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条“用一根针就能治愈肺癌”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这一神奇的"小针",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创造了奇迹。一位被咳嗽困扰了4年的62岁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仅一天就出现了明显的症状缓解。
这项被称为"经支气管冷冻消融术"的新技术,居然能在不开刀的情况下,通过零下150度的极寒来“冻死”癌细胞。
就在人们为这项突破性技术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这种治疗方式究竟是如何实现的?真的安全吗?
-150℃的精准打击如何实现?要理解这项神奇的技术,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肺癌冷冻消融手术是怎么做的。
在过去,医生们必须从患者的胸壁穿刺进去,这种方式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石头过河",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到正常肺组织、血管,甚至引发气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肿瘤位置特殊,会被肩胛骨、肋骨等骨骼组织挡住,让传统手术无法顺利进行。
而现在,这根被称为“红袖刀”的特制柔性冷冻针,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选择了一条天然的通道——支气管,像一条灵活的"小蛇"一样,可以轻松到达人体内部任何需要治疗的位置。
在医生的操控下,这根细若发丝的针头能通过支气管镜的引导,精准地找到癌变部位。针头会在短短15秒内,将周围组织温度骤降至零下140℃至170℃。
在这个极端环境下,癌细胞的毁灭是分步进行的。首先,当温度降至零下20℃时,细胞外会形成密密麻麻的冰晶。这些冰晶会导致细胞外的溶质浓度急剧升高,引发细胞脱水。
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到零下40℃,细胞内部也开始结冰,这些微小的冰晶就像是无数把锋利的小刀,会切断癌细胞内部的各种重要结构。
但治疗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医生会进行多个“冷冻-复温”循环,每次冷冻持续15-20分钟,然后用氦气将温度快速升高到20-40℃,持续3-5分钟。
这种冷热交替的过程,就像是给癌细胞施加“冰火两重天”的折磨。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温度的剧烈变化能最大程度地破坏癌细胞的结构。
最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过程还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当癌细胞被冻死后,它们破碎的“尸体”会释放出大量抗原物质,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强大的抗癌反应。
这就像是给人体注射了一剂特殊的抗癌疫苗,让身体获得对抗癌症的“免疫记忆”。这种双重打击,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或CT实时监控治疗区域的“冰球”形成情况,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精准到位。这种精准性是传统手术难以企及的。
特别是对于年迈体弱、无法承受开刀手术的患者来说,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是全新的希望。不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而且术后并发症也比传统手术要少得多。
正是这种种优势,让“红袖刀”技术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这项技术真的适合所有的肺癌患者吗?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并非"神器",这些限制条件你需要知道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冷冻消融技术虽然在治疗某些癌症患者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限制条件。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基本的适用范围。目前,这项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早期实体瘤,尤其是位于肺部周边的肿瘤。这就像是在打仗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战场"。
有意思的是,这项技术对肿瘤的大小也有严格要求。虽然它号称能处理直径5厘米以上的肿瘤,但实际临床中,医生们更倾向于处理较小的肿瘤,这样能确保更好的治疗效果。
就拿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的首例患者来说,他就是在早期被发现病情,肿瘤尚未扩散。
说到费用问题,这可能是很多患者最关心的话题。根据多家医院的反馈,一次冷冻消融手术的费用在2-3万元左右。
这个价格看似不低,但比起动辄十几万的传统开刀手术,已经便宜了不少。而且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患者不需要在医院长期住院,能节省不少额外开支。
但遗憾的是,由于这项技术尚未进入医保目录,患者只能完全自费。这对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外,手术的操作要求也相当严格。医生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支气管镜操作技术,还要能准确把控冷冻时间和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具备开展这项手术的条件。目前,只有三甲医院的呼吸科或胸外科才有可能配备这种设备。
而且,医院不仅要有先进的冷冻设备,还需要配备专业的CT或超声引导设备,以确保手术的精准性。这些都增加了开展这项技术的门槛。
有专家提醒,虽然这项技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在极个别情况下,仍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所以,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最好能够和医生充分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毕竟,再好的技术也需要因人而异。
此外,这项技术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虽然相比传统手术创伤小,但患者仍需要有一定的身体机能来承受手术过程。
从治疗效果来看,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冷冻消融术后的五年生存率与传统手术相当,但远期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也是医生在推荐这项技术时会比较谨慎的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任何医疗技术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器”。冷冻消融技术,虽然突破了传统手术的局限,但也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权衡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漫长的普及之路冷冻消融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坚持的奋斗史。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15年,当时的一个偶然机会,上海胸科医院的孙加源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发经支气管冷冻消融针。
这个想法在当时显得异常大胆。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医疗机构成功将冷冻消融与经支气管治疗相结合。
接下这个挑战的是刚入职导向医疗公司的杨迟博士。面对这项从0到1的突破,他和团队整整付出了7年的时光。
仅仅是解决金属针头与柔性导管的连接问题,就花费了一年半。这个看似简单的连接,必须同时满足耐压、耐低温和高气密性三个苛刻条件。
更具挑战性的是柔性导管研发。人体的支气管就像是一棵倒着生长的大树,要在这错综复杂的“树枝”中穿行,导管必须既柔软又纤细。
2017年,团队终于研发出了2.2毫米的柔性导管。然而,市面上常用的支气管镜工作通道只有2.0毫米,这0.2毫米的差距,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为了这最后的突破,杨迟几乎走遍了全球相关的医疗器械展会,在数百家企业中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最终,他们成功将导管直径缩小到了1.9毫米,实现了与主流支气管镜的完美兼容。
这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让团队收获了多项技术专利。其中一些核心专利不仅在国内获得认可,还通过了欧盟和日本的授权。
技术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医工结合的力量。上海理工大学早在2019年,就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共同建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为这样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
既然有这么多限制,为什么这项技术还没有在全国普及?事实上,即便技术已经成熟,要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医院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设备成本问题,一套完整的冷冻消融系统价格不菲,这对很多基层医院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其次是专业人才储备的问题。作为一项高精尖技术,它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团队,包括专业的影像科医生、麻醉师以及手术医生的密切配合。目前国内能胜任这项手术的医疗团队还比较少,培养合格的专业团队需要大量时间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未来20年,全球癌症病例可能会增加60%。在这样的背景下,冷冻消融技术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的三甲医院进行示范应用。从深圳到上海,从广东到云南,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引进这项技术。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优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项技术会让更多的癌症患者受益。这不仅是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懈努力的见证。
参考信源:
上海理工大学 2022-10-13 全球首创“红袖刀”让肺部肿瘤“无创消融”
南方都市报 2024-11-18 广东首例!不开刀,一根针“冻死”肺癌患者癌细胞
羊城晚报 2024年12月02日 谨防“一根针冻死癌细胞”造成误导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