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同盟国对轴心国展开了最后的攻势。纳粹德国于英美苏的夹击之下最终灭亡。同时轴心国之一日本的日子同样在英美中的夹击下更加难过。特别是美国的潜艇战以及大轰炸,令日本原先便贫弱的工业愈发薄弱,最终走向覆灭的深渊。那么,在美国的封锁下,二战末期的日本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军工生产上。对于日本来讲,生产陆军兵器的700个兵工厂中,关中地区占半成,近畿22%左右,东海地区则是16%,这三个地区集中了近九成的兵工厂。对于这种情况,美国则是直接对那些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空袭。自1945年3月至8月,日本一般武器的生产量直线下降了70%。
再就是铁路上,铁路是重要的运输力量。不过在美军展开的空袭下,日本全国的铁路系统能够说是被破坏殆尽。到1945年,日本铁路已不能进行统一运行,只能局部运输。铁道运输量由1943年之时的1.65亿吨降到1945年中的7500万吨。
而由于日本本土机动车跟汽油奇缺,原料以及承包工厂加工的部件皆不能运输,半成品也无法顺利运到总厂,武器自然就无法安装。且因为空袭疏散,工厂的出勤率大概只有一半。工人即便出勤了也需要随时躲避可能的空袭,或进行善后清理,加上原料的枯竭,导致开工率非常低。
到1945年之时,日本的国力已迅速衰退到还比不上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的水平。船舶保有量由600万吨减少到100万吨,远洋船舶几乎完全丧失。至于钢材生产水平,就只有1944年的1/4,到下半年的时候便无法建造新船。因为化工厂被炸了,TNT炸药占全部火药产量的比例已经由1942年的63%降到37%,预计同样会在1945年下半年的时候停产。因为很难获得盐类,爆炸力较弱的高氯酸铵类“代用炸药”同样快要告竭。
油料(包括航空燃油在内)皆已告急。1945年1月,在美军完全占领吕宋岛以后,日本至南洋的海上交通被完全切断,最后一次装载南方石油的油船在2月19日通过关门海峡。在此后,为准备最后的本土决战,日本在5、6月用潜艇强行运回了一些航空燃料,不过数量微乎其微。
作为岛国,日本最大的弱点便是依赖海运,还有就是工厂过于集中。在海运方面,1943年,从马来半岛等地运回日本的铝矾土多达92.5万吨。不过因为潜艇战的加剧,在1945年的时候只运回了1900吨铝矾土。可以说的是,铝的供应实际上已经中断,飞机生产就只能依赖库存当中的原料。
等到库存原料也用完,日本便只能回收那些被打下来的美国B-29轰炸机残骸。与此同时,日本民间也进行着献铝运动,收集各种能征集的东西。但炼出来的几乎都是无法使用的硬铝。由于材料太差,日本战斗机的节流阀操纵杆只能做旧。且因为马达上有裂缝,只能使出8分力。到后来,陆海军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发出以木头跟竹子制作的自杀飞机。
在防空方面。面对美军的空袭,日本则是尽量拦截那些大型飞机,至于小型飞机的话,除去作战上有必要的情况外,则不予拦截。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龟缩战术,一方面是为了节省飞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节省燃油。1945年6月到8月,日本全国每月能够使用的航空燃料数量为汽油15000公升、酒精8000公升、松根油5000公升、异辛烷600公升。海军残存的油料也只能供剩余的驱逐舰和潜艇出动两次(范围不能超出日本近海)。
1945年5月,在日本进行本土决战第三次兵备的时候,其军工优先生产的是九千艘自杀特攻快艇跟1.6万架自杀飞机。发给新扩编师团的武器以及弹药严重不足。轻机枪的库存只能满足23 %的需求,火炮和重武器同样严重短缺。在这种种叠加之下,不管日本再如何负隅顽抗,等待他们就只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