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关于叛变革命这件事,按照主流说法,纯粹是他为了获取权力所发起的一次阴谋事件。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简单吗?
1926 年,由老蒋发动的「中山舰事件」,其历史背景非常复杂,牵扯到了苏联、我共、国民党左派、右派等不同势力的角逐。
绝非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能凭一己之力设计出如此周密的大局。
我并非为老蒋洗白,只是在查阅了相当的资料之后,为这次事件做一次理性地梳理。
毕竟,我们所希望知道的历史,只有真实才是有意义的。
孙中山之后国民党内讧了1925 年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的邀请北上,没想到在北京去世了。
孙中山这一没,国民党内部就乱套了。
为啥?除了孙中山,国民党内部并没有一个众望所归能让大家都服气的领袖。
按说胡汉民是代理大元帅,老孙没了应该由胡汉民接替。
但是不好使,因为汪精卫不服气。
孙中山身边当时有三个追随老孙多年的号称「左右三杰」的亲信,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
按理说接班的话,这三个人都有资格。
廖仲恺这个人属于一门心思搞革命的,对权力没那么热衷。
胡汉民呢,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接班人,因为老孙北上的时候任命他为代理大元帅了嘛,这就跟以前皇帝出巡让太子代理国事是一个道理,指定是以后的接班人。
只不过吃亏就吃亏在没有跟着孙中山北上,导致陪同的都是资历差不多的汪精卫。
总理北上的时候我跟着,总理生病的时候我陪着,总理的遗嘱我起草的,你胡汉民能跟我比吗?
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苏联人的态度。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
孙中山联俄联共之后,苏联给了国民党大量包括卢布和军火的援助,但这不是白给的。
和卢布军火一起到广州的,还有大批的苏联顾问。
比如军事顾问加仑,政治顾问鲍罗廷,以及大量的充实到各级军队的军事参谋,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上千人。
也就是说,苏联人对当时广州大本营的控制力非常之强,甚至能左右国共两党的人事安排。
之前不是广州大本营么,你胡汉民不是代理大元帅么,那好,我们来改一下组,改成国民政府,重新投票选。
当时国民党分成三派。
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坚决支持联俄联共政策。
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坚决反对联俄联共政策。
以汪精卫为首的中间派,属于和稀泥的,既坚持延续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又对右派的做法不予压制。
苏联人理所当然瞧不上胡汉民,选择了支持汪精卫。
汪精卫有了苏联的支持,那还说啥?左派当然支持汪精卫了,苏联支持谁我支持谁。
中间派不用说,比如许崇智蒋介石这样的,谁大腿粗我抱谁。
形势直接一边倒,汪精卫的实力对胡汉民造成了降维打击。
结果就是,苏联人支持的汪精卫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主席,苏联人不看好的胡汉民靠边站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
11 个人不记名投票选举国民政府主席,汪先生得了 11 票。
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那一票也投给了自己。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汪精卫本来以为胡汉民也会跟自己一样搞串联,没想到人家没干不说,还把那一票投给了自己。
这件事也让很多人对汪精卫的感观有了变化,以至于在以后和老蒋的争权中老是被动出局。
(以后谁再说汪精卫不热衷功名利禄我跟谁急)
有人要提出疑问了。
那个叱咤民国二十年的蒋委员长去哪了?
没去哪,在角落里老老实实猫着呢。
此时的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和粤军的参谋长,在军事上有点影响力,在党内政治上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但是他很识时务的抱紧了汪精卫这个大腿,两个人过上了时间不长的幸福小生活。
不过蒋介石的机会很快来了。
廖仲恺遇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