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去世六天后,邓小平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围讯资讯 2023-04-06 12:50:07

前言

1978年,郭沫若因病在北京去世。

两天后新华社发布的讣告中,称他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可是又过了四天,邓小平致悼词时,“伟大”被改成了“卓越”。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邓小平亲自批示让改的。

那么在郭沫若这位文学巨匠的身上,究竟发生过哪些故事?邓小平为何会在郭沫若去世六天后将“伟大”改为“卓越”呢?

一 、弃医从文,别妇抛雏

1892年,郭沫若出生于四川嘉定,由于家境富庶,他5岁进入家塾读书。

在那里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和新式思想,为自己的文豪之路打下了基础。

但郭沫若的求学之路并不顺遂,1906年进入乐山线县等小学,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开除。

后来升入中学,郭沫若又因参与游行,要求校方和当地政府交出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而不得不转校,结果1910年又因为参加罢课活动而受到处分。

1913年,他先后考入四川官立高等学堂、天津军医学校,但是都没有前去报到,反倒是在1914年初前往日本求学,成为了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成员。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泰戈尔、歌德以及惠特曼等人的作品,最终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用郭沫若自己的话说,

“在那时,我差不多是狂了,将近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有诗兴来袭……”

像鼎鼎大名的《女神》、《星空》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歌德的作品。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郭沫若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批判了蒋介石的独裁野心,他也因此受到通缉,不得不前往日本旅居。

他在日本一呆就是将近10年,期间还要忍受日本警方的监视,过的并不顺利。

为了排遣愁闷,郭沫若将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中,做出了不菲成绩。

与此同时,郭沫若还在日本娶妻,并且有了五个孩子。

原先生活倒也还过得去,可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却陷入了更深的苦闷和困惑之中,

“我该怎么办?是留在这里还是回到祖国?是顾全小家还是报效大家?”

郭沫若的困惑,随着诗句的发展得到了解决,他在日本亲眼见证了日媒是如何欺骗民众,渲染不正当性的,意识到了事态的扩大已然不可避免。

于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八天,友人来访的时候,他突然笑着说道,

“我是准备写遗嘱了。”

此话说完,也不顾好友吃惊,他直接掏出稿纸和墨笔,自顾自地写了起来,

“惟有以铁血应对侵略,我们会有牺牲,但必将取得胜利,努力吧同胞们!”

郭沫若最终将这封信交给了好友,然后自己视死如归的准备离开日本,好友见此情此景,也意识到他是要别妇抛雏、毁家纾难了。

二 、携众抗日,以人作人

郭沫若虽然下定决心回国,但想实现这一点仍不容易,且不说日本方面的阻挠,光是他与蒋介石的“恩怨”,就是绕不开的一大阻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郭沫若的诸多友人四处奔走,有的为他谋求离开日本机会,也有人在国内努力想要说服国民党当局。

最终,郭沫若托金祖同和钱瘦铁等人办好了归国手续,蒋介石也受形势所迫同意了郭沫若归国。

只不过蒋介石仍要求软禁郭沫若,通缉令更是数月后才取消。

回国之后,郭沫若很担心留在日本的妻儿,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所表露,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当遍地哀。”

“今日悲秋甚寥落,哪堪儿女化商参。”

不过,个人的哀绪敌不过群众的悲苦,郭沫若的大多数时间还是投入到了组织文化界抗日的大业中,从《救亡日报》到第三厅,都是这方面的明证。

首先是《救亡日报》,这份报纸由郭沫若负责,潘汉年和夏衍等人积极参与,甚至连何香凝、宋庆龄等人,都经常向这份报纸投文章。

与其他报纸不同的是,郭沫若等人为这份报纸定下了一个“约定”,那就是所有在这里发稿的人都不收稿酬,要把所有的金钱都留作抗日,弘扬理念。

这份报纸刊登了很多我国军人奋勇抗日的照片,为了取材,郭沫若甚至时常带着大家一起奔赴前线,这份勇敢和坚韧是很难得的。

包括他后来接下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也是为了抗日做宣传。

虽然他的职务并不高,但是当时他却为宣扬抗日精神、动员民众救亡图存作了巨大贡献。

为了给前线输送精神食粮,郭沫若等人组成了多个抗战宣传队、剧演队以及孩子剧团,部分队伍单个就跋涉过万里,他们的工作丝毫不比前线战士要轻松。

除了搞政治宣传、给前线的战士们带去快乐和信念的支撑外,郭沫若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三年的文化战》和数部历史剧。

这些作品从历史取材,又结合了我党抗日的理念,为大家揭示了抗战的方向,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就是他提出“要把人当个人看”。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其中却蕴藏着很强的抗争力量。

郭沫若的作品,揭露了日本的野心,也揭露了日本人的暴虐和扭曲,他呼吁大家要勇于抗争,要夺回“属于人的尊严”。

最终,无数人受到鼓舞,发出了不屈的怒吼,大批文学界、音乐界的学术新秀崛起,填补了空白,更有无数国人以共同的意志,彰显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郭沫若不仅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在文学上也成绩斐然,不过人们对他的评价并不是一面褒赞,争议最大之处就是他和鲁迅的分歧。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 、花开两朵,争议之处

郭沫若与鲁迅最大的分歧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对待文学的态度。

鲁迅认为,“革命文学是进步的现代主义”,而郭沫若则认为文学是“武器”,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文学的现实主义是可以牺牲的。

也正是因为持有这种观点,所以郭沫若后来才会写了大量宣传时事的诗词。

不能说写得不好,但单从这些诗词的艺术性上来,难以跟他青年时代的作品相比。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女神》,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再比如说《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等作品,更是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

正如闻一多所说,

“郭沫若的诗才算是新诗呢,不仅是艺术上,更是精神上,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是时代底一个肖子!”

就连和郭沫若闹得最“凶”的鲁迅,在和郭沫若就文章分歧吵得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否认过他的才华,只是称他为“才子加流氓”。

郭沫若对待鲁迅的态度也十分复杂,鲁迅在世的时候,郭沫若没少与他争吵,可是等到鲁迅去世后,郭沫若却再没说过他一句不是,甚至还对他都有夸赞。

谈到鲁迅的诗时,郭沫若说,“他无心作,但偶尔作时,总是堪称绝唱”。

谈到鲁迅的影响力时,郭沫若直接拿他和孔子作比,甚至认为鲁迅比孔子更牛,因为鲁迅用文选开启了民智,

“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在鲁迅去世四年后,有人问过郭沫若,鲁迅到底是怎样的人。

郭沫若先是沉默,紧接着也没有直接作答,反而是用一串事务类比。

说鲁迅是奔流和瀑布之后的大海,是霜雪和恒寒之后的春天,由此可见文学巨匠之间的惺惺相惜。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制作与艺术性有所减少,跟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治和外交工作上去,也有一定关系。

1949年,他带领代表团参加了布拉格会议,1950年,他率领代表团访问朝鲜,1951年他又出席了世界和平理事会议……

一直到1970年,他还以中国特使的身份奔赴了尼泊尔和开罗,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年近八旬,这个年纪还有精力四处奔走,已经很了不起了。

更不用说,在搞外交的同时他还负责了很多国内事务,比如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担任中国文联主席等等,如此忙碌,自然无法专心创作作品。

相对于文学来说,郭沫若更惦念着自己的工作,1978年他身患重病,却仍旧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而他本人也正是那一年6月去世的。

郭沫若去世后,众人为他操办了一场隆重葬礼,就连邓小平都亲自出席致悼词,只不过有一点让人不解—

郭沫若的讣告和悼词中,对他的评价似乎有些不一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四 、讣告悼词,盖棺定论

1978年6月14日,也就是郭沫若去世后的第二天,新华社发表了讣告,

“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郭沫若同志,郭沫若同志去世了。”

可是在6月18日,新华社公布的悼词中却又指出,

郭沫若是一位“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这跟之前那种说法有这一点微妙的区别。

很多人不知晓,这其实是邓小平亲自改动的,因为卓越比伟大用在这里更恰当。

“伟大”主要指精神的崇高和品质的高洁,“卓越”主要指才能的优异和理念的创新,这两个词都可以拿来形容郭沫若,但具体用哪个还得看郭沫若的“主要属性”。

图|1957年,郭沫若、宋庆龄、邓小平随毛主席出访苏联

简单来讲,就是大多数人心中对郭沫若的定位,是一位领导人还是一位文学家。

答案很明显是后者,因此“卓越”对他来说是更贴切的评价。

很多人对这方面不了解,听信了一些不实传闻,比如说郭沫若革命意志不坚定、郭沫若始乱终弃等等,认为邓小平是因此才将“伟大”改为“卓越”。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先说郭沫若的革命意志。

郭沫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发文怒斥他独裁野心就不说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也没有屈从于白色恐怖,反而是跟着我党,这些在朱德的回忆中都有,

“那时候和我在一块的有彭湃、恽代英和郭沫若,我们一共只带了两连人,一边宣传一边走,既是宣传队也是先遣支队……”

至于始乱终弃,更是谈不上。

图|毛主席和郭沫若亲切交谈

郭沫若一生有过三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由父母包办,当时成婚后五天郭沫若就离家求学了,一直到1939年才回来。

返乡后郭沫若第一时间就是解释和道歉,两人实际上也等同于离婚了。

第二段婚姻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在日本的那段,郭沫若再回来时没有带上妻儿这不难理解。

一是当时条件不允许,他自己回来都是千难万难,二是当时中日在打仗,祖国大地风雨飘摇,带回来又能怎么样呢?

至于第三段婚姻,则是1938年和《救亡日报》报社的一名社员于立群。

这对夫妇携手几十年,关系一直很好,网上虽然有些揣测但是都没有实据,不足为信。

结语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身上并没有太多可以指摘之处,就连邓小平在郭沫若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虽然去掉了伟大二字,但也是给予了郭沫若极高评价的。

比如说,“文化战线上的光辉旗帜”、“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以及“

崇高的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等等。

与其说是邓小平去掉了伟大二字,不如说是邓小平将其细化,从个人品质和文学才能两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而全面的诠释。

另外,郭沫若去世前还留下了一个令人感慨的遗嘱—

同意对遗体进行医学解剖,火化后骨灰直接撒入肥田当作肥料。

一位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文学家,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落幕,也算别有一番浪漫,而纵观郭沫若的一生,无愧于“卓越”的评价,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2 阅读:1016
评论列表

围讯资讯

简介: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