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风波》:走不出的专制命运与念念不忘的君主美梦

颜威说历史 2024-03-05 17:14:55
《风波》

《风波》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后收录于鲁迅的《呐喊》文集。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叙述鲁镇以撑船为生的七斤,因在辛亥革命时进城被剪辫,而在此时此地引起的一场风波。

张勋原本是清王朝时期的两江总督,北徉军阀的重要头目之一。他一向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他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驻兵徐州。虽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了,但张勋依然留着辫子,此举的意思是,自己仍是尽忠于清朝。而他的部下也都留着辫子,称为辫子军。

1917年6月,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从徐州开进北京,赶走黎元洪。7月1日,张勋伙同保皇派康有为,把辛亥革命所推翻的清朝皇帝溥仪重新扶上帝位,实行复辟。于是一时间,发诏谕,封官爵,遗老遗少翎顶纱袍,招摇过市,龙旗乱舞,光怪陆离。

随着张勋的复辟,当时全国民众又一次面临“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严重局面。但张勋复辟持续时间并不长,前后也就十天而已。所以这就是一场闹剧。而鲁迅以此为背景描绘了远在千里之外江南的事情。

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到了这个江南小村,以赵七爷为首的当地封建专制势力很快借机兴风作浪,闹事,问民众的辫子哪里去了?因为他自己没剪辫子,大革命后,他暂时把辫子盘在头项上。所以张勋复辟,他就迫不及待地放下辫子,显露出本相,并跑到人民那里,炫耀张勋的威势,恐吓农民,借机去闹事。

“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冀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

故事另一个主角七斤因为辫子剪了,所以害怕极了,还骂过赵七爷。那么,赵七爷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很快就跑到七斤家去闹事。赵七爷指着被剪了辫子的七斤的鼻子,大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就在民众被他刁难的时候,又传来复辟失败的消息。没办法,赵七爷看形势不对,赶紧又把辫子盘了起来。

这一放一盘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算大革命把清王朝推翻了,但人们依旧逃不出专制社会的命运,人们对君主是念念不忘。

走不出的专制命运与念念不忘的君主美梦

鲁迅可以说是批判封建专制最激烈、最彻底、最持久、最有力的,他对封建专制社会的揭露、抨击和清算贯穿于一生。但在鲁迅看来,当年的大革命是失败的。辛亥革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是一次极不彻底的革命。广大民众在革命后仍处于封建专制压迫、剥削、奴役之下,毫无任何权利。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并没有在七斤所在的村庄引起什么反响,只是七斤几个人剪掉了辫子,革命后的村庄依然是那么沉闷、凝滞,倒是张勋复辟为了一条辫子在村里掀起了一场风波。两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辛亥革命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所以说,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在社会的统治根基原封未动,君主专制的维护者也仍然保持着固有的社会地位,而人民,照旧生活在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囚牢之中,肩负着思想精神上的沉重枷锁。

也正因为辛亥革命不彻底,根深蒂固的封建君主专制给封建专制势力复辟造成可乘之机,他们时刻都在做着复辟的美梦,念念不忘君主。而我们之所以这么难以走出专制命运,和统治者念念不忘君主美梦主要在于我们的国民性。

大革命已经多年了,但当时的民众还是认为清朝的“皇法”犯不得,犯了“皇法”被杀头,是罪有应得。一听说“皇帝坐了龙庭”,想到的是“又要皇恩大赦了”,有些人剪了辫子,不久又都留了起来。

正如鲁迅所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因为我们的专制非常长,长达上千年。长期专制社会给民众造成的阴影非常重,甚至养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麻木不仁,奴性十足,正因为有这样的国民性,适应了复辟的需求。

就算爆发了大革命,民众也根本不懂得过去和现在过的都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生活,民众的境遇越来越穷困完全是君主专制社会造成的。遇到了大革命,遇到了青年一代不尊重过去的规矩和制度,他们也只会说,这是胡闹,这是万万不可,这是要杀头的,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说,不改变这种国民性,我们就永远走不出专制的命运,君主的美梦就会时不时不断上演。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风波》

陈安湖.《论风波》

必须清除旧制度的痕迹——读《风波》

3 阅读:58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