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7年夏末,长沙清华校区门前,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怀抱一个散发着酸菜味的坛子,执意要见校长。谁能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乞丐,竟是创建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的赵忠尧教授。他历经艰险,从沦陷的北平一路南下,只为护送一件珍贵的"宝物"——50毫克来自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赠送的"镭"。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更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纲:
一、赵忠尧其人
童年与求学经历
清华大学任教
出国深造与科研成就
二、危急时刻的抉择
日军入侵北平
清华大学南迁
冒险重返实验室取"镭"
三、惊险的南下之路
以乞丐身份掩护
铅桶藏于酸菜坛
抵达长沙与校长重逢
四、为国奉献一生
西南联大时期的贡献
建国后创建首个核物理实验室
研制加速器推动中国核事业发展
九十七岁终老,一生献给祖国
1937年,一抱"酸菜坛子"的乞丐到清华门口,扬言:我要见校长
1937年夏末,长沙清华校区门前,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怀抱一个散发着酸菜味的坛子,执意要见校长。谁能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乞丐,竟是创建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的赵忠尧教授。他历经艰险,从沦陷的北平一路南下,只为护送一件珍贵的"宝物"——50毫克来自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赠送的"镭"。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更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乡村走出的物理学巨匠
1902年,在浙江诸暨的一个乡村医生家中,赵忠尧呱呱坠地。在父亲的熏陶下,他自幼立志要为国为民贡献一份力量。
少年时期的赵忠尧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天赋。他总是主动要求老师布置额外的作业,古诗词张口即来,算学更是全班翘楚。
1916年,15岁的赵忠尧考入诸暨县立中学。在那个文科当道的年代里,他却独具慧眼,对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表现出浓厚兴趣。
数理化成绩遥遥领先的赵忠尧很快在班级中脱颖而出。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
这一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制为东南大学。在校长郭秉文的领导下,东南大学迅速成为全国理科教育的翘楚。
1925年,清华大学开始筹办本科院校。叶企孙教授带着他欣赏的赵忠尧一同前往任教,翌年秋天赵忠尧从助教晋升为正式教员。
在清华任教期间,赵忠尧接触到大量国外物理文献。看到中外科技水平的巨大差距,他决定出国深造。
1927年秋,赵忠尧远赴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在实验室日以继夜的钻研中,他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1929年,他发现了硬伽马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发表重要论文。这项研究成果轰动国际物理学界,甚至差点为他赢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英国期间,赵忠尧与物理学大师卢瑟福建立了深厚友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报效祖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课程。他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倾囊相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核物理人才。
战火纷飞救科研 孤身闯敌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正式向中国发起全面战争。不到一个月,北平沦陷,日军如同蝗虫过境般洗劫了这座古城。
清华大学也难逃厄运,日军闯入校园,将实验室和图书馆洗劫一空。面对这样的危急形势,国民政府紧急下令,要求清华师生带着所有能够携带的教学资源,立即撤往西安和长沙。
就在撤离的队伍中,赵忠尧突然想起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东西还留在实验室里。那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赠送给他的50毫克镭,这笔珍贵的"财富"对中国的核物理研究至关重要。
做出决定后,赵忠尧立即脱离了撤离队伍,独自一人逆着人流重返北平。他找到了同样留守在北平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请求他开车送自己潜入清华园。
在日军占领的清华园内,赵忠尧凭借对实验室的熟悉,快速找到了那个装有镭元素的铅桶。拿到铅桶后,他向梁思成道谢,随即匆匆离去。
为了躲避日军的盘查,赵忠尧将这个铅桶巧妙地藏在一个酸菜坛子里。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乞丐,开始了漫长的南下之路。
一路上,赵忠尧舍弃了所有行李,只留下这个装有铅桶的酸菜坛子。他选择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躲避日军的巡查。
日军对这些衣衫褴褛的乞丐往往不屑一顾,加上酸菜坛子散发出的浓烈气味,让他们更是敬而远之。这反而成了赵忠尧最好的保护色。
白天赵忠尧藏在偏僻之处休息,夜晚则抱着酸菜坛子赶路。他穿过荒野,翻越山岭,只为将这份珍贵的科研资源带到安全的地方。
经过数周的艰辛跋涉,赵忠尧终于看到了长沙清华校区的大门。此时的他,早已是衣衫破烂,满身尘土。
校门口的警卫和学生完全认不出眼前这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就是他们敬重的物理学教授。直到梅贻琦校长闻讯赶来,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赵忠尧将酸菜坛子郑重地交到梅贻琦手中,这个看似普通的坛子里,装着的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科研物资,更是中国核物理发展的希望。
乞丐装扮显神通 酸菜坛藏珍宝
长沙清华校区门前的这一幕,引来了众多师生的围观。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抱着一个散发着酸味的坛子,执意要见校长。
学生们纷纷议论着这个不速之客,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骗子。门卫正准备上前驱赶,一声"梅校长"打破了僵局。
梅贻琦循声望去,目光落在了这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身上。那熟悉的声音让他瞬间认出了这个人的身份,他快步走上前去。
"是你,真的是你!"梅贻琦看着眼前这个与记忆中判若两人的老友,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这位曾经温文尔雅的教授,如今却是一副乞丐模样。
赵忠尧顾不上解释自己的狼狈相,立即将手中的酸菜坛子递给梅贻琦。那个看似普通的坛子,此刻成了全场的焦点。
梅贻琦小心翼翼地接过坛子,掀开盖子,酸菜的气味中混杂着一股金属的味道。在酸菜的掩护下,一个铅制的圆筒安静地躺在那里。
围观的师生这才明白,这位"乞丐"竟是他们敬重的赵忠尧教授。那个酸菜坛子里装着的,是足以改变中国核物理研究进程的宝贝。
赵忠尧从坛子里取出铅筒,向在场的人们讲述了这50毫克镭的来历。这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赠送给中国的珍贵礼物,对于核物理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梅贻琦立即安排人将这份珍贵的科研物资送往实验室妥善保管。同时,他也为赵忠尧安排了住处,让这位风尘仆仆的老友能够好好休整。
消息很快在校园里传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酸菜坛子里,竟然藏着价值连城的镭元素。赵忠尧教授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军占领区将它带出,这份勇气和担当让所有人敬佩不已。
这个酸菜坛子后来被学校保存下来,成为了一件特殊的历史文物。它见证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的责任与担当。
这50毫克镭,不仅是一份科研物资,更是中国核物理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为后来西南联大的核物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条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核物理人才。
一坛镭元素大显威 科研报国创奇迹
抵达长沙后,赵忠尧立即着手重建实验室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这50毫克镭很快派上了用场,成为了西南联大物理系最重要的实验材料。
1938年春,西南联大正式成立,赵忠尧被任命为物理系主任。他将实验室搬迁到昆明,在那里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设备并不完善,但有了这50毫克镭,就能开展最基础的核物理实验。赵忠尧带领学生们自制实验器材,靠着这点镭元素进行各种放射性实验。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个小小的实验室成了中国核物理研究的一盏明灯。日以继夜的实验中,一批又一批物理人才在这里成长,其中包括后来的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忠尧将这份珍贵的实验材料带回北平。他在清华大学重建核物理实验室,这50毫克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赵忠尧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将这份来自卢瑟福的礼物捐献给国家,用于培养更多的核物理研究人才。
这50毫克镭见证了中国核物理事业从零到一的发展历程。从西南联大的简陋实验室,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它默默地为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1965年,年近古稀的赵忠尧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回旋加速器的建设工作。当加速器成功运转的那一刻,他想起了那个装着镭元素的酸菜坛子。
如今,这个普普通通的酸菜坛子被收藏在清华大学校史馆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科学家勇气和担当的故事,也见证着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崛起。
2000年,93岁的赵忠尧在北京逝世。他留下的不仅是那50毫克镭,更是一代科学家报国为民的精神。
这份来自卢瑟福的礼物,经过赵忠尧的冒险营救,成为了中国核物理发展的一颗种子。它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物理人才,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清华大学的校史馆里,那个普通的酸菜坛子依然静静地陈列着。它不仅是一件历史文物,更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难当头时无私奉献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