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半生戎马,半生封疆,都转战哪里?

地图帝 2024-09-21 10:44:20

曾国藩是晚清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功过是非暂且不论,他的一生足迹行遍东南西北,名城大邑没少去。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原名曾子城,生于湖南省长沙府西南的湘乡县。相传曾国藩出生时,曾祖父梦到一条大蟒蛇从天而降,掉到了房梁上。曾国藩长大后,有人说他长着一张大蟒脸,三角眼杀气很重,人送绰号“闭眼蛇”。

曾国藩在14岁时(古人论虚岁),跟着父亲去湘乡隶属的长沙府进行童子试。后来中了举,曾国藩于1835年去了京城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在恩科会试再次落榜的情况下,身上只剩下三吊盘缠的曾国藩于1838年的会试中了进士,改名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当京官,用了十多年时间,当上了礼部右侍郎实职,这才算是真正立足于官场。因为母亲去世,曾国藩准备回家守孝,却逢广西的洪秀全起兵。

洪秀全在珠江北岸的桂平金田村,要推翻清廷,必须北上湖南。曾国藩已经知道洪秀全的事情,在清军不堪一击的情况下,咸丰帝只能重用汉人。他派人告诉曾国藩:卿熟悉湖南地方人情,可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清剿发逆”。此时太平军已攻克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清廷在江南的统治岌岌可危。在郭嵩焘的劝说下,曾国藩决定“以身许国”,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礼教,时间是1853年初。

太平军之前只是路过湖南,并没有摧毁湖南的封建基础。湖南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运便捷,这都是曾国藩创立湘军(最早称湘勇)的有利条件。刚开始,曾国藩的主要任务是在湖南境内“清匪”,也就是打击各种依附于太平军的地方组织,什么串子会、一股香会、半边钱会。太平军已离开湖南,留在湖南的组织如同一盘散沙,很快被曾国藩个个击破。

曾国藩的湘军总部设在湘江与耒水汇合处的衡阳,既可北上湖南,又可西(南)进广西、南下广东。此时的曾国藩羽冀未丰,洪秀全则如日中天,攻下武昌后又顺长江东下,攻克清廷在南方的统治中心南京。

在1854年3月的岳州(湖南岳阳)之战中,曾国藩惨败,羞愤之余要投水自杀,被部下捞了上来。一年后,曾国藩又在江西湖口被石达开击败,这次又跳水了,但不是自杀,而是逃难,他坐的船被太平军捞走了。

此时的曾国藩被石达开困在江西南昌动弹不得。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天京之变,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战斗力,曾国藩这才死里逃生。

此时的曾国藩已是清军“围剿”太平军的主力,咸丰帝不得不继续重用。1860年,曾国藩正式出任当时清朝八大地方总督之一的两江总督。两江是指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夹在中原、闽浙、湖广之间。在此之前,两江总督驻地南京,但南京此时还在太平军手上,曾国藩暂时还不能去南京赴任。

到了1861年,曾国藩攻下了长江边上的安徽省会安庆。安庆是南京长江以西最近的省会,湘军可以在安庆整合各种资源,然后顺江而下,对太平天国在南京摇摇欲坠的统治给予最后一击。所以,曾国藩把安庆当成自己平定太平军的前线指挥部。

1864年初,清军攻下了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曾国藩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太平天国失败,但在中原地区的捻军又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血洗过南京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于1865年进入山东开始“剿捻”。

曾国藩的权力包括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的军务,八旗和绿营也算在内,而两江总督职务由江苏巡抚李鸿章代理。曾国藩提出一个对策:把重兵集结于安徽的淮河以北(含淮河以南的合肥)、河南省的东部、江苏省的北部、山东省的南部。嗯,你也发现了,这片区域不就是号称“淮海创业基地”的淮海地区吗?

曾国藩的理由是淮海地区纵横千余里,物产丰厚,地势平坦,容易让捻军来去自由。一旦淮海地区失守,京师就将大门洞开。曾国藩认为重兵应该集于四省交界的徐州和灖定,则“一省有事,三省可救之。”

1865年4月,曾国藩率领三千湘军,从两江驻地南京北上被戏称为淮海省会的徐州。不过,捻军则去了河南,曾国藩“剿捻”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年后的1868年,曾国藩出任清朝地方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直隶辖区包括现在的京津、河北省全部、内蒙古中南部、辽宁西部,以及河南省东北省及山东省西南部的东明县。清朝定都于京师北依燕山,西接太行,东以辽西走廊接老家奉天,南接中原。直隶是保护京师的第一屏障,省会放在京师南边不远的保定府。清廷把曾国藩安排在直隶,有一层就近控制的深意,这一点,曾国藩与慈禧都心知肚知,不明说而已。

在任直隶总督两年间,曾国藩在调离之前去了趟天津,处理著名的天津教案。因为处理结果太偏向洋人,曾国藩被人痛骂,也不想在直隶任上呆下去了,又回到了南京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回到两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理前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一案。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62岁了,半生戎马,又要和朝廷、地方各派勾心半角,身体很快就垮了。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的3月,“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曾国藩死后,棺材拉回了长沙。

3 阅读:280

地图帝

简介:著《地图里的兴亡》,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