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节目终于上新了”“每一个发现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张力”“作为一个文博爱好者,在看节目的时候眼眶总有些湿润”……“简”述历史,“牍”懂中华。12月8日,《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在CCTV-1播出,带领大家探寻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脉密码↓↓↓
2008年10月14日,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11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齐聚清华大学。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对3个月前学校入藏的一批竹简(清华简)做时代、内容及学术价值鉴定。
在反复观摩、充分交流后,专家学者提交了一份《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鉴定意见》,其中写道:“这批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究竟是怎样的竹简,让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为之动容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它们的发现将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随《简牍探中华》一起探寻!
2000多年前的图书馆
入藏清华大学近2500枚的竹简,被学界称为“清华简”。抄写时间约为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275年,即孟子、庄子、屈原等先贤们活跃的年代,是目前已知出土数量最大的战国竹简。
作为百家争鸣的见证,清华简因久埋于地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先秦古籍的原貌。其中不乏令人振奋的“首次”与“之最”——首次发现的《尚书》类文献、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中国最早的史书实物《系年》……
诸子思想、历史文化、天文历法、律法术数、医学方技……宛如2000多年前的图书馆,让观者无不惊叹于先秦文明的丰富多元、博大精深。
此外,部分清华简背后写有编号,这些2000多年前的“页码”对于还原先秦古籍面貌具有重大意义。
司马迁写《史记》时
也不曾见过的《尚书》类文献
“六经”之首的《尚书》,记录了尧、舜、禹时期和夏、商、周国君的诰命、誓言等重大事件,是学界研究中国上古史最重要的史料,也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重要的参考资料。
长久以来,研究文史的学者希望发现一个早期写本,一探《尚书》原貌。2008年,清华简的问世让历代学者的心愿变为现实。这批先秦时期的竹简中,有20余篇《尚书》类文献,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接近原版《尚书》的内容。
自2010年起,清华大学以每年发布一辑整理报告的方式,公布清华简的最新研究成果,至今已发布十三辑。
节目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独家“剧透”了第十四辑整理报告中的3项重大发现。其中,《成后》《昭后》两篇未传世的《尚书》类文献,分别记录了周成王、周昭王的治政之道。
另外一篇先秦佚籍《两中》,则是有关夏朝初期历史的著述,为世人呈现了夏禹治水之后的故事。《两中》的发现,不仅对于填补夏初历史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证实夏朝的存在增加了珍贵的史料。
疑似首次发现的“周文王遗言”
清华简众多文献中,有讲述商王武丁与贤臣傅说故事的《傅说之命》,有记述周公旦一片忠心的《金縢》,有记录周武王“庆功宴”的《耆夜》,最令研究人员惊喜的是,一篇疑似《尚书》佚篇的文献——《保训》。
“惟王五十年曰,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保训。”据推测,简文提到在位五十年的“王”,是大家熟悉的周文王。《保训》所记载的可能是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姬发的遗训。
在《保训》中,周文王以帝舜和殷商祖先上甲微的史事,告诉姬发要效仿历代有德行的君主,恪守“中”道,造福百姓。
引经据典的训导,展现出周文王的胸怀与智慧;反复叮咛的语气,则流露出一位行将就木的父亲满腔的忧心与期许。
古人2300多年前就用上“计算器”
除了家国大事,清华简还记录了老祖宗的超绝智慧。距今2300多年的《算表》,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算表》由21支竹简组成,运算时,只需拉动横向、纵向的丝带,寻找丝带的交汇点,便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除了运算乘除,《算表》还能运算乘方、开方,这一先秦“黑科技”令网友们啧啧称奇:“搞数学,咱们老祖宗是专业的”“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灿烂辉煌”。
此外,清华简中还有一篇被认为是楚国人撰写的重要文献——《楚居》。从楚国先祖季连的转辗南迁,到第一代君主熊绎的筚路蓝缕,再到楚庄王问鼎中原后的积极改革,《楚居》详细记录了楚国起源及历代楚君居地,为楚国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也展现出华夏文明强大的向心力。
无论是已失传的典籍,还是实用性的数术文献,清华简都显示出先秦时期古人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极高造诣。相信随着释读整理工作的深入,清华简将有更多惊喜与世人见面。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
和《简牍探中华》一起
细读千年竹简,求索文明密码
总监制 | 贺亚莉
监制 | 张文龙
制片人 | 马洪涛
新媒体制片人 | 朴晶
主编 | 林佳萌
来源: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