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团长起义被下属谋害,中18刀加一枪不死,授少将活105岁

葫芦娃史书 2024-11-21 03:16:55

国军团长起义被下属谋害,中18刀加一枪不死,授少将活105岁

夜幕低垂,1941年的崔庄显得格外寂静。这个小村庄里,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杀正在上演。新近率部起义的国军团长陈锐霆,在黑暗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背叛。18刀加一枪,按常理早该命丧黄泉,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在死亡边缘走了一遭的军人,此后不但成为开国将领,还活到了105岁高龄。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次次从死亡线上爬起?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做出了那个惊人的选择?

一、少年遭遇与从军之路

1915年的一个春日,9岁的陈锐霆和几个玩伴在即墨县鳌山卫镇的海边玩耍。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七八艘军舰,孩子们对这些钢铁巨兽充满好奇,便跑到村前的山坡上观望。就在这时,军舰突然转向海岸,炮口直指岸边。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呼啸而至,在孩子们身边爆炸。弹片如雨点般落下,所幸日军炮手技术拙劣,陈锐霆和伙伴们得以死里逃生。

这次遭遇在年幼的陈锐霆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村里老人的讲述,他得知这些军舰属于日本帝国海军,而类似的炮击事件在胶东沿海并非罕见。这些日军经常以中国渔民和沿海居民为活靶子进行射击训练。

1924年,18岁的陈锐霆考入济南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创办了学生读书会,组织同学研读《觉悟》等进步书刊。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一所小学任教。当时的工资待遇在当地属于优厚,每月可领28大洋。然而,1928年5月,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爆发。

陈锐霆恰巧因公务在济南,亲历了这场惨案。他所住的旅店遭到日军炮击,一发炮弹击中房屋一角,距他仅5米之遥。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陈锐霆下定决心投笔从戎。他向校方递交辞呈,不顾家人劝阻,毅然报考河北军事政治学校。

1928年12月,陈锐霆进入河北军事政治学校。报到时,他坚持要求进入炮兵队。教官询问原因,他讲述了两次遭遇日军炮击的经历,表示要学习炮兵技术以御敌制胜。基于他的坚持和优异的数学成绩,校方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军校期间,陈锐霆刻苦钻研炮兵专业知识。他不仅研究炮兵战术,还自学了测绘、弹道学等相关课程。1929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阎锡山部炮兵第二十八团任中尉队副。在部队中,他勤学苦练,带领士兵创造了多项射击成绩纪录,很快被提拔为炮兵连长。

1932年,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陈锐霆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炮兵学校第二期。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现代炮兵作战理论,还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操作技术。毕业后,他被派往山西担任炮兵营长,开始了他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二、抗战时期的军旅生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作为第二十七军炮兵团团长的陈锐霆率部驻扎在河北定县。八月初,日军向定县发起猛攻。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的一个装甲部队突破了步兵防线,直逼炮兵阵地。面对这种危急情况,陈锐霆命令炮兵部队就地转向,采用平射方式应对敌军坦克。

这场战斗中,陈锐霆指挥炮兵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战术。他让炮兵阵地布置成扇形,当敌军坦克进入射程后,采用交叉火力进行封锁。这种战术充分发挥了野战炮兵的火力优势,成功击毁了日军5辆坦克,迫使其他装甲车辆撤退。这次战斗不仅保住了炮兵阵地,还为友军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8年春,陈锐霆奉命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在这场著名的会战中,他的炮兵部队负责支援第二十军的进攻行动。4月6日,在枣庄以东地区,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准备突围。陈锐霆根据侦察情报,预判了日军可能的突围路线,提前在关键地段设置了火力封锁线。

当日军主力开始突围时,陈锐霆指挥炮兵采用了"跳跃射击"的方式。这种战术要求炮兵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火力转移,对突围之敌形成连续打击。在这场战斗中,他的炮兵部队共发射炮弹2000余发,有效阻滞了日军的突围企图,为我军歼灭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底,陈锐霆被任命为第三十三师副师长。在新的岗位上,他着手改革部队的训练方式。他特别注重协同作战训练,要求炮兵必须与步兵密切配合。他创立了"三三制"训练法:即每次训练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三天,循环往复。这种训练方法既保证了训练强度,又避免了士兵过度疲劳。

1940年夏,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陈锐霆临危受命,担任前线指挥官。日军在向长沙推进过程中,经常采用"麻雀战术",即用小股部队分散渗透。针对这种战术,陈锐霆采用了"分散防御,集中打击"的方针。他将炮兵分成若干个机动小组,根据敌情随时调整部署。

在一次关键战斗中,日军一个联队趁夜色渗透到我军阵地后方。陈锐霆立即调动预备队炮兵,采用"包围射击"战术。他命令炮兵分两个梯次射击:第一梯次在敌军周围构筑火力包围圈,第二梯次则向内收缩射界。这种战术不仅限制了敌军的活动空间,还造成了极大的杀伤。经过整夜激战,这支日军联队损失惨重,不得不狼狈撤退。

在抗战中期,陈锐霆还总结出一套特殊的夜战指挥方法。他在炮兵阵地上设置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信号系统:用不同颜色的信号弹表示不同的射击命令。这种方法既保证了命令传达的及时性,又避免了电台通讯可能暴露目标的风险。这一创新做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部队,成为夜战指挥的标准方式之一。

三、背叛与暗杀

1941年9月15日,崔庄的夜晚异常安静。这个位于山东境内的小村庄,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杀事件的舞台。当时担任国民党第三十三师副师长的陈锐霆,刚刚完成了一项重大决定:率部起义投向共产党。这个消息传出后,在部队内部引起了巨大震动。

就在起义前夕,陈锐霆的警卫连连长王某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秘密召集了几名亲信商议对策。这些人中有曾受过陈锐霆提拔的副官张某,也有与国民党特务机关有密切联系的通讯参谋李某。他们决定在当晚采取行动,企图通过暗杀来阻止起义计划的实施。

当晚10点左右,陈锐霆正在崔庄的一间农舍内与几名亲信商讨起义细节。突然,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王某带着数名士兵闯入房间,谎称有紧急军情汇报。当陈锐霆起身迎向他们时,暗藏的匕首突然闪现。

第一刀刺向了陈锐霆的后背,紧接着是连续不断的刺击。在混乱中,有人开了一枪,子弹击中了陈锐霆的腹部。统计显示,这次暗杀中陈锐霆共遭受了18刀和1枪的重创。行凶者显然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迅速撤离现场。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陈锐霆并没有当场死亡。在黑暗中,他强忍剧痛,蹒跚着走出了农舍。起义计划的另一位重要参与者、团长刘某闻讯赶来,及时将陈锐霆送往附近的医院。当地的一位姓张的老中医接诊后,立即展开了紧急救治。

这位老中医采用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他先用特制的草药止血,然后用热盐水反复冲洗伤口。为了预防感染,他还在伤口上敷上了由多种草药调制的药膏。最危险的是腹部的枪伤,子弹幸运地避开了要害器官,但造成了严重的内出血。老中医采用了传统的活血化瘀方法,同时辅以针灸治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锐霆的生命多次危在旦夕。第三天出现了高烧,这是伤口感染的征兆。老中医临时调配了退烧方剂,同时加大了抗感染的药物剂量。第五天,陈锐霆的体温终于开始下降,各项生命体征也逐渐稳定。

此时,起义计划的其他参与者已经控制住了局势。那些参与暗杀的人员被及时抓获,避免了更大的动乱。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这次暗杀行动其实是国民党特务机关策划的,他们通过收买部分军官来阻止起义的发生。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陈锐霆的伤势逐渐好转。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18处刀伤的疤痕和一处枪伤的弹痕,成为了他后半生最特殊的勋章。这些伤疤不仅见证了他的顽强生命力,也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残酷与动荡。

四、建国后的戎马生涯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陈锐霆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看着五星红旗升起。作为一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军人,他即将开始新的使命。当月,陈锐霆被任命为华东军区炮兵部副部长,负责组建新中国的炮兵部队。

1950年初,陈锐霆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在六个月内完成一支现代化炮兵部队的组建工作。这支部队不仅要掌握苏式装备的使用,还要建立起完整的训练体系。陈锐霆立即着手筹备,首先从各部队抽调了一批有作战经验的炮兵骨干,同时招收了一批高中以上学历的新兵。

在组建过程中,陈锐霆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结合"训练方法:理论学习、实战演练和技术革新相结合。他要求每名炮兵不仅要精通射击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炮械维修知识。为了提高训练效率,他把部队分成若干个专业小组,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训。

1951年春,朝鲜战争进入胶着阶段,前线急需炮兵支援。陈锐霆奉命率领这支新组建的炮兵部队赴朝参战。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的部队负责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面对美军的精确轰炸,陈锐霆采用了"游击炮兵"战术:将炮位频繁转移,避免被敌机发现。

在一次关键战斗中,美军的一个装甲营突破了防线,威胁到后方指挥部。陈锐霆临时组织了一个反坦克炮兵组,采用"伏击圈"战术。他让炮兵分散隐蔽在有利地形,待敌军进入射程后同时开火。这次战斗中,他们击毁了美军5辆谢尔曼坦克,迫使敌军撤退。

1953年回国后,陈锐霆被任命为军事院校教育部副部长,主管炮兵教育。他着手改革炮兵教育体系,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材现代化、设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思维现代化。他亲自编写了《现代炮兵战术》教材,这部著作后来成为炮兵院校的标准教材。

1955年授衔时,陈锐霆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他主持制定了《炮兵部队战时条例》,这份文件详细规定了炮兵部队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行动准则。条例中特别强调了炮兵与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军事演习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1956年,陈锐霆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炮兵演习。演习中首次采用了"网格化"指挥系统:将战场划分为若干个编号区域,实现快速精确打击。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炮兵的反应速度和打击精度,获得了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

直到1959年转业之前,陈锐霆始终坚持在一线指导部队训练。他经常说:"炮兵必须既懂科学又懂艺术。"为此,他特别重视培养炮兵的临场应变能力。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优秀的炮兵指挥官走上了重要岗位,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晚年生活与历史贡献

1959年转入地方工作后,陈锐霆并未停下脚步。他担任了省军区顾问,经常应邀为基层部队和军事院校作军事教学报告。在一次军事院校的讲座中,他详细讲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炮兵作战的经验,引起了在场学员的强烈反响。这些实战经验后来被整理成教材,成为军校学员的重要学习资料。

1960年春,陈锐霆开始着手整理自己数十年的军事笔记。这些笔记详细记录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期间的作战经历。他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例汇编。这些战例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作战过程,还总结了每次战斗的得失。

1962年,陈锐霆参与了一项重要的军事考察工作。他带领考察组深入边防一线,调研炮兵部队的实际情况。在考察中,他发现部分边防部队的火力配置存在问题,随即提出了改进建议。这些建议被军区采纳,对提升边防部队的作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5年,陈锐霆受邀参加了全国军事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他提出了"实战化训练"的概念,强调军事训练要尽可能模拟实战环境。这一理念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并在随后的军事训练改革中得到了实践。

1968年,已经年过花甲的陈锐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开始编写《炮兵战术发展史》,这是一部系统研究炮兵战术演变的专著。书中不仅记录了中国炮兵部队的发展历程,还对世界各国炮兵战术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1970年代初,陈锐霆把注意力转向了军事科技的发展。他密切关注新型火炮的研制工作,多次参加技术论证会议。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提出了改进火炮瞄准系统的建议,这些建议为后来的技术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1975年,陈锐霆参与组织了一次退役军人座谈会。会上,他和其他老战友共同回顾了中国炮兵部队的发展历程。通过这次座谈,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整理成《中国炮兵口述史》。

1978年,已经80岁高龄的陈锐霆仍然保持着写作习惯。他开始撰写回忆录,记录自己的军旅生涯。这部回忆录详细记载了从他参军开始到转业期间的重要经历,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他在回忆录中特别强调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关键。

1980年,陈锐霆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现代炮兵战术浅析》。这部著作是他毕生军事经验的总结,书中详细分析了现代战争中炮兵战术的发展趋势。这部著作出版后,在军事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研究炮兵战术的经典之作。

0 阅读:31

葫芦娃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