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看,乌梅丸多适用于两种病,即蛔厥和久痢,尤其是蛔厥,几乎成了乌梅丸的“专利”,但从临床的统计资料来看,乌梅丸不仅仅用于虫病,及消化系统疾病,而治疗范围非常广,除了蛔虫病和久利外,几乎适用于整个肝胆肠胃系统疾病,此外,还有精神神经系统、妇科系统、代谢系统等疾病。
例如,除了用于治疗肠炎、结肠炎、泄泻、慢性胃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虫性肠梗阻、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还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痛、眩晕、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症、癫痫、不孕症、痛经、盆腔炎、带下、糖尿病等。乌梅丸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驱虫方,而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药剂。
乌梅丸确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临床方。主要体现有以下这两个特点,一是乌梅丸的配伍中辩证法思想体现得非常完美,全方10味药,有寒有热,有升有降,有补有攻,有敛有散,左右逢源,适得其中。二是药味数量不多不少,比较符合当代医家的用药习惯。
乌梅丸在《伤寒论》描述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肢冷,恶寒,赢瘦,神疲,而色苍白或黄暗,口苦,口干,烦躁,纳呆,便结,舌淡苔黄或苔白,脉沉弦细数。这些症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寒症,如腹痛,腹泻,呕吐,肢冷,恶寒等,二是热症,如口苦口干,烦躁便结。又此可见,乌梅丸证是寒热错杂的症状,尤其是以上热下寒为主。
但是,其寒和热的程度并不是均等的,而且有些热正可能是寒极生热或者说是虚热,不一定同等重要,而是以寒症为主,热症次之,正如《伤寒论》原文所说:“此为脏寒。”故在药物组成上也是以温热药为主,寒凉药次之。是一个祛寒的有效方剂,与《伤寒论》所说乌梅丸治脏寒是相吻合的。
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脏之力居多,寒重者均可用。只要临床上即使没有明显的热象,而只有寒症,也可用乌梅丸。所以乌梅丸可以治疗所有因为脏寒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的疾病,如腹部疼痛不剧烈,时发时止,按之痛减,喜热恶冷,得温则缓,饥饿或劳累后痛甚,得食或休息后减轻;腹部有明显的肠鸣声,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呈清水样;患者常感到疲劳无力,精神不振;患者的额头和面部可能出现微青色;手脚寒冷等符合脏寒的表现。所以本方适用的治疗疾病范围非常广泛,只要辨证对证使用均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下面摘录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
1、头痛证
患者,男,50岁,主诉:反复主痛8年。8年前因头部受伤,尔后常感头痛欲裂,失眠梦多,每次发作从右侧开始而后蔓延至巅顶部,痛甚偶如针刺感,四肢逆冷,遇劳及精神因素诱作,头晕,头面烘热,泛恶欲呕,耳痛,心烦焦躁,口苦,舌苔灰白,脉弦细。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中医辨证系肝气郁结,化风内扰,克子胃土,阻脑络,寒热错杂之厥阴头痛。方用乌梅丸养血疏肝;以和中止呕,平调寒热。处方:乌梅30克、细辛6克、柴胡6克、黄连6g、干姜10克、黄柏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党参15克、白芍15克。服药3剂,头部如释重负,余症亦随之而轻,用上方加吴茱萸6克,连服6剂,诸恙皆除,嘱再前方研末蜜制为丸以善后。[1]
2、美尼尔氏综合征
患者,女,43岁,主诉:反复发作眩晕2年。发作时如坐舟车,呕吐清涎,身倦不寐,纳差,大便溏,口舌干燥,腰以下怕冷,舌苔薄黄,脉弦细滑数。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服多种药物无效。证系脾虚肝热,阳气亏乏,厥气上逆之眩晕,以乌梅丸化裁。处方:乌梅20克、白术15克、太子参15克、吴茱萸5克、蜀椒5克、黄连12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当归12克、大枣12克、制附子10g。温服1剂,呕吐止,眩晕好转,续进3剂痊愈。[1]
3、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女,46岁,主诉:月经不调、情绪波动、心悸失眠2年。患者两年来月经开始紊乱,并出现面部烘热,时而汗出,时而四肢发冷,头晕心悸,心烦失眠,口干咽燥,纳差,体质瘦弱,腰酸膝软。舌体瘦、质淡红、苔薄黄,脉濡细。
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邪热内扰,冲任失调所致。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20克、党参30克、制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川椒10克、黄连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10克。连服4剂,已愈大半。继上方去黄连,再进4剂,诸症悉除。[2]
4、慢性盆腔炎
患者,女,30岁,主诉:下腹隐痛、白带多6个月。患者于6个月前施行人流手术后,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伴有畏寒肢冷、少腹及腰膝酸痛。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可触及条索状物,活动度差,移动时有痛感。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因用抗菌素治疗未效,改用中药治疗。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腰膝痛。舌质淡、体瘦、苔薄白,脉浮而无力。证属肝肾素亏,复受外邪。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20克、干姜20克、制附片3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桂枝15克、细辛10克、川椒10克、益智仁10克、炙甘草10克。上方连服9剂,带下已少,腰腹疼痛减轻。继上方再进5剂,诸症消失。妇科检查:左侧附件条索状物消失。[2]
5、糖尿病
患者,男,64岁,主诉:多饮、多食、多尿1年余,伴消瘦3月。1年前自感多饮、多食、多尿,未作任何治疗;3个多月前困职工体检发现尿糖(+),即到成都市某人民医院诊治,查血糖11.28mmol/L,诊断为糖尿病。经服优降糖、降糖宁治疗10余天,血糖稍降,但停药后血糖即增高,后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1月后,血糖还是不稳,且伴面目浮肿、手足麻木、乏力,即到成都中医学院附院诊治,门诊以“糖尿病”收入院。
人院时症状:神疲乏力,全身刺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微厚,脉弦滑。查血糖11.06mmol/L,拟停西药,饮食自调,中药予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60克、人参15克(另包)、附片10克(先煎30分钟)、干姜12克、肉桂6克、黄连6克、黄柏6克、蜀椒3克、当归10克、青皮10克。
服5剂后,多饮、多尿症状微减,血糖降为10.23mmol/L。续服5剂,大便微结,苔黄微润,脉细数,血糖降为8.80mmol/L。再服10剂,饮食基本减为平常,大便通润,苔白薄,脉缓数,血糖7.15m mol/L。仍守上方10剂,饮食减为平常,血糖6.1mmol/L。
仍再守6剂,且隔日查血糖,3次血糖为5.6~5.83mmol/L,临床治愈,出院。出院时带上方10剂,以巩固疗效,追访半年未见复发。[3]
温馨提示:乌梅丸虽然适用治疗多种疾病,但是必须要辨证对证才能有效,因此,在使用乌梅丸时必须要在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方可使用。
[1]梅和平:乌梅丸新用。新中医,1993;(7):45。
[2]陈忠琳:乌梅丸用治妇科疾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4):32。
[3]刘世强:乌梅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