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英勇就义却无人敢收尸,儿女被收养,儿子长大后成湖南富豪

酵子说军事 2023-06-03 19:43:4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7年,年仅32岁的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为革命起义事业英勇就义。

在她死后尸体一直被留在刑场,竟无人为她收尸,而她的孩子也在之后被别人收养,一度连饭都吃不饱。

为何秋瑾在牺牲后无人为她收尸?她遗体最终去了哪里?她生前又是如何走向革命道路,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的孩子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秋瑾的革命人生

一百多年前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危难时刻,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革命战士,秋瑾就是其中之一。

她不仅是民主革命志士,还是诗人和文学家。

她能在当时有着如此非凡的成就,或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具备了封建时代传统女性最缺乏的特征,具有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

事实上民国时期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总也绕不开湖北和湖南,而秋瑾的人生发生的重大变化最早也是起源于湖南。

早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湖南生活,虽然是浙江人,但在很多资料中都表示秋瑾说着一口纯正的湖南话。

得益于规模宏大的维新变法运动,秋瑾心中的爱国救亡思想逐渐发酵,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推动着她向前、向时代的革命目标进发。

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更是让国内爱国义士群情激愤,也让一向爱国的秋瑾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1902年秋瑾陪同丈夫前往北京工作,结识了当时丈夫在户部同事的妻子,也是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的侄女吴芝瑛。

吴芝瑛和丈夫当时在北京与报社和书局往来密切,因此一些新兴刊物总能第一时间接触,凭借这样的关系,久而久之秋瑾也对时事和政局有了一定的见解和想法。

秋瑾关于革命思想的领悟过程,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并不成熟。

秋瑾知道别人的评价后,心里难免也有些拿不准。

直到某次在吴芝瑛组织的妇女会议上,结识了一位有着不同想法的女性朋友,她对秋瑾十分欣赏,认为秋瑾做了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正是因为有这位朋友的鼓励,正在犹豫且有些摇摆不定的秋瑾最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所以1904年她毅然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1905年秋瑾回国后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中,率先在报刊上发布檄文,揭开了清政府丑陋的嘴脸,也扯下了其无耻卖国的遮羞布,她的笔锋犀利言辞凿凿,让很多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在面对清政府为了保全自身,假意宣告立宪时,秋瑾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她锐意创新,向新时代女性讲革命,讲想要站起来追求平等地位和权益还需打铁必须自身硬。

为此她创办了一个刊载白话文的女性刊物《中国女报》,内容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随着阅读群体的扩大,秋瑾在女性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中国女性的觉醒作出了贡献。

秋瑾的感情生活

秋瑾她在从事革命运动前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女性都在相夫教子,依托丈夫和家庭而活。

可秋瑾的人生并不是这样,或许家庭成为促使她走向革命道路的主导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秋瑾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可以大致知道旧社会到底曾带给了她什么样的压迫和束缚。

有人说婚姻是牢笼,也有人将其比喻成港湾,但在秋瑾这里家庭的意义要更复杂一些。

1875年秋瑾出生于福建,当时她们一家正跟随在福建任职的祖父一起生活,等她大一点时便回到了老家绍兴,接受了不少传统和新式教育。

几年后秋瑾跟随父亲前往湖南湘乡,秋瑾人生的前半阶段是个出生在书香门第,地地道道的大家闺秀。

传统姑娘必备技能刺绣、理发、插花等她做得都相当优秀,小小年纪就美名在外。

等到她少女时期后,更是明眸皓齿十分惹人喜爱,当地一家姓王的富户在其成年后,向秋瑾的家里提亲,双方父母都觉得不错。

1896年20岁的秋瑾在湘潭和王家少爷王廷均结婚。

王氏富甲一方,资产百万,因此王廷均自小便生活优渥,再加上父母娇惯宠爱,多少有些纨绔子弟的恶习在身上。

面对王廷均的吃喝嫖赌和冷落,秋瑾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当时也并没有反抗的想法。

可久而久之,丈夫的自私与不上进还是让秋瑾觉得无法忍受,两人经常爆发争吵,有时候王廷均还会对秋瑾大打出手。

再加上秋瑾的婆婆屈氏十分难搞,两人之间多有不和,虽然她接连为王廷均生了一双儿女,可与丈夫与婆婆的关系却是不断走下坡路。

生活到了这种情况,琴瑟和鸣是想都不要想了,对于很多封建女性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丈夫尚有良心不会抛妻弃子,等到自己媳妇熬成婆好日子也就来了。

秋瑾不是这样的人,她虽感觉婚姻生活令人窒息,可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再加上本身又有才华,从小有见识有眼光,这些特质都注定了她的人生不会遵照传统轨迹在封建制度下苟延残喘。

事实上,秋瑾和丈夫王廷均之所以会不和,或许并不是丈夫有多坏,而是两人的三观是不同的。

除了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外,与丈夫生长在商贾之家的环境中也有关系,逐利投机是商人的本质,王廷均也并没有跳出这个怪圈,所以才和秋瑾渐行渐远。

不过两人还是有比较缓和的温存时期存在的,1903年王廷均在京城捐了个官,夫妻俩人带着孩子在北京一起生活,感情生活一度十分和谐。

不过就在这年的中秋节,秋瑾和王廷均爆发了激烈地争吵,随后她搬出宅邸,向丈夫提出了想要去日本留学的想法。

王廷均百般不愿意,甚至拿出了家庭和孝道的大山来压她,但秋瑾不为所动,王廷均最终还是决定放手,让秋瑾前往日本。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实王廷均对秋瑾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两人每次爆发争吵王廷均都会率先妥协道歉,对妻子也不能说是不迁就不妥协。

然而秋瑾的离开也就注定了她将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也注定不会再回归这个令她绝望的封建家庭。

1906年秋瑾回到了湖南,丈夫王廷均喜出望外,对秋瑾温柔体贴,想要重修旧好,秋瑾的公公也没有预想的对她疾言厉色,反而特别热情,甚至还决定给秋瑾的事业投资。

不过秋瑾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和丈夫离婚,于是她对外发布声明称和王廷均离婚与王家断绝关系。

王廷均就这样被动的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妻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秋瑾之死

1907年秋瑾回到浙江绍兴任职大通学堂,期间她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在学堂中增设体育课,目标就是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从而组建一支专门反抗清政府的军队。

不久后秋瑾等革命人士认为,基础已经打好,起义条件逐渐成熟,于是定在当年7月在绍兴等地同步起义。

然而率先在安庆起义的徐锡麟起义失败被抓,清政府搜捕了徐的住所,找到了不少徐锡麟与秋瑾来往的信件。

与此同时还有人告密称秋瑾以大通学堂为中心,私藏了不少武器,于是绍兴知府贵福下令抓捕秋瑾。

事发之前,秋瑾等人已经得知了消息,很多人劝秋瑾赶紧离开绍兴前往他处躲避追捕,但秋瑾拒绝了。

把重要文件和资料交给其他革命党人后,她疏散了大通学堂的学生们。

7月13日下午,贵福带人包围了大通学堂抓捕了秋瑾,并将其抓进监狱中,当晚要求山阴县令李钟岳等人对秋瑾“三堂会审”。

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供词,甚至不惜对秋瑾施以重刑逼供,但秋瑾始终不为所动,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任何问题。

与此同时当地舆论四起,很多人对秋瑾抱有同情态度,始终拿不到证据,加上民论发酵,贵福等人压力空前,面对坚定不移的秋瑾,清政府无计可施,于是决定杀害秋瑾。

山阴县令李钟岳对秋瑾抱有同情,审讯期间也不肯下令严刑拷问,他很清楚贵福等人根本不想秋瑾活,让他审理更是居心不良想让自己背上杀害秋瑾的黑锅,但事已至此也无力回天。

7月15日子时,李钟岳找到秋瑾,询问其还有什么遗愿。

秋瑾知道了自己必死的结局依旧面不改色,提出了三点要求:写一封家书给亲人交代留念,不要枭首示众,也不要剥去衣服。

李钟岳答应了她最后两个请求,几个小时候秋瑾医用就义,死前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传世绝笔。

秋瑾死后,家人和丈夫因为害怕受到清政府的报复,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根本不敢为她收尸安葬,一直存放在刑场附近的义庄。

几天后秋瑾革命引路人吴芝瑛和几名生前友人偷偷安排校内的一名女工,趁着夜色用草席包裹带走了她的尸体,两个月后吴芝瑛又和徐自华一起买地将秋瑾安葬在西湖畔。

秋瑾死后,王廷均才恍然大悟,因为秋瑾之前及时斩断和他的关系划清界限,王家并没有受到太多牵连,王廷均才知道了妻子的苦心。

或许在秋瑾的心里,王廷均始终都是特殊的存在,也是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人,可王廷均明白得太晚了。

或许是胆小惧怕政府清算,又或者是想到了往昔夫妻的甜蜜时光心存愧疚,两年后王廷均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秋瑾的牺牲有晚清官员的腐败,也有身边叛徒的出卖,但更多的或许是革命时机尚未成熟,革命体系尚未完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秋瑾是旧社会中国女性崛起的先驱和重要代表,她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更多有志之士。

我们回顾秋瑾的人生时,总能感觉到在她的人生轨迹中有着很多不服输的“胜男”细节,她抛弃封建妇女的缠足恶习,在外活动时经常着男装,骑马习武对酒当歌,整个人的性格作风十分“侠气”。

甚至还一度为自己起了笔名“竟雄”,这些都是她对命运的抗争和不服输,或许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是一种生活在对女性束缚颇多的年代“恨不为男儿”的遗憾。

不论是她的思想还是不顾一切革命的作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悲壮的结局,不过稍感安慰的是,秋瑾的牺牲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也让我们看到清政府的腐败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或许在当时有很多人对言行“出格”的秋瑾口诛笔伐,但真理永远站在她的一边。

秋瑾的儿女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秋瑾在王家时分别于1897年和1901年生下了儿子王沅德和女儿王灿芝。

秋瑾对两个孩子十分疼爱,但她生活的封建家庭不是这样,尤其是上面还有个十分强势传统的婆婆屈氏存在。

老太太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对孙子王沅德疼爱到骨子里,对孙女王灿芝则是百般嫌弃看都不想看。

所以1903年王廷均带着一家进京后,屈氏也赶往京城照顾孙子,迫于压力秋瑾将女儿交给奶妈在别院照顾。

不久后秋瑾去日本留学,女儿无人照料,只能交由一个姓谢的朋友暂时收养照顾,王灿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了到处漂泊的童年。

谢家太太对王灿芝并不好,很多时候她连饭都吃不饱,谢家的孩子更是经常欺负她。

直到秋瑾遇害后,才由一位家里的老仆人将其带回王家,可此时的王家已经容不下这个女孩了。

屈氏因为秋瑾的事迁怒王灿芝,更加看不上自己这个亲孙女,平时非打即骂,根本不想让她进王家的大门,王灿芝不得不别居他院。

父亲王廷均去世后,王灿芝的人生更加苦不堪言,还差点被家里包办婚姻,好在王沅德对这个妹妹还是疼爱的,帮助她逃离家庭,更是资助其在上海读书。

王灿芝继承了母亲的侠义和英气,知道了母亲被杀害的真相后还立志学武为母亲报仇,可惜等到她有能力时仇人已经离世。

1927年王灿芝在上海接管竟雄女学并担任校长一职,继承了母亲的事业。

随着“四一二”事件爆发,上海的环境变得十分危险,学校只能停办。

于是1928年王灿芝回到老家,向哥哥借了几千块,随后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留学。

十分难得的是,王灿芝看到了中国工业和军事制造业现状,于是选择进入纽约大学航空专业学习飞机制造等相关内容。

1930年回国后王灿芝被委任为航空署教育科科员,专门培养专业的航空人才,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性航空教育工作者。

解放战争结束后,王灿芝所在单位被改编留用,她得以继续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1951年王灿芝向主持上海工作的陈毅将军申请想要去香港定居,周总理知道给予批准。

不久后王灿芝赴港生活,几年后又辗转到了台湾定居。

后半生主要从事撰写关于母亲秋瑾的各种传记小说,记录秋瑾的生活和各种其他内容,并将其出版发布。

1967年王灿芝因病在家中去世,终年66岁。

虽然是一母同胞,但王沅德和王灿芝过得简直就是两种人生,作为王家大少爷,王沅德在祖父母的抚养下长大,从小便接触了不少经商之道。

长大后顺理成章承继家业,再加上受到母亲的影响,他的思想并不古板,能够很快接受新事物,对革命党人也有着很大的好感。

他的人生轨迹要简单得多,继承家族事业后成为了湖南当地极具影响力的商人,也是名噪一时的湘潭首富。

曾经创办过报社,兴办教育事业,又在湘潭成立了各种公司,电灯、鞋帽、绸缎,甚至还有盐矿都是他的经营事业。

革命时期他仗义疏财,私下经常接济党组织,并积极响应土地革命号召,连周总理都夸奖他是资本家中最为难得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王沅德在湖南文史馆任职,负责编撰整理母亲秋瑾的资料。

1955年因突发脑溢血在长沙离世,时年58岁。

结语:

秋瑾的一生敢想敢做,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她愿意为革命奋斗和牺牲的精神,以及她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值得我们学习,她的儿女在其影响下,都成为了优秀的人,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0 阅读:142

酵子说军事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