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仅要找对医院,更要找对医生。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39深呼吸为广大患者寻找各个疾病领域的名家,帮助大家就医少走弯路,找对医生看好病。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贾林教授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慢性病患病率中高居前列。
上午九点的广州消化疾病中心联合门诊,候诊区已经坐满了病患或家属,他们各怀心事,愁容满面,等待一次次麦克风和缓的语音播报叫号。在7号诊室里,贾林和助理正忙碌着。
◎ 消化内科诊室 / 作者摄
走进诊室的大多数患者,此前已经看过不止一个医生,做了很多检查,尝试了很多药物,但没有效果,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眼前这位戴眼镜的岭南名医。
现在都是用电脑写病历,但贾林仍保持多年的习惯,案头上总要放几张白纸和一支笔。“哪里不舒服”,他从病人坐下开始问诊,一边悉心倾听病人的回答,一边迅速在纸上写下关键信息,理清病人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 一边问诊,一边记录。/ 作者摄
寝食难安的癔球症,“老药新用”巧治疗
吃东西后胃不舒服,空腹和睡到半夜也同样不适,胃酸反流到喉咙总有异物感,胸口似火烧。这种上腹不适伴咽喉异物感,困扰62岁的张大叔已经四五年了。
在消化内科、精神心理科、耳鼻喉科、中医科辗转就诊,但症状还是反复发作,他寝食难安。
经亲戚介绍,张大叔挂了贾林的门诊号。“我有几十年的胃病,很担心会不会是肿瘤?”他忧心忡忡地问医生。
认真听完张大叔的主诉,贾林细看了张大叔去年做的胃镜检查,并无癌变迹象。根据服用抑酸药后咽喉异物感能同步缓解,停药会加重,判断其主要由反流性食管炎引起。
对疾病过度关注,还恐癌,心理量表评估张大叔有明显的焦虑,这是胃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贾林对张大叔说,焦虑和失眠都会影响胃病反复发作。/ 作者摄
“你没有胃癌,不要有无依据的瞎想,”贾林明确对张大叔表示,现在的关键是把焦虑、失眠控制住,不良情绪会刺激胃酸增多,而过多的异常反流,就刺激咽喉部黏膜,会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叮嘱他注意饮食,不要吃甜品以免引起反酸。
贾林强调,消化内科医生不要仅关注胃和肠道,多数难治性胃肠病患者往往伴随行为生活方式不当和心理情绪困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才能辨别和去除反复发作的真实病因。
与张大叔有明确的反流病因不同,咽喉异物感持续三个月的曾女士,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52岁的她处于敏感的更年期,胃镜、鼻咽镜、CT、肿瘤标志物等一系列检查没能找到“病根”,她情绪变得更差,怀疑自己患癌,失眠更严重了。
这一次终于找对了医生,在贾林手里得到明确诊断——“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是心因性疾病。通过详细问诊并进行焦虑抑郁量表、睡眠质量量表的评定,结果显示曾女士有轻度的焦虑,失眠达到了睡眠障碍的程度。
◎更年期女性是癔球症的高发人群,跟焦虑情绪密切相关。/ 作者摄
癔球症患者总会感觉喉咙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虽然疾病不影响呼吸、吞咽功能,但本人会觉得特别难受,甚至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
对于癔球症,常规治疗方法如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物、解痉挛药物等,不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或仅在短期之内可以稍微缓解症状,停药后往往复发率较高,病程迁延。
贾林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老药新用”,采用超小剂量(12.5mg/天)对癔球症有确切疗效,对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非常友好。
果不其然,曾女士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片、阿米替林等药物一星期,咽喉明显松了60%,胸口也没那么紧了。
“症状缓解达到75%就算是有效了,”复诊时,贾林鼓励曾女士坚持治疗,正视疾病,“这是慢病,急不来的,要一下子症状消失往往要下更大猛药,副作用太大对身体不好。”
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让曾女士增添了几分战胜疾病的勇气。
是消化科大咖,也是心理疏导大师
一边是看不完的病人,另一边却是过于依赖内镜检查和药物治疗,这让贾林很着急。以他多年的诊疗经验,很多消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其实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精神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他明显感受到,随着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环境变差,不良心理情绪导致疾病增多,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治疗这些胃肠道问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情绪,有时心结解开了,疾病也就随之而去。
◎消化系统常被称为“第二大脑”,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和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作者摄
最近接诊了一位42岁男性患者,一天排便五六次,尤其是三餐后就要上厕所,碰到临时的急事,马上就有便意。
贾林分析说,“从吃第一口饭,食物进入胃、小肠、大肠,不可能一顿饭的工夫,肛门就受到刺激需要排便。这应该考虑胃肠焦虑,简单讲就是焦虑状态在胃肠道的表现。”
这类病人其实很常见,在贾林的门诊中,大约80%以上患者的疾病与心理、情绪、生活方式相关。像这名患者的情况,单纯用胃肠道的药物解决不了,必须加用阿米替林、黛力新这类抗抑郁焦虑药物,再加上得舒特,他的胃肠道焦虑可以很快就缓解。
基于临床研究,贾林把行为医学和消化病学交叉融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行为消化病学”新概念,开展了从口腔至肛门胃肠道全流域临床研究,重点包括心因性口臭,癔球症、难治性FD(功能性消化不良)、IBS(肠易激综合征)和肛门坠胀疼痛等疾病。
由于在行为消化病学的创新性研究,贾林近期被中华医学会授牌牵头成立“中国行为消化病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 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五次行为医学学术年会 / 医院供图
行为消化病学探讨的是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在消化系统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应用。
因此,除了适当的药物治疗外,行为消化病学更强调心理行为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这是疗效的基础,也是停药不复发的前提。”贾林说。
在门诊里,经常会听到他主动询问病人“有没有压力”、“最近有什么样的压力啊?”,当起病人的倾诉对象,“你可能比断手断脚更痛苦”、“你们不容易”,聊家常、开玩笑也成了门诊治疗的一部分。
在开好处方后,贾林总要跟病人进行一番详细的交代,确认病人听明白了理解了才让离开。
◎ 详细交代饮食注意和调整生活方式,是贾林诊疗过程的重要内容。/ 作者摄
他叮嘱天亮胃痛的刘大叔,“你很可能是饥饿痛,三餐要定时,恢复原先晚上吃一碗半的饭量,注意不要喝茶尤其浓茶对胃病不好,咖啡也别喝。”
对于吃油水拉肚子、喝了牛奶更拉的黄女士,他提醒是乳糖不耐受,“不是牛奶不能喝,而是牛奶里的乳糖不能吃。生活中可发酵的低聚糖、二糖、单糖、多元醇(FODMAP饮食)无处不在,西瓜、荔枝、龙眼、洋葱等瓜果都含有,因此奶制品、奶油、果汁、奶茶及茶饮料统统要戒掉,水果也要吃少,但吃一块是可以的。”
对于患癔球症的曾女士,他叮嘱“服药期间不要开电动车和开车,忌碳酸食品,红薯、萝卜由于含淀粉多建议少吃,甜品也要少吃,空中瑜伽不要做。”
“初诊病人至少要看20—30分钟,听病人的主诉,了解他们痛苦,了解病人的饮食变化,给予心理疏解,再适当调整药物,特别是针对有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给予抗抑郁焦虑的治疗。” 因为看病仔细,花了很多时间与病人交谈、做健康宣教,贾林一上午26个号也要看到中午十二点半,甚至一点才能下班。
看完最后一位病人,贾林喝了口水润润发干的嗓子。他感叹说,到他这里看病的病人,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棘手的。因为通常病人已经做了全面的检查,尝试了很多药物无效才找过来,而他要解决的是最后一关,不敢有半点马虎,唯有尽毕生所学之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排版|深深
通讯员|魏星
封面&首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