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被制裁,没原料连飞机都造不了,历史教训给中国敲响警钟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4-11-07 03:27: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44年,德国某战机厂——“又缺铝材了?”厂长愤愤地看着库存:“还让不让人造飞机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堂堂第三帝国竟然连飞机的原料都成了问题。

要知道,此时的德国正为无休止的战争苦苦支撑,资源告急,铝材难求,航空发动机频频掉链子,天空防线眼看就要失守。

这时,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早已初露端倪。缺少材料,连飞机都造不出来多少,你说这仗德国还能打得赢吗?

飞机没了料,天空也失了色?

话说到1944年,德国虽然在战场上还算风光,但在自家工厂里,却是另一番“悲凉”。德国空军的飞机,那时候就像今天的手机,没有芯片哪儿来的5G功能?德国战机制造厂里的工程师们望着干瘪的库存,心里比谁都苦。

我们来“瞧”个典型场景。厂长一脸黑线地在车间里走来走去,几个技术员站成一排,低着头不敢吱声。厂长瞪着他们:“材料库存呢?那些铝材呢?”

一个技术员结结巴巴地回答:“昨天的货刚到,还没用一天就见底了……”这话一出,厂长脸色更难看了:“让不让人造飞机了!军队等着要呢!”

没有铝材,就等于飞机的“骨架”都搭不起来。想象一下,这就像是车间里有一堆设计图纸,什么发动机、螺旋桨、机翼构件都设计得满满当当,可就是缺料,大家只能在图纸上“瞎比划”。

为了挤出点材料,德国不得不去占领的国家东挖一块西找一片,连回收站都翻了一圈又一圈。

当时德国的飞机制造业,活脱脱就是一副“外强中干”的样子,工厂里到处缺这少那。各个零部件部门全靠抢资源维持,造不出新飞机,还得费心思维护旧飞机,生怕一出场就掉链子。

甚至有些工厂,为了节省铝材,直接上了“减配”方案——一些战斗机的护甲被去掉不少,甚至装甲都轻量化了。

德军这会儿可谓是“穷人硬撑体面”,自己人都知道,靠这点资源应付盟军的进攻,那真是“强撑着打几场算几场”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的战斗力逐渐滑坡,而盟军的飞机大规模反攻,德国的天空防线基本上成了“筛子”。德国空军这会儿连“起飞都是个事儿”,飞起来还得小心别在半空出毛病。

而盟军的空军力量随着战事发展越发强大,德国人幻想的“空中优势”在现实面前彻底破灭,局势每况愈下。资源短缺直接把德国的天空战线“掏空”,靠着“抢料拼装”的德国战机在盟军面前真是“差点意思”,最后的战局走向已无可避免。

东线挖坑,南线填不满

这边飞机原料告急,另一边的“资源黑洞”东线战场却在疯狂吞噬德国的兵力和装备。东线战场上,德国一心想着啃下苏联这块硬骨头,把大把资源投入进去,不顾其他战场,结果这一步走得有点“托大”了。

德国在东线的战斗情况就像“冬天吃火锅”,刚把肉放进去,忽然发现锅底破了个洞。把肉丢进去也就不见影儿了,资源一不小心就流失得干干净净。

苏联的严寒不仅对士兵是个考验,对德国的坦克、装甲车来说更是“大爷”般的存在。冻坏的零件、滑溜溜的冰雪路面,德国的装备简直是被“活生生磨损”得不成样子。这边补上,那边漏掉,想要把东线的“坑”填满,德国的资源库都快被掏空了。

东线挖坑,南线填不满,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成了德国战局崩盘的根源。南线、西线缺乏足够的支援兵力,德国在这些方向上早已捉襟见肘。

盟军见状,自然不放过机会,尤其是诺曼底登陆战,盟军趁着德军在东线没腾出手,直接撕开西线的防线,一路大步推进,把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德国就像一个把所有资源都砸在门口搞促销的超市,等顾客涌进来,发现里面货架空空,顾客们二话不说就涌去隔壁的盟军阵营“扫货”。

东线这个“黑洞”几乎把德国的所有家底都“吸”了进去,留给西线的防守力量寥寥无几。到1944年末,德国的西线防线彻底溃散,整个战局呈现一边倒的局势。各地的盟军一路狂奔,德国的地盘像是挤出来的牙膏,被盟军从四周一点点压扁。

要说当时德国对东线的战略布局有多疯狂,不夸张地讲,简直就是赌上了全部家底。为了在东线拿下苏联,德军甚至从国内调运物资,连许多本应供应民生的物资都被偷偷挪到前线。那时德国老百姓叫苦连天,基础物资严重短缺。

可军方无视百姓的诉求,非要把东线“填饱”。这就像一户人家,为了给老大娶媳妇,家里连房子都快当出去了,到头来“鸡飞蛋打”。

这种“梭哈”式资源投入,使得其他战场根本得不到充足支援,盟军看着德国这种疯狂的资源调度,早早布好了口袋阵,等着它自个儿走进来。

二战教训,给后世的预告片

二战落幕,德国被盟军严厉管制,才开始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资源与发展路线。德国政府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战略资源依赖外部供应,缺乏基础保障。这才想明白,不管是在资源、技术还是军工业上都必须自给自足,否则到了关键时刻就是“被人掐住了脖子”。

于是,德国在战后不再痴迷于军事扩张,而是将眼光转向科技和工业创新。如今的德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靠的可不是战争,而是脚踏实地的工业建设和资源管理。

德国深知,核心资源、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谁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就是“战败教训”的最大价值:保持资源和技术的独立性才能长久不衰。

这种教训在当下的全球环境中,对中国来说更具警示意义。现代科技与高新技术的竞争加剧,许多国家采取技术封锁,试图限制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发展。

这正是一个“预告片”——德国当年被资源掐断脖子的窘境告诉我们,靠人不如靠己。只要核心领域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到头来免不了像当年德国那样,被“掐住命脉”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不管是高科技芯片还是重要工业原料,中国要立足长远,必须在这些领域做到自给自足。这就像玩游戏一样,如果把复活点设在敌人家门口,迟早会被“堵得动弹不得”。

在全球化和技术封锁双重压力下,中国必须在资源和技术上强化自主能力,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掐脖子”的对象。

未来的发展,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主导权。德国二战的教训是“鲜活”的例子——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关键时刻依赖别人来“救命”。

只有技术、资源都自己掌控,才有足够的底气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参考资料

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梅兆荣2015年07月13日

德国为二战赔了多少钱?历时60多年赔款640亿欧元 新华网2015年03月22日

0 阅读:1

德闲说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