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81年,儒家的"复圣"——颜回,为何他的思想和老子一样呢

诸葛谈史 2023-05-22 08:34:55

颜回,又称颜渊,字子渊,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位杰出儒家学者,也是孔子引以为豪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儒家的"复圣"。他以谦逊好学、尊敬师长、仁德卓越而享有盛誉,对孔子的思想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付诸实践,在仁德修养、仁政思想、无为而治等方面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颜回于公元前521年出生,其父颜无繇也是孔子的早期门徒之一。颜回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刻苦,能够通过一点就领悟出许多道理。成为孔子的门徒后,他长期随孔子周游列国,担任讲学活动的主要角色,几乎从不离开。孔子曾赞美他说:“回并不愚笨,为何能够理解这些道理并加以运用?”(《论语·先进》),这表明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赏和信任。

颜回的思想学说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便是仁德思想。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表现出尊重和继承,特别注重在仁德修养方面下功夫,也因此成就非凡。他谦逊而谨慎,不夸耀自己的优点和功绩;他以清贫为乐,不追逐名利,且言谈间严谨慎重;他坚持"不迁怒,不重犯过",平日里对待他人总是和和气气,不会因为对一个人的愤怒而将怨愤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同时也从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孔子赞誉他说:"回啊,他的心三个月不违背仁德,其他时间只需日月交替而已"(《论语·雍也》)。这句话意味着颜回对于仁德的遵循和实践始终如一,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会稍稍偏离仁德的标准,但他能及时纠正并回归正道。

颜回的思想学说中,另一个基本内容是仁政思想。据《韩诗外传》记载,一次,孔子与颜回、子路等人登上景山,谈论各自的志向。颜回说道:"我希望能够在一个小国担任官职,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用仁德来感化臣民。君主和臣子心心相印,内外相互呼应。"他还说:"教化百姓,使四方蛮夷都放下武器,四门辐辏,天下都能永远和平安宁。人们能够自由地追求他们的天性,推崇贤才,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所长。于是,君主在上保持稳定,臣子在下和谐相处。无为而治,动作符合中庸之道,从容得体地行事。对于言论宣扬仁义的人给予奖赏,对于言论鼓吹战斗的人予以制止。

"这番言谈明显地展示了颜回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天下的社会政治观。他所追求的社会是君臣心心相印、人民衣食丰足、四方国家臣服、天下太平无战争和饥饿威胁的社会。而实现这个社会理想的途径则是通过"教化"来达成,而教化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仁义、礼仪等思想和行为规范。

颜回思想学说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是顺从自然、无为而治。在总体倾向上,颜回与孔子一样雄心勃勃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曾自比于尧舜,希望能够有效地治理社会。然而,在许多具体观点上,他明显展现了"无为"的思想。他反对使用强制和暴力手段来处理事务和治国,并认为那些宣扬战斗的人应当受到处死的惩罚。他曾说过:"我希望能够得到一位明君圣主来共同治理,使城池不需要过度修葺,沟渠不必过度开凿"(《韩诗外传》卷九)等等。这些观点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

颜回主张顺应自然的力量和道路,认为在治理社会时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他倡导不强迫、不干预的治理方式,主张让事物自然发展,避免人为的干预和强制。这种思想观念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即追求无为而治,让自然的力量和道义来引导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颜回认为,只有与自然相协调、符合道义的行为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安定。因此,他主张尊重自然,避免人为的干涉,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年仅31岁的颜回英年早逝。然而,他的仁政德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以及他的好学精神和各种品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甚至成为了好学和善良、仁德的象征,备受世代推崇。历经朝代的统治者也高度崇尚颜回,赋予他崇高的地位。自东汉明帝十五年(公元72年)开始,他就享受了祭孔配享的特殊荣誉,并多次被追谥。到了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他甚至被尊称为"复圣"。此外,在颜回生活过的地方还建有一座名为"颜庙"的建筑,与孔庙和孟庙相距不远,以纪念这位儒家先哲。

颜回的逝世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在短暂的生命中所表达和实践的思想与道德准则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仁政思想和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鼓舞了无数后来者,激发了他们对道德修养和公共事务的关注。他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领域的发展,启示人们理解并顺应自然的力量。颜回对学习的热爱和勤奋的态度成为后来儒家学者的楷模,催生了一批批追随他学术道路的人。他的善良、仁德和道德品质被视为崇高的美德,并被人们所崇拜和推崇。

0 阅读:135

诸葛谈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专注近现代史人物故事解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