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赵赫:工作34年不买房,退休6个月后离世,一生只愧对妻子

土豆爱娱乐 2024-10-16 04:06:59

2022年1月10日,央视人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经济半小时》元老主持人赵赫离世,享年60岁。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在央视工作了34年的金牌主持人,留下的遗书只有短短40个字,字字都是对妻子的歉意。

"对不起,这辈子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连承诺带你去旅游都没完成。这一路,你太不容易了。。。"

谁能想到,这位在荧屏前总是西装革履、谈吐专业的主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装的全是对家人的愧疚?更让圈内人唏嘘的是,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赵赫,竟然连一套北京的房子都没买。

在2021年临近退休的日子里,赵赫被确诊患上膀胱癌。这个消息来得突然,打乱了他和妻子规划已久的退休生活。

但赵赫没有被病魔打倒,反而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办完退休手续后,他立刻带着家人开启了全国游。

"老赵这是要把欠家人的时光一次补回来啊。"同事们都这样说。可惜好景不长,短短几个月后,病情就急转直下。

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他只能在医院病床上度过。

同事张泽群在朋友圈写道:"经济半小时关切国计民生,打假一三五倾情去伪存真,沉重悼念赵赫老师。"这条简短的悼念,道出了赵赫34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

有人说他是傻子,在北京工作这么多年,手里有台里的工资,完全可以买房子。但在赵赫的价值观里,买房子从来都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他更在意的是把每一期节目都做好,把复杂的经济新闻讲给老百姓听。

现在回看赵赫的人生轨迹,从不买房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他是个多么不世故的人。在房价飞涨的年代,他宁愿把钱花在充实自己、照顾家人上,也不愿随大流去追逐所谓的"北京梦"。

他的离去,不仅是央视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们看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人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与世俗的成功标准背道而驰。

这40个字的遗书,不是简单的道歉,而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丈夫、父亲对家人最真挚的告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牵挂的,依然是这个陪他走过坎坷人生的妻子。

这,就是赵赫,一个在央视工作了34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思考着如何补偿家人的主持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用房子的数量来衡量的。

说起赵赫在央视的职业生涯,就不得不提那个改变他命运的1987年。那年,央视领导来北京电视台"挖人",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在《经济信息》节目表现出色的年轻人。

谁能想到,和赵赫一起被调进央视经济频道的,还有后来也成为央视名嘴的敬一丹。两个怀揣理想的年轻人,被分到了同一个新节目——《经济半小时》。

但当时的《经济半小时》可不是后来那个家喻户晓的王牌节目。在赵赫和敬一丹接手前,这就是一档"高大上"的金融节目,说白了就是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的"天书"。

于是,这对新搭档干了件大事。他们写了一封整整一千字的建议信,放在台领导的办公桌上。信里详细阐述了如何把《经济半小时》改造成一档既专业又接地气的节目。

这封信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炸出了节目改版的机会。领导们被他们的想法打动了,当即拍板同意改革。

从1987年到1991年的四年间,《经济半小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赫和敬一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新闻解读方式:把最复杂的经济政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出来,把最权威的经济专家请到节目中和观众面对面交流。

就这样,《经济半小时》一举成为央视收视率前三的王牌节目。说它是"经济新闻界的春晚"一点都不为过。节目不仅聚焦国内外经济政策解读,还请来各路重要人物对热点经济事件进行深度点评。

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赵赫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让专业的事情变得不专业"。他总说:"经济新闻不是写给专家看的,而是要让街边卖菜的大妈也能听明白。

正是这种坚持,让赵赫在央视站稳了脚跟。他没有像很多同行那样追求主持更时尚、更有噱头的节目,而是死磕在经济新闻这个"不太讨好"的领域,一干就是34年。

这就是赵赫,一个宁愿把时间花在钻研怎么让经济新闻变得通俗易懂,也不愿意去想着怎么买房置业的主持人。在他看来,做好一期节目,让更多老百姓能看懂经济新闻,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的职业态度,放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可能正是这种执着,让《经济半小时》真正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节目,也让赵赫成为了央视不可替代的金牌主持人。

谁都没想到,赵赫的人生会有这么大的反转。要是在他高三那年,有人说他将来会成为央视主持人,估计连他自己都不信。

那会儿的赵赫,刚刚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看中。在130人的激烈竞争中,凭着一口标准的播音腔和过人的身高,他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那个момент,似乎一切都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可人生就是这样,往往在你以为握住幸福的时候,命运给你开个玩笑。

父亲的突然离世,像一记重锤,把赵赫的军旅梦打得粉碎。

请假回家,处理后事,照顾母亲,眼看假期到期,赵赫做出了人生第一个艰难的选择:向部队申请退伍。还好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领导,帮他办理了转业手续。

就这样,赵赫进了铁道部门的一家工厂。从穿军装的播音员,变成了穿工装的普通工人。但他骨子里的那股劲儿一点没变。

工厂里的工人闲暇时都在打牌聊天,赵赫却抱着报纸看个没完。别人都说他这个"知识分子"在这待着可惜了,他却像没听见似的,该干活干活,该看书看书。

工资发下来,他分毛不差地全交给母亲。花钱的时候,都要跟母亲说清楚用在哪里。他知道,只有让母亲看到钱在手里,她才能安心养病。

母亲好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励儿子重返校园,找回当初的梦想。这不是客套话,是一个母亲用整个恢复期的时间想明白的决定。

"那会儿心里真没底,"后来的赵赫回忆说,"好久不播音了,基本功都不知道退步到哪去了。"但机会就是这么巧,北京广播学院正好在招生。

这一次,赵赫没有犹豫。也许是命运的补偿,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从军装到工装,再到播音服,赵赫的人生剧本写得曲折,却处处透着真实。

这段经历,让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梦想可以暂时搁置,但永远不能放弃。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后来的他,能在央视经济新闻这个"硬骨头"上啃了34年。

说起赵赫的播音梦,还得从他14岁那年说起。那个夏天,和所有男孩一样,赵赫进入了变声期。

青春期的男孩子都爱疯,赵赫也不例外。整天跟着同学勾肩搭背,扯着嗓子嘶吼。那段时间,他的个子猛蹿,嗓子也跟着起了变化。

变声期结束后,赵赫发现自己的声音变得格外低沉。要搁在现在,这种声音说不定能当个网红主播。但在当时,赵赫还在为找不到人生方向而发愁。

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听到他朗读课文,眼睛一亮:"赵赫,你这声音天生就适合做播音员!"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赵赫迷茫的前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没有特长,而是一直没发现自己最大的优势。

从那天起,赵赫开始了魔鬼式的自我训练。在他看来,要当播音员,首先得把字吐清楚。于是,每天的必修课就变成了绕口令。

光说还不够,播音员还得有自己的思考。赵赫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必须阅读一定量的报纸和书籍。这习惯一直保持到了他进央视。

很快,学校里的才艺汇演成了他展示的舞台。每次只要听到那个低沉磁性的声音,大家就知道是赵赫要上场了。

后来,老师们索性把学校的广播台直接交给了他。那个年代的广播站主持人,在学校里可是个让人羡慕的差事。

谁能想到,就是这段看似普通的校园经历,为赵赫日后的主持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常说:"基本功这东西,就是得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练。

那个14岁的夏天,一个因为贪玩而意外获得独特嗓音的少年,就这样找到了改变命运的起点。这大概就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玩笑,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一段传奇。

爱情最美的样子,大概就是赵赫和妻子的故事。他们是在中学认识的,那个年代的感情,就像老照片一样干净。

那会儿的赵赫,还是个怀揣着播音梦的少年。可当父亲离世,家里变故后,他想过要远离这个干净的女孩。

但这个倔强的姑娘,偏偏不信命。明明刚考上大学,前途一片光明,却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甚至连父母安排的相亲都不去。

在她心里,早就认定了这个默默扛起一个家的男孩。

婚后的日子并不容易。赵赫在铁道局上班时,都是她在照顾婆婆和孩子。后来赵赫进了央视,工作越来越忙,她也从不抱怨。

她对赵赫只有一个要求:"除夕夜能回家就回家吃饭吧。"可这个简单的心愿,赵赫却总是难以做到。新闻人的除夕,永远属于新闻。

赵赫心里清楚亏欠了家人,常跟妻子说:"等我退休了,一定用后半辈子补偿你,带你去咱们没去过的地方旅游。

谁知天意弄人,这个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膀胱癌的诊断书就摆在了面前。生命的最后180天,赵赫像是在跟时间赛跑,带着家人四处旅游。

他知道,自己能给的补偿,也就只剩这么多了。

34年的央视生涯,赵赫没有给妻子买下一套北京的房子,但给了她一生未变的深情。那封40字的遗书,字字血泪,道尽人生百味。

这,就是赵赫的爱情故事。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不是大富大贵,而是一诺千金。

0 阅读:71

土豆爱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