,南面长江边作为最后一道,在两者中间那二百里地中可能还有数个堡垒群。

三、濡须坞防守功能强大

曹魏三代帝王前后四次攻打濡须水口,前后延续40年之久。魏军始终未能突破东吴的濡须坞防线。这道屏障有力地保障了江东的平安,免遭战火洗劫。

(一)第一次濡须之战(本文称濡须口首战)。建安十七年(212年)冬,曹操平定关中后,解除了后顾之忧,便决定对孙权用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自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孙权方的将领周泰也率领军队前来抵挡曹军。

孙权密令甘宁夜袭曹营,挫其锐气,为此特赐米酒。甘宁选手下精锐一百多人共食。吃毕,甘宁用银碗斟酒,自己先饮两碗,然后斟给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宁拔刀,放置膝上,厉声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与甘宁相比怎样?我甘宁尚且不怕死,你为什么独独怕死?”都督见甘宁神色严厉,马上起立施礼,恭敬地接过酒杯饮下。然后,斟酒给士兵,每人一银碗。至二更时,甘宁率其裹甲衔枚,潜至曹操营下,拔掉鹿角,冲入曹营,斩得数十首级。此番造成魏军极度恐慌,误以为东吴大军来袭而起身备战,纷纷举起火把、擂鼓呐喊。等到曹兵反应过来时,甘宁已经撤退,回到了东吴军营。

当夜,甘宁见到孙权,孙权笑着说:“这也够把老头子(指曹操)吓一跳了吧,只是想试试你的胆子罢了”,于是赏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并增兵二千。并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甘宁字兴霸),足相敌也。”

曹操出击濡须,派遣水军作油船,夜渡洲上。孙权派遣水军将领前往围取曹操水军,俘获曹操水军三千余人。曹操水军的沉没溺亡者亦有数千人之多。此战,孙权水军大胜,于是曹操水军坚守水寨不出。

一天,孙权借着晨雾,乘轻舟去曹营前观察,舟行至五六里接近曹营。孙权命军士擂鼓奏乐,曹操见吴军整肃威武,随后下令弓弩齐发,不让吴船靠近。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过来,这才安全返航。这便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历史原型。

后来,孙权数次前来,欲再度重施草船借箭之事。而曹操在有了前车之鉴以后,坚守不出。孙权于是亲自前来,乘轻船,从灞须口来到曹操的水军营寨前。曹军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准备攻击他。曹公则说:“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曹操下令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再次感叹说:“生儿子应当如孙仲谋(一样),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曹操在熟悉了濡须水口地理环境后,用重兵围攻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镇守江西大营的东吴都督公孙阳。而东吴军队善于水战,虽然江西大营被曹军攻破,但濡须坞依然掌握在吴军手中。

春雨渐多,孙权给曹操写信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着信对手下诸将说:“孙权不欺孤也”,便主动撤军。曹操于四月回到邺城。

第一次濡须之战,在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最终,曹操北撤。

(二)第二次濡须之战(通称居巢之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操治兵完毕,兴师伐吴,孙权率兵抵御。曹军进入居巢(由于皖城就在居巢的北侧),开始攻打濡须口。 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据守,以扼控濡须水与长江交汇处。

第二次濡须之战,在曹操的猛攻之下,防守濡须的孙权被迫率军退走,并遣使请降。但曹操后方不稳,朝堂之中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再加上西线还有刘备进逼汉中,所以,还不具备大规模渡江条件的曹军,见好就收,退出了濡须一线,还屯居巢。

(三)第三次濡须之战。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其子曹丕袭封丞相、魏王官爵。黄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1日),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改汉为魏。黄初三年(222年)秋九月,曹丕令三路大军攻吴。孙权派吕范督徐盛、全琮迎战。第三次的濡须之战因为曹仁进行了错误的分兵,最终导致军队惨败,吴军以少胜多,大破曹军。

(四)第四次濡须之战(通称东兴之战)。252年,孙权病死,临终前托孤于诸葛恪。诸葛恪命人在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须水上修筑大堤,还修筑两座城池,并且派兵驻守,以阻挡魏军。诸葛恪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向曹魏挑衅,“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252年)十一月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第四次濡须之战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魏吴濡须之战,以东吴彻底完胜而告终。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四、《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诸葛亮在鲁肃前揭穿周瑜蒋干中计之事,周瑜欲害死诸葛亮,就命令诸葛亮在十日内造箭十万支。周瑜认为,这是诸葛亮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借此理由就可以杀害诸葛亮。二是诸葛亮在大雾之日驾驶草船逼近曹操大营,曹操命令士卒向草船放箭,诸葛亮借此完成周瑜交给的造箭十万枚的任务;三是孙刘联军都想“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为此黄盖愿为诈降之人献上苦肉计。周瑜只得痛打黄盖以骗得曹操的信任。

本文不讲黄盖的苦肉计,只讲草船借箭的真相。

在《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故事,大致如下: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军。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要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周瑜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这个故事罗贯中写得引人入胜,其中有算计、有计谋,更有悬念,当然也有诸葛亮洞悉人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达到了目的,免于处罚,还让对方心服口服,因此,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也正是《三国演义》的超强传播力,导致很多人都认为草船借箭确有其事,而且是诸葛亮主导的。

五、《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周瑜以及草船借箭

其实,《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在三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周瑜嫉妒诸葛亮更是子虚乌有。罗贯中为了塑造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就得找一个反面人物烘托,这个人物又必须是江东孙吴集团的重要人物,罗贯中就找上了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周瑜。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一个英雄,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另外,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其作用仅仅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整个赤壁一役几乎是东吴方面指挥完成的。假如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草船借箭也不可能是诸葛亮干的,那究竟是谁的大作呢?

他就是孙权!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③!

(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五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②宋杰著《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下册),中华书局2020年第2版,第997-998页、第1011页

③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④除濡须口地图、草船借箭等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0 阅读:3

魏蜀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