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运输机是目前日本军工业能力的极限,向上发展,就超出了日本工业能力的可承受范围。自这款运输机诞生以来,围绕它的评论非常多,但很常见的评论就是它高不成低不就,使用2台大推力发动机,使得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C-130J,运-9这样的中型运输机,载重量也有超出,达到了36吨。但是和大型运输机相比,C-2运输机又有不足。在价格超过主流中型运输机,性能又不及大型运输机的情况下,它就显得非常尴尬。也因为性能差的缘故,所以日本这么多年以来,始终卖不出去。
运输机的使用主要是中型运输机(载重量20~30吨),大型运输机(载重量50~70吨),大型运输机(载重量100~130吨)。而像安225这样的巨型运输机是例外,因为它诞生之初与航天有关,所以不予列入。一般认为,运输机的使用成本应该在可承受范围内,C-2运输机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它用接近大型运输机的成本,只是实现了略强于中型运输机的性能。当然,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也就在于日本并未接触到先进运输机的发展,航空自卫队本身的运输机体系也不完善,所以才导致不科学的C-2运输机诞生。
此前,航空自卫队的主力运输机是C-130系列。该运输机为中型运输机,具有强效的野战条件起降能力,对机场的依赖程度很低。如果换成C-17这样的大型运输机,在日本则很难实现粗暴起降。所以,日本并未接触到C-17这一类的大型运输机,即便是驻日美军使用C-17运输机,也是在正规机场内完成起降。而这,也促成了一些观点的诞生,很多人认为,日本之所以研发C-2运输机,就是想拥有强于C-130运输机的性能,然后可在野外条件下降落的能力。
其实,这样的观点是很难成立的。C-2运输机成本已经相当于2架C-130运输机,如果再算上使用费用和后勤保障,那么一架C-2运输机就超出了2架C-130运输机,这对日本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以,C-2运输机的诞生根源,其实还是日本想要获得一款专属于自己的运输机,只是当时日本航空工业有发展,日本自认为能够研发出性能更强的运输机。现实是,日本的确做到了,它的确研发出了强于C-130的运输机,但是价格失控,就是最大的败笔。
战争的基础是金钱和资源,日本在二战时期就吃了这样的亏。没有打不烂的装备也没有绝对安全的设备,任何装备都是作为消耗品而存在。像C-2运输机这样的价格,超过了3亿美元,使用成本又十分高昂,注定不会被大批量采购,也很难寻觅到国外客户来分担成本。即便是与日本交好的澳大利亚,也公然拒绝了C-2运输机的采购计划,毕竟C-130运输机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