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让庞统法正赵云辅政:搞好了是霍光,搞不好就是曹操司马懿

风华评过去 2024-11-29 18:58:43

诸葛亮的孤军奋战:刘备的托孤背后

刘备一生都在为他那块“汉室中兴”的理想拼搏,然而当他终于站稳脚跟,建立蜀汉政权后,命运却似乎总要和他开玩笑。手下顶级的文臣武将一个接一个地离去,诸葛亮成了他唯一能寄托的希望。而这一切,竟然源自刘备的深谋远虑——他不能让庞统、法正、赵云来辅佐刘禅。

刘备的遗憾:托孤时的无奈

公元221年,刘备在白帝城重病缠身,眼看自己时日无多,他不得不为后事做打算。身边的将士们一个个地倒下,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马超,昔日的五虎上将和谋士们几乎凋零殆尽。刘备心里很清楚,自己是靠这些人一步步从白手起家走到今天的,但如今却只能把大汉的未来托付给寥寥几人。

最终,他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来辅政。诸葛亮自然不必多说,智谋无双,公正严明,而李严的军事才干也不容小觑。但很多人不禁会问:庞统、法正、赵云,他们都是名将,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托孤大臣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刘备对这些人的深刻了解和战略考量。

庞统:天才的局限

庞统,这位号称“凤雏”的天才军师,曾与诸葛亮齐名。刘备初次见到他时,便惊为天人。天才往往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他们不喜欢被束缚。庞统就是这样,他常常直言不讳,甚至不顾场合。

有一次,刘备攻打成都,酒席上他得意洋洋地庆功,庞统当场泼了冷水:“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言下之意是,你打了胜仗还喝酒庆祝,这可不是仁义之师该有的样子。这话说得刘备脸上很挂不住,他气得当场把庞统赶走,结果没过多久又把他请了回来。庞统倒是没觉得自己有错,回来继续该吃吃,该喝喝。

这件事看似小事,却暴露了庞统的性格弱点。他太过锋芒毕露,不懂得顾全大局。一个如此强势且不知收敛的人,刘备怎能放心让他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刘备深知,庞统若是掌握了大权,未必会把刘禅放在眼里。这个天才军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曹操,把自己架空。

法正:有能力却太嚣张

再说法正,刘备对他可谓是又爱又怕。法正帮助刘备拿下益州,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法正的问题在于,他太过张扬,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目中无人。

法正掌握蜀郡大权后,擅自处死了好几个和自己有过节的人,这让刘备十分头疼。毕竟,作为一个帝王,刘备需要的是一个稳重、能全盘考虑的辅佐者,而不是一个只顾自己报仇雪恨的嚣张之徒。刘备心里很清楚,法正这种性格,一旦掌握了大权,未必会服从刘禅的指挥。甚至可能会像司马懿那样,逐步控制蜀汉朝政。

赵云:忠勇有余,计谋不足

赵云,刘备的老战友,也是蜀汉的中流砥柱。赵云的忠诚和勇敢无可挑剔,他曾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之中,尤其是在长坂坡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那一战至今令人称道。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和感激可想而知。

赵云虽然忠勇,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大臣。刘备知道,赵云在战略眼光上有所欠缺。比如当年刘备入川,赵云就曾反对分封战功卓著的将领,认为这是损公肥私的行为。刘备虽然欣赏他的正直,但这种刚直不阿的性格,让赵云得罪了不少人。更为严重的是,赵云曾反对刘备伐吴,理由是“国贼是曹操,非孙权”。这个判断在当时看似有理,但在刘备眼中却显得短视。

刘备很清楚,赵云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在大局观和战略眼光上,未必能胜任辅佐刘禅的重任。更何况,赵云的刚正不阿,可能会让他与刘禅的团队产生矛盾,甚至影响政局的稳定。

刘备的深思熟虑:诸葛亮独挑大梁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备最终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来辅佐刘禅。诸葛亮的才能和为人,刘备再清楚不过。这个人不仅智谋过人,而且为人谨慎、谦逊,他懂得如何在帝王面前保持分寸。刘备知道,诸葛亮不会像庞统那样咄咄逼人,也不会像法正那样嚣张跋扈,更不会像赵云那样刚正过头。

李严虽然不如诸葛亮那般才华横溢,但他在军事后勤方面的才能也是无可替代的。更重要的是,李严不会对诸葛亮构成威胁,两人可以互相配合,确保蜀汉的政局稳定。

刘备在托孤时的选择,体现了他对每个人的深刻了解和战略考量。他知道,庞统、法正和赵云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他们的缺点也同样明显。让他们辅政,或许会让蜀汉走向内斗,甚至可能出现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的局面。而诸葛亮的中庸、李严的配合,才是刘备心中最稳妥的组合。

刘备是个善于识人的人,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深思熟虑。有人说,如果庞统、法正、赵云能辅政,蜀汉也许会走得更远。但刘备却不这么看,他知道,这三位的性格太过强势,刘禅恐怕压不住他们。最终,他选择让诸葛亮独挑大梁,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诸葛亮不仅忠心耿耿,还在刘备去世后,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蜀汉的江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说,刘备的智慧在于,他从不让任何一个人独掌大权,但他也从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蜀汉的正是刘备在生前深谋远虑的结果。

0 阅读:39

风华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