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你准备好接受硬核知识的暴击了吗?

冷眼看电视 2022-11-04 15:16:15

今年6月16日,腾讯视频推出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简称《青工所》),节目将目光聚焦在科研工作者,以硬核的知识密度和特别的呈现形式,带来科学赛道的全新突破。

《青工所》以「青年理工工作者」私人化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利用「桌面电影」+「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日常,揭示了生活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从呈现到引导,《青工所》试图用「桌面」的形式让公众参与到科学议题的讨论中,这确实是一次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桌面纪录片的尝试,可以吸引年轻人吗?

「桌面电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影像形式,区别于普通影像以第三视角的实景画面(或虚拟画面)来讲述故事,「桌面电影」通过第一视角下计算机桌面上的信息内容和窗口切换来完成叙事。「桌面电影」丰富的信息容量本身是与知识纪录片相适配的,它能够直观地展现影像、文字、图片,将探索的过程以“录屏”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谈到为什么想到做一档桌面形式的纪录片时,创作者们也向冷眼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初衷。

“现代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桌面」,从日常工作到获取信息的搜索、再到观看视频,使用聊天评论的社交软件等等,使用「桌面电影」的方式,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探索的过程,每一个好奇、犹豫、兴奋,都会在鼠标的转动、停顿中呈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技术高度复杂的时代,信息爆炸,但是意义匮乏。《青工所》通过一群理科生的视角,希望尝试运用新的工具,新的数据,新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探寻当下的这些问题。”

当然,节目出彩的不仅仅是「桌面电影」的形式,冷眼更欣赏的是节目在形式之上的深度思考。

《青工所》将当下的社会议题与桌面电影的形式相结合,从呈现到内容,创作者们扣住“生活”做出更加年轻化的探索。

首先是年轻化的选题。

从代糖、猝死等常规的科学议题,再到游戏、流行音乐、美颜相机等贴近年轻人生活的议题,《青工所》的选题从科学到生活,辐射心理、生理、文化等多个维度。

不刻意追求宏大议题,《青工所》在探索新奇有趣、贴近青年生活选题的同时,也更倾向于从小切口出发展开叙事。

第1期《如何快乐吃糖》从蔗糖和代糖的区别讲到吃糖焦虑,第5集《猝死是不是年轻化》从年轻人的猝死是不是真的变多了的好奇,研究到中国年轻人的心脏是不是变得更加糟糕。

节目想要呈现的不仅仅是客观维度下的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同时也期望能够在社会背景之下用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究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试图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解释系统,重新认识我们的当代生活。

其次是年轻化的探索过程。

区别于传统知识纪录片全知全能的解说式呈现,《青工所》以研究员私人化的探索过程作为纪录片呈现的主线,从现象提出问题,从一个问题到下一个问题,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和审视画面,而是需要跟着研究员鼠标的移动和页面的流转一步步看下去。

私人化的探索也让我们也看到《青工所》每一期节目风格和叙事逻辑的不同。第1期《如何快乐吃糖》的女研究员喜欢采用思维导图的逻辑呈现,而学计算机的研究员小凡则喜欢自己写程序做研究,第7期《理工男死磕美颜》中他用不同时代的技术把自己的脸p了5次。

个性化的探索让研究员替代执行导演成为纪录片叙事的核心,研究员的不同特点带来不同的解说风格和结构逻辑,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了惊喜感。

再次是年轻化的呈现方式。

现在的计算机桌面已经不仅仅是软件的“陈列台”,而是成为生活和数据的记录者,隐藏着年轻人的“生活线索”。从使用习惯到内容输出,「桌面」具有无限的信息空间。

从影像到浏览器,从文字的高亮到网状的思维导图,从微信聊天到视频通话,从横屏的PC桌面到竖屏的手机桌面……这些影像看似只是一些简单的录屏,但冷眼也可以想象到,实际的制作会非常复杂。

《青工所》的制作人告诉冷眼,“ 制作这样的桌面纪录片并不是将素材进行简单的组合,《青工所》的难点在于要利用鼠标调动视觉进行探索,这就需要在前期策划和整体叙事上花费大量精力编排,不仅要视觉精美,更要让观众看得懂、不出戏,甚至要控制景别、停顿,体现出屏幕前的人的情绪。这其实给后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实,在后续的成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青工所》在组接视频之外,也配合了音效、变换了节奏来提高纪录片的可看性。另外,《青工所》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桌面纪录片,其中也有一些实景拍摄的纪录影像,虽然在衔接方面还不够流畅,但这种实景拍摄的慌张、忙乱、真实又磕磕碰碰的画面反而是导演想要保留的“小白感”,呈现出一种跌跌撞撞遇见科学的质感。

毫无疑问,《青工所》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科学问题,不仅讲清楚了“是什么”,也讲清楚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但这样丰富的信息密度对于观众来说则是一场硬核知识的暴击,《青工所》并不是一部可以轻松观看的影视作品。

冷眼担忧这样的好节目很难“破圈”。

观看门槛高,破圈难,是创作者的问题吗?

现在流行一个词「注意力稀缺」,注意力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源。

各大平台和内容创作者都在争抢观众的注意力,用越来越短的视频体量、越来越猎奇的话题噱头带给观众最具“性价比”的观看体验,进而用注意力换取经济效益。

目前,科学赛道的影视作品都在尽可能迎合观众的观看取向,利用动画、故事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的趣味性,试图降低科学接受的门槛,但《青工所》却反其道而行,不对科学进行修饰,尽可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密度,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它是合格的。但是,也是危险的。

过于庞大的知识体量,过于专业的科学词汇,让整部纪录片看上去像一门网课,观众需要跟随着研究者的研究过程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如何留住观众是《青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是提升节目更多的可看性还是保留研究者的真实研究过程?《青工所》做了很大的平衡。

以研究员自身的好奇为起点逐渐探索的真实过程,能够让观众看到节目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为生活提供确定性研究”的主题也需要大量真实的研究过程来支撑。

当然,研究员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会碰壁,会失败,但《青工所》并没有规避这些失误,反而完整地保留下来,实现了科学研究本身的“祛魅”。第一期《如何快乐吃糖》中纪录片创作团队寻找陈君石院士采访,却被陈君石院士提醒“我们没有讨论好一致的意见,不能拍摄任何将来要播出的东西。”节目将这样真实的画面保留,不仅表现了科研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同时也可以看出节目创作过程中保证科学研究真实客观的难度所在。

作为纪录片创作团队,虽然有研究员的加入,但创作者们本身具有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科学研究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不得不去请教更加专业的人士,用更加审慎的态度面对科学问题,用更加虚心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就像创作者所说,“研究员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其实节目想传递给观众的也是这样,科学并不是神话,而是研究生活的一种方式。

为了降低观看门槛,吸引更多观众的观看,《青工所》采取一长一短交替播放的尝试来满足不同人群的观看需求。《青工所》的长片版本一般在20分钟+,通过「桌面」的形式尽可能丰富地讲述核心议题。同时,节目也推出“青春版”,也就是短片版本,时长约6-7分钟左右。

相较于长片版本,我们可以看到短片版本并不局限于「桌面」的形式,虽然也是研究员第一视角的讲述,但是实拍画面更多,动效更丰富,议题的论述不会太过复杂,观众更容易接受。

在谈到长短版本选择的问题时,《青工所》的创作者们告诉了冷眼他们的想法。

“长片版本呈现的是我们更好奇想弄清楚,研究更为深入的议题,这些议题的复杂性更强,是单一的、旧有解释系统比较难解释的,更需要多维度去看待的社会议题,这种迷思,是我们更希望去花精力、时间去探索和解决的,保留了更多「桌面电影」的尝试。而短片版本的议题则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当下发生的问题,比如核酸棉签、夏天的游泳池等,因为不想错过这些有时效性的议题而选择以短片的形式呈现。但是短片版本并没有拘泥于桌面的形式,而是增加了更多的动效,做了更多的创新。”

长短片版本的交替是一次新颖有趣的尝试。在冷眼看来,长片版本对议题的探讨更为深入,但重点还是更多的放在原理的讲解上面,虽然内容丰富,但过多的知识量让观众接受起来稍显疲惫。而短片的呈现则恰到好处,省略了对科学原理的详尽解释,而是保持在一个知识普及的程度,时长较为合适,风格更为轻松,丰富的实拍画面也增加了纪录片的可视性,观众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这些调整是合适的,深度知识的输出可以一步步来。但是,冷眼也觉得,纪录片的呈现可以在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做的更加平衡,长短片之间的优势也可以相互融合。

既然《青工所》选择以青年生活作为核心议题切入,那么相比较于科学问题和科学原理本身,问题背后科学的的解决措施和应对策略或许对于观众来说更有意义。

节目当然可以保留「桌面电影」的探索,但是在理论之外也可以做一些实践意义上的尝试,增加现实生活里的冲突或许可以让纪录片更加接地气一点。

比如节目第7期《理工男死磕美颜》是从美颜相机的迭代来讲述美颜原理的,但是枯燥的技术原理离生活比较远。冷眼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技术视角下对美的分析,比如如何利用美颜相机将照片修饰地更加自然,什么样的参数是最适合人脸的,美颜相机中里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差别有多大……增加这样更加契合现实生活且观众更容易理解的内容或许可以缓和纪录片中的硬核感,尝试以更加柔软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节目想要表达的主题。

同时,冷眼认为,影视作品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创作者。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观众其实是共生的,高质量的创作者会带来观众审美品味的提高,高质量的观众也会倒逼高质量作品的出现。

在碎片化时代,深度思考无疑显得更加重要。在冷眼看来,《青工所》是对“短平快”的一次对抗,它当然知道这类题材是不讨巧的,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通过成片可以看到创作者满满的诚意。

冷眼其实也一直呼吁观众们去接受和支持这样的诚意作品,尝试跳脱出单纯的“娱乐化“需求,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综艺内容,因为只有观众更多的支持,这样的诚意之作才会越来越多。

0 阅读:9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