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为何送中国40万套装备?要走了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劲松娱谈 2024-10-03 08:54:58

对于二战,很多人都是深恶痛绝,从中不断反省,也在防范出现类似的状况,但二战期间的利益交换其实十分复杂,德方在抗战期间甚至还支援过中方军事物资,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

归根结底,二战期间的政治博弈,更多的是让我们明白对外合作关系永远是放在自身强大之下的,那么,中德这段合作期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利益交换呢?首先我们要着眼于东北地区。

因为东北政坛的变化,中方内部迎来一段少有的发展期,而当时国民党面临的状况是军阀割据、日方胁迫、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的情况,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是依靠外部援助。

在这种背景下,中方不愿牺牲主权,用另一种压迫代替当下危局,更倾向于达成利益交换,因此,中德双方就有了交易的基础条件,很多人都认为二战期间德方军事领域发展快速。

但实际上德方在发展阶段面临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当地的原材料储备不足,很快就宣告枯竭,为了继续完成战略目标,德方寻访国际社会,向各个地区发出采购的请求。

最好确定的合作方就是中方,而彼时的中方也恰好在推动国军现代化的进程,专门召开了首次编遣会议,同时成立了多个兵工厂,但因为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缺口停滞不前。

本来苏方有意提供支援,但国民党对苏方没有多少好感,还是更加倾向和德方的合作,对于这次合作,德方对比起来,甚至拿出了更积极的态度,毕竟德方的内部情况也没好到哪里。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导致德方的市场差点宣布崩溃,各种破产企业数不胜数,想要恢复工业基础,原材料的供应不可或缺,而苏方这时减少了对德供应,所以德方才找到中方合作。

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德方寻求开辟海外市场,且通过军事输出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其他国家的军事思维,中方也正巧需要这样的外力来促进内部发展,同时吸收一些先进技术。

就此中德达成利益交换,中方从德方获得40万套武装装备,还有截至日军入侵,共计10亿马克的发展建设贷款,可以说,在这笔援助的作用下,中方以极快速度武装了一批军队。

在当时的军方部队中,这些精锐武装队伍也被称为“德械师”,当然,光有装备不懂使用也不行,为了防止出现真实战力不匹配的情况,国民党开始联系德方内部将领请求合作。

而问题在于德方的将领受限于协议,无法前往国外参与任何有关军事领域的相关合作,所幸有不少本身流落在外的德方军事人员,最后合作还是顺利达成,共计135位顾问。

这些军事人员经历过多个国际战役,甚至有曾指导苏方红军的顾问人员,更有切实加入一战的士兵,可以说如果不是情势所迫,德方不会放任人才去往他国执教,但不论如何合作达成。

中方的军事领域就此有了长足进展,当时的德方顾问甚至还专门为中方留下了抗击日方的战略,淞沪会战更是有德方顾问的参与,但好景不长的是,德日在后续选择了结盟。

中德短暂的友好关系也画上句号,但德方为寻求稀有金属钨、锑和锡选择进行合作的出发点,却切实改善了当时百废待兴的中方内部环境,所以我们才说其中的利益交换非常复杂。

当时的德方无疑想要持续推进中德关系,进而打开外贸市场,但和日方的军事结盟直接破坏了这番经济谋划,后续也停止了军事援助,不过,中方也凭着军事升级有了更多力量。

对于国际局势来说,中方的发展无疑具备相当程度的实际意义,而且,在德方暂停军事援助之后,苏方和中方关系转好,促进了外汇储备的增多,算是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后续的几十年间,这份新的援助也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建国前后,中方也是使用日用工业品或是茶叶等商品进行等价偿还,苏方没有产生什么刁难,反而还打了还债的折扣。

但中苏关系、中德关系的走向我们也都明白,因为利益纠葛,双方都在不同的时间段走向了相似的结局,可见利益交换在国际外交中属于基本原则,真正能依靠的也只能是自己的强大。

10 阅读:14324
评论列表
  • 2024-10-07 22:42

    德国援助我们中国无非只是看中了我们中国的资源而已

    冰山火焰 回复:
    你想别人无私帮助你怎么可能
  • 2024-10-07 21:07

    无钱不聚兵[静静吃瓜]

劲松娱谈

简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