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专制社会中,个体的孤独、渺小和无力

颜威说历史 2024-01-25 16:54:48
卡夫卡

卡夫卡是奥地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城堡》。卡夫卡享有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盛誉,西方众多的流派都尊其为“鼻祖”。

《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完成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是卡夫卡短篇小说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篇,也是他生前明确表示最满意的作品。这是一个类似于寓言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过着平常生活的老乡村医生被夜间的铃声召唤,去诊治一位重病人,由此踏上了一段诡异的旅程。

“我”是一位乡村医生。在一个下大雪的夜里,“我”听到了出诊的铃声,于是“我”让女佣去准备马车,可是马已经在昨天夜里因为劳累过度死了。没办法,“我”只好让女佣在村子里到处借马,虽然“我”知道毫无希望。

就在“我”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突然天降神马,而且还附带了马车夫。“我”连忙让女佣去帮忙套马。可不等她走近,马夫就抱住了她,把脸贴向她的脸,在她的脸颊上深深地留下两道红红的牙印。

为了拯救女佣,“我”让马夫与我同行,但是遭到了马夫的拒绝,甚至在马夫吆喝一声之后,马车居然飞快的跑了起来,而“我”刚好在车上,此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女佣的情况,只能在心里想着这个事情。

很快,马车就载“我”来到了病人家里。接下来,还有奇异的事情。病人本人是一个小伙子,他的家人们迫切地要求医生诊治并且拯救病人,但病人却坐起身来,抱住“我”的脖子,对“我”说:“医生,让我死吧。”

这让“我”相当诧异,但经过“我”的诊断后,发现小伙子根本没有病。此时的“我”还在想着女佣的状况,不知道女佣怎么样了,“我”很担忧。于是“我”说“我最好马上就回去。”

随后“我”准备收拾诊包回去。可此时“我”又看到病人的父母神情哀切,病人的姐姐摆弄着一块血迹斑斑的手帕。没办法,“我”只好继续探诊,这次他发现,病人是真的病了,最后“我”说“可怜的男孩啊,你是没救了。”

随后“我”决定逃走,拿起衣服、皮大衣和出诊包,也顾不上去穿衣服就飞身上了马。但此时马却并不像来时那样飞奔,而是像老人似的慢慢地驶过雪原:“缰绳松松地摇曳着,这匹马同另一匹马几乎没有套在一起,双轮马车晃里晃荡地随在后面,皮大衣拖在最后面,就这样行驶在雪地上。”

故事的最后,“我”再也回不了家,只能漫无目的地四处奔波,饱受严寒的折磨,永恒地流浪在荒原之上。

那么,卡夫卡写《乡村医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你会发现,乡村医生本来是救人的,结果这个故事中一个人也没有救成,自己还永远留在了荒原之上。故事中的乡村医生非常渺小,孤立无援,在荒原上踽踽独行,整个人被荒诞、痛苦、孤独包围着,却无力反抗。

专制社会中,人的孤独、渺小和无力

卡夫卡生活的奥匈帝国一个专制不断强化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权力高度垄断,君主掌控了一切,所有的决定都在君主手中,君主凌驾于一切法律和制度之上,且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

权力呈现出了封闭性和排他性。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传承和行使,这就决定了官吏的权力来源于上级,他们行使权力只需要伺候好上级即可。根本不需要过问民众,社会治理充满了任性、野蛮和暴力。

社会也相当的封闭,统治者如同构建了一座高高的围墙,将民众全部围在城墙之内,坐井观天,上诈下愚。在他们的眼中,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社会,每个人都被意识形态所控制着。乐于歌颂和赞美,整齐划一的宏大场面。那个社会消除了一切不利于社会安定的因素,任何社会杂音都会被抹掉。民众都沉浸在繁荣和歌颂之中。

整个社会等级森严,呈现出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高高在上的是君主,接着是官吏们,最后是民众。君主享有一切特权,而底层的民众根本没有任何权利,承担着繁重的奴役。

高压的统治、专制的权力、深入到社会边边角角的权力网络,使得每个人都被网入其中,根本无法自拔。虽然每个人都感到窒息,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控制,但是谁也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现状。因为任何的反抗都将被压制,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个体的渺小根本无法凝聚,等待每个人的都将是臣服。

本文参考文献:

卡夫卡.《乡村医生》

王雯鹤.流浪的灵魂——从卡夫卡的《乡村医生》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0 阅读:19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