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河南开封人,南宋婉约派重要词人。他是南宋主战派韩侂胄最亲信的堂吏,韩侂胄当权期间,起草的文书多出自史达祖之手。
每年金国皇帝过生日的时候,南宋都会派遣使臣前去祝寿。公元1205年,也就是“开禧北伐”的前一年,史达祖奉韩侂胄之命,跟随使臣前往金国祝寿,这也是为北伐刺探情报。
史达祖一行人八月时到达河北,住宿在真定的馆驿。中秋月圆之夜,史达祖身处北宋的故土,却成了客宿他乡的“异邦人”,尤为感到慷慨悲凉,挥笔写下了这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中秋佳节本是与亲人团聚的日子,可是一位南宋词人前往曾经是北宋的疆土,去给敌国的君主祝寿,这样的背景注定了这首词一定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西风拂来,劝说云彩缓慢地退去,一轮圆月在东方升起,好像一面明亮的金镜。
月色如霜,光芒照耀大地,月中的桂树映照在河水中间,河水与月亮的倒影交织相映在一起更是增添了几分风雅的景致。
词的开篇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中秋美景,为下文抒情埋下了伏笔。
一个“劝”,一个“放”,使原本静止的景色也有了感情和动作。
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
作者现在所住宿的地点,原本是宋朝的疆土,现在已经被割让给金国,所以对于南宋的使臣来说,这里已经是“殊方”,而距离此次的目的地——燕京,还有很远的一段路,所以又称为“路永”。
这四个字读起来,已经感到浓浓的伤感之情。
农历八月十五恰为秋季的中间,故称为“中秋”。中秋分破了秋天的时光,也分破了作者与故乡的距离。远在异国他乡过中秋节,即使再美的景色,在作者眼中也都是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此时已经是夜深时分,古老的驿站只剩下作者独自徘徊,而孤枕让人难以入眠,此情此景悲凉而苦寒。
远在故乡的朋友也能看见这天边的明月,也许会想起在外的作者,可是他们不能体会到,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思乡愁意。
从这万般无奈的自言自语的反问中,可以感觉到作者此时的愁绪是其他人无法体验的,其感情之深浓由此可知。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作者现在返回家乡的梦想是难以实现的,只能让自己的相思之情随着书信传递到朋友那去。
汉昭帝的使者面见李陵时,手摸刀环,因为“环”与“还”音同,所以暗示已经投降匈奴的李陵回归汉朝。
刀环在刀头的位置,所以刀头也作为“还”的暗喻,刀头已断意味着作者现在还乡还只是梦想,不能实现。
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作者看着窗外的乌鹊正在寒风中依附着残枝,而秋露中的蟋蟀正在荒井之中发出了悲鸣的声音,这种凄冷残破的景象,让他忧心耿耿。
作者举头望明月,与独在月宫的嫦娥对饮,只见月宫的宫殿正被包围在一片凄冷的风露之中。
这里明写月中的嫦娥,实际上是在写北宋的皇宫正如月中的宫殿那样,早就冷不堪言。
亡国的痛楚,思乡的悲伤,在词的最后一句得到升华。
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史达祖在中秋之夜,通过在驿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发了他的思乡情怀,表达了对北宋故国的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