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的科技崛起时,电磁弹射这个词汇突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个技术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它背后有一个中国名字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马伟明。
这位被称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院士,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拼命,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做什么?”
马伟明的故事,或许不像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那样富有戏剧性,相反,他的故事充满了汗水、坚持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低调却坚定的科学家形象,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科技未来,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更多话语权。
电磁弹射技术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突破,它背后更是中国科技追赶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象征。
1978年,年轻的马伟明踏入了海军工程大学,这是个他原本并不想去的地方,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想过要走上军事科研的道路,但命运的安排往往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父亲为他报考的这所学校,成了他一生科研事业的起点。
对大多数人来说,军校的生活意味着服从与规整,但马伟明在这里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他虽然对军校生活并不热衷,但在学业上却从未懈怠,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课程。尽管一开始有些不情愿,但他逐渐意识到,科研的道路不仅仅关乎个人成就,更关乎国家的未来。
毕业后,他曾计划继续攻读研究生,但由于名额有限,这个机会与他失之交臂,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挫折可能意味着放弃或另谋出路,但马伟明并没有选择退缩,他没有去追求那些看似光鲜的机会,而是更加坚定地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
198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海军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开始接触发电机整流系统的研究。
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发电机整流系统并不是一个容易的研究领域,它是现代电力系统的核心技术,而正是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为马伟明后来的电磁弹射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马伟明的导师张盖凡教授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将自己正在研究的多相发电机系统项目交给了他。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任务,而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潜艇、舰船等军事装备的核心技术问题,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生,马伟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辜负导师的信任。
发电机的“振荡”问题一直是困扰国际电力领域的难题,一旦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荡,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这一问题对于依赖发电机系统运行的潜艇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安全隐患。
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马伟明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被国际上称为“无法攻克”的难题,在马伟明的手上被彻底解决了,这一成就不仅使中国在发电机技术领域迈入了世界前列,更让他一举成名。
1995年,马伟明再次迈出了关键一步,他开发出第一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系统,这项技术使中国在电磁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并为电磁弹射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发电机系统的创新性突破,让马伟明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中国不仅可以追赶世界,还可以超越世界。
时间到了21世纪初,中国的航母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瓶颈,传统的蒸汽弹射技术效率低、维护成本高,严重制约了航母的战斗力提升。
而与此同时,国际上,美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始终未能完全突破技术难关,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马伟明带领的团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挑战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由于国内外的技术封锁,马伟明团队几乎从零开始,他们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巨大挑战,还要克服资源和资金的限制。
马伟明和他的团队几乎全年无休,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和研究,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从未动摇过前行的信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马伟明团队终于在电磁弹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较于传统的蒸汽弹射,电磁弹射技术不仅能效更高,维护成本更低,而且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弹射力量。
这意味着,中国航母不仅可以搭载更多类型的舰载机,还能够更安全、更高效地进行起飞和作战任务,这一技术突破直接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电磁弹射航母的国家,国际社会对此感到震惊。
值得一提的是,马伟明在取得这些重大成就后,曾多次被美国以高薪和优厚条件邀请加入,但他始终拒绝了国外的挖角,他清楚,人才的流失对于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自己的使命就是为国家服务,而不是被外界的金钱和名利所诱惑,他不仅坚定了许多科研人员的信念,也树立了爱国奉献的典范。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仅仅在于现有的技术领先,还在于未来能够持续产生的创新力量,因此,在科研工作之余,马伟明还倾注了大量精力去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继续推动我国在电磁领域的发展,保持技术领先。
尽管他在工作中已经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但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也给他的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在一次体检中,马伟明的健康指标中有7项都不达标,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愿放慢科研的步伐。
在他看来,个人的健康可以暂时放一放,但国家的科研事业却不能停下脚步,他更担心的是,未来是否有人能够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推动我国在电磁技术领域的突破。
2001年,当他被问到是否愿意担任海军工程大学校长时,他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做领导,更适合留在科研一线继续攻关,权力和地位从来不是他追求的目标,马伟明始终保持着一颗科研人的初心,专注于实验室中的工作。
在马伟明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科研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就了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更为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正是因为有像马伟明这样的人,才让中国科技在全球的浪潮中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