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位于广东省西部。古称泷州、龙乡。从晋末设龙乡县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在地理位置上,罗定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罗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和“历史名城”之美誉。
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那么,过去的罗定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30年代罗定风光
笔者有幸搜集到了一些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共有26张。反映了罗定当时的城市和人文风貌,非常有代表性。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过去的罗定,原来这么美!
因年代久远,找到的这些图片,大部分是模糊的黑白照。笔者对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希望尽可能地接近实景。史海浩瀚,老照片搜集整理更不易,值得你珍藏!
1932年,罗定城内一条热闹的街道。两侧的外廊式建筑物叫“骑楼”,可以挡避炎热。骑楼是广东特有的建筑形式。街道上人来人往,路旁有很多杂货店。
民国初年,罗定州改为罗定县,原隶属罗定直隶州的东安(云浮)、西宁(郁南)县,被划分出去,均隶属广东省。1993年,设立罗定市。1994年,设立云浮地级市,代管罗定市。
1936年,罗定文塔景象,该塔矗立于泷江河畔。罗定文塔,原名为“三元宝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元宝塔,为文人而建。
塔身呈八角形,塔高47米,外观7层,内分13层。该塔为当时罗定最高的建筑,罗定古八景之一,为众多文人墨客心驰向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罗定连日暴雨,发生了洪水,城外位于河畔的一个小村子,因河水上涨,民舍房屋全都浸泡在洪水中。村民们在洪水来临之际,全部撤离了村庄。摄影师站在高处拍下了这张照片。
1936年,在罗定一处教堂外面的草地上,坐着四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她们都光着脚,头上戴着硕大的斗笠。在镜头前,她们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她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只细细的镰刀,原来她们在这里干活,清理草坪。
1937年,位于罗定街边的一家书店正在营业。四壁有书架,书桌上也摆放有书籍。几名顾客正在向店主打听新书情况。
一名坐在椅子上的男子,看到有人对他拍照,回过头,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34年,罗定城外,两名男子骑马郊游。一个人骑在石狮子上,神情淡定自然。另一名男子手拿折扇,站在石狮子旁边。远处,青山连绵不绝。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1930年,罗定。江面上,一艘小船刚刚离开渡口,船夫站在船尾摇着橹,小船划开波浪向下游驶去。照片中近景处,能看到简易的木栈道。
这张照片,拍摄于罗镜城内的一条街道。街道两侧,也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骑楼。沿街门店都在开门营业,从立柱上的文字就能知道店铺里卖的是什么商品。
街道上人来人往,看上去非常热闹和繁华。罗镜镇,位于罗定市南部。是云浮市、罗定市的重镇。照片拍摄于1935年。
1937年,位于罗定山间的一条小河里,漂浮着很多从山上砍伐下来的原木。可见,罗定当地的林业资源相当丰富。
这些数量巨大的木材顺着河水,漂流到下游的罗镜境内。那里会有工人再将这些木材从水里捞出来,或售卖或制作成各种家具。
1937年,罗定一户人家,在院子外面拍全家福。照片里,祖孙三代按主次坐在一起,真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啊。在民国时期,能像这样拍合影照的,不是普通家庭。
1930年,罗定。当地一名男子正在脱谷。他面前这台装置,是过去的一种脱谷机。照片中,白花花的大米,正从机器下方的出口处流出来。
这种传统的脱谷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能看到它的影子。不过,现在也只能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身影了。
1937年,位于罗定郊外的一处制砖厂。在一片平地上,一名工人正赶着几头牛在泥巴地里工作。然后将这些湿泥巴制作成砖坯,晾干后放进砖窑里烧制成砖。
这些工人们干活很专业,他们穿着长筒胶鞋。一名男子站在路边好奇地看着他们干活。
1936年,罗定街头景象。一名女子扛着行李从街上走过。路旁一面墙上涂刷着大幅广告,旁边写着店铺的位置在“广州市拱日中路”。可见,当时广州的广告已经做到罗定了。
此时,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罗定隶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30年,罗定江边,一艘渡船正在靠岸。船上竟然还站着两名高个子西方修女。
她们穿着修女服装,头上戴着黑头巾。她们也登上了这艘渡船,和当地人关系很融洽。看到有人对着她们拍照,一名修女脸上露出了笑容。
1937年,罗定。一名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他手法娴熟,为了不让头发落到身上,顾客手里举着一把扇子,接着剃下来的头发。两人配合默契,画面很有意思。
30年代,罗定江边一个码头边上,工人们正在从船上卸货,一派繁忙的景象。在对岸,也停着一些小船。远处的青山连绵不绝。
清代诗人何仁镜,在《答人问罗定》中写到:“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断,青山断处是泷州。”自古以来,罗定与外界相通,主要是走罗定江水路。
1937年,罗定一名木匠师傅,正在制作家具。地上堆满了刨花。仔细看,你还能发现一些传统的木工工具,比如:锤子、凿子、刨子、锯子等。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这是30年代位于罗定的一座六角重檐亭子。亭子下几名男子正在品茶。
如此幽静雅致之地,邀上两三挚友,在亭下品茗论道,别有一番意境。照片拍摄于1936年。
1937年,罗定一对年轻夫妇坐在院子里,摄影师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照片。
两人坐在藤椅上,男子身穿一身白色长袍,看上去有文人气质。身旁的妻子表情凝重,面对镜头有些紧张。从周围院子里的环境看,两人不是不同人家。
1937年,一名篾匠正坐在树下,正在制作一些修理竹编器物所需要得的木楔子。
他是一名流动篾匠,每天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为人们修理竹编器物。在他身边的草地上,两个竹筐里分别装着工具和材料。依靠这门手艺,他能养家糊口。
1937年,一名挑水的男子光着脚,头戴硕大的斗笠。他正站在街边的井台上,用力向下压一根长手柄。
这是一个传统的压水井。只要不断按压手柄,就能将井里的水抽出来,流到水桶里。从他的装束看,应该是一名挑水工。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能经常见到类似这样的压水井。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罗镜境内。在宽阔的罗镜河上,一座崭新的七孔水泥桥已经建成。
在当时,像这样的现代化桥楼,还不是很常见。桥下,停着一艘小船。近处,稻田绿油油的。远处,青山如黛。照片拍摄于1937年。
1935年,罗定江边。一名男子戴着斗笠,光着双脚,手里还拎着一只大公鸡,从江堤上走过。江堤下,停泊着一艘艘小船。一名男子从小船上走下来。在过去的罗定,小船是最主要的出行和交通工具。
这是罗定境内的一条河流,河道已被改造成了几个鱼塘。鱼塘边上,建有几座小屋。
罗定境内,主要河流有罗定江和金充河、加益河等十三条河流。照片拍摄于1930年。
1930年,摄影师来到罗定周边,拍摄下了这里独特的丘陵地貌。高低起伏的丘陵上,看不到村子和房舍。但是,从照片中依稀看到的一些农田、菜地和坟茔判断,附近有人居住。
结束语:回看30年代罗定老照片,城市建筑和人文风貌,令人惊叹。罗定是千年文化古邑,风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的罗定是越变越美了。叹古惜今,罗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