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时代,综艺如何做售后

冷眼看电视 2024-03-05 14:53:55

做内容难,招商更难,已经成为综艺人的共识。基于这种困境,我们发现综艺的售后正变得愈发重要。

一方面,它能延续综艺IP的生命力,满足观众“永不散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能与电影、剧集、演唱会等其他文娱产品联动,放大综艺IP影响力。

和过去相比,在做好内容的同时,平台和创作者们也要开始充分思考节目长链路的开发问题。那么综艺售后具体能够反哺给节目什么好处,目前综艺市场的几大主流品类又该如何做售后?冷眼想借着这期《冷不丁》,和大家讨论一番。

综艺售后,让人欢喜让人忧

好节目总会暂告一段落,如何在两季节目的空白期维持住IP热度?早在《爸爸去哪儿》时期,综艺人们就想到了“售后大电影”的方法。当年《爸爸去哪儿》首部大电影的票房,也确实可圈可点,而这种优质售后案例只是昙花一现,后续大部分综艺售后便陷入了“外人不关注,观众不买账”的尴尬境地。

这或许和文娱产业的变迁、大环境的变化,以及从业者的心态有关、当年的综艺售后,与其说是基于综艺IP做新内容出来,倒不如说是趁着热度进行一波综艺人气的收割。它甚至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只是一种“别人这么弄火了我们也这么弄”的粗暴复制。

而通过这几年市场上出现的成功案例,我们会发现,或许有时候跳出固有思路的局限才可能激发出好的综艺售后。

比如说最近在平台侧表现不错的短剧《少爷和我》。它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中的热门IP《少爷和我》为基础,衍生出的mini喜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伪纪录片、武侠、奇幻等。

“少爷和我”组合在《喜2》属于临时组队无心插柳意外走红的典型,节目在播时就有观众提出不想这么快和这对CP说再见。而短剧《少爷和我》的出现,一来顺应了观众的意愿,二来也为短剧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短剧的特点决定了它与短小精悍的喜剧有天然契合之处,而且两者都适合片段式传播;其次,长期以来短剧都属于投流>内容的典型,因为短剧演员盘子缺乏号召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投流自然只能牺牲内容,而“少爷与我”属于自带粉丝关注,这样内容能够得到侧重。

虽然从剧情本身及观众反馈来看,《少爷和我》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喜2》为这对CP前期做的铺垫,作为一部短剧它还能得到当下的关注吗?未必。

除了喜综衍生出短剧作为售后外,音综也是很适合做售后的品类。当下国内的主流音综售后,多以衍生综艺的方式出现。比如《中国有滋味》之于《乘风破浪》、《我们的滚烫人生·骑行季》之于《披荆斩棘》等。

但冷眼想说的,是跳出“综衍综”的另一种售后模式——演唱会。近期的《乐队的夏天3》、《剧好听的歌》都采用了这样的形式。

这种售后模式的好处,一方面迎合了观众的喜好——看音综的人就是冲着“好音乐”去的,节目结束后来一场演唱会,就像是给一场音乐梦境画下了一个结尾。

另一方面,每当音综播出,关于“修音”、“垫音”的讨论就喧嚣尘上。即使如今坚持全程真唱不修音的节目越来越多,被“坑”怕的观众还是不愿意相信。演唱会,于节目组。于歌手们,都是一次绝佳的“验明正身”的机会。

而像《明星大侦探》这种非音综类节目开演唱会,则更重于福利向,通过演唱会,观众得以看到艺人不同于节目上的另一面,艺人也有机会将自己更多才能展示给外界。

除了短剧、演唱会以外,短视频也是热门售后方向之一。

这里的“优等生”,当属《种地吧》。节目采取长综艺+短直播的双线开发,观众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媒介观看。短视频不仅便于观众碎片时间观看,也方便个人IP的打造,而且还能与直播带货等方向关联。

像《种地吧》,就创下过300万人抢1000盆玫瑰的记录。这种玩法,把综艺的外沿往电商方向推了推。与传统的综艺节目相比,收入构成更丰富,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脑洞时刻,综艺售后的N种形态

明确了综艺售后的重要性以及当下观众需求的变化,不妨跳出过去“综衍综”的固有思维来看综艺售后这件事。冷眼根据市面主流品类设计了几种综艺售后的形态,也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大家一起思考综艺售后的新模样。

1.音综类

演唱会是音综节目当前已经成熟的售后模式,而我们能否把演唱会与节目本身进行更深度的结合,是冷眼想进一步讨论的议题。

近期的《Golden Girls》提供了一种更加小而美的思路:

开发环节前置,节目本身就承载为演唱会内容做宣传的工作。

《Golden Girls》,以打造女子组合的作为故事主线,节目在不断通过免费小型见面会-电台节目-颁奖礼-中型歌友会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让观众认识歌手们,看到她们每一次的变化。节目完播时,恰好是观众对出演者感情最浓烈的顶点,巡回商演正好承托住观众的情感需求。

这种节目,盘子也不必太大,3-4位参演者就好,这样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个人篇幅,加深观众的记忆点。

除了演唱会,原创音乐剧或许也是个不错的售后方向。

冷眼在看很多音综时发现,很多歌手都会参演音乐剧,但如果不是刻意去关注的话,这些参演信息很难被普通观众捕捉到。

那么是不是可以制作一档以某某原创音乐剧是如何诞生的音综呢?和目前已有的,以竞演为主体的《爱乐之都》不同,还是主打小而美的路线。

节目的主体,就是“一部音乐剧的诞生”从剧本的创作、演员的选择、小范围的磨合等一个个环节记录,最终停在作品打磨完善等待与观众见面的那一刻。而后与线下音乐剧的演出进行衔接。

2.观察室类的素人综艺

恋综、户外综、职场综,这些年以素人嘉宾+观察室的综艺模式孵化出来了不少KOL。或许是因为从这些素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观众对于他们很长情,会持续关注他们的动态。

但是这种关注不同于观众对于明星那种长期的、不想错过一分一秒的追踪,而是“我就看一眼”,这种更碎片化的关注。

基于此,对于这些从素人综艺中走出来的个人KOL,平台或许可以进一步考虑对他们自身IP进行孵化,比如说短视频运营或者去其他节目客串等等。关于这一点,十个勤天和院人们的例子可以共同借鉴。

3.户外类

冷眼一直觉得,有竞技属性的户外综艺其实是非常适合与城市文化地标做结合,特别是那些自然旅游资源匮乏的“新兴城市”。

比如可以基于节目去做旅游线路的开发,或者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在节目完播后顺势推出“某某节目同款线路”。今年冷眼就去打卡了埃及,出于安全考量选择了跟团游但整个过程非常走马观花,如果有综艺节目做“埃及线路”之类的内容,相信会造福一大批像冷眼这样,又怕不安全又想玩得深入,还想看别人先打个样踩踩坑的旅游者。

当然,疫情后文旅行业的复苏进程加快,游客的需求也五花八门。有人喜欢经典路线,也有人就偏好小而美的宝藏城市,所以这也意味着小体量的综艺,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与机会,去做类似的旅行线路开发的合作模式。

4.慢综+文化类

说来有趣,慢综艺的售后除了衍生节目外,倒是有不少和当地文旅结合的例子。但冷眼始终认为,慢综艺吸引观众的核心不完全是好山好水,而是通过节目传达的治愈力量。很多人把看慢综,当做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所以,慢综的售后,是不是能在疗愈方面做文章呢?

通过社交平台的讨论,冷眼发现观众对于慢综的热情很高,有些观众甚至会将节目中嘉宾提到的自己看的书影音都找来看一遍。那么既然观众有需求,不妨由嘉宾作为主MC做线上的读书或观影活动,又或者可以以此开发有声书等相关内容。

类似的,文化类综艺更可以和“有声书”、“播客”的开发做结合。

当然这么做肯定要涉及多方的、繁杂的协调与沟通,但常规的综艺售后观众已经看过太多,如果没有新的突破与尝试,很难长期持续留住这届看得多又懂得多的观众们。

从大环境的变化不难发现,综艺作为单一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优质IP也都因为这个原因与我们说再见。而综艺的售后,本质是多种文娱产品协同作战,互为进退的思路。

冷眼曾经说过,综艺行业到了推翻重来的时刻。很多综艺人心知肚明却不敢放手去做,就是因为“没有退路”,如果综艺的售后能慢慢走通,成为那条退路,我们的综艺市场是不是能够因此焕发新的生机呢?

0 阅读:8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